文/蒋献忠
闲话“温而厉”
文/蒋献忠
班主任工作交流会上,老师们就如何具体处理好新形势下的师生关系各抒己见。的确,如何构建和处理好师生关系,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历久弥新的一个课题。笔者在读小学时就懵懵懂懂地经历过对“师道尊严”的批判;做了教师后,也感受到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温暖;一些家长对子女的溺爱,也让传统的批评教育畏首畏尾……
闲来读《论语》,孔子学生对孔子的赞扬“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让我们很受启发,意思就是说“孔子温和而又严厉,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又安详”。我把这一“宝贵经验”介绍给老师们,可在“操作层面”上如何把握好相关的尺度,也的确是一个难题。近日读丰子恺先生的《缘缘堂随笔》,其中有一篇《怀李叔同先生》,给了我们很多“温而厉”的“范例”,值得借鉴。
丰子恺先生是用“温而厉”来评价和描写自己的老师李叔同先生的。文中回忆说,李叔同先生所教学的音乐课上,有一个人不唱歌而看别的书,有一个人吐痰在地板上,两位学生都以为李先生没发现。而下课后,李叔同先生会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郑重地说:“某某等一等出去。”于是这位某某同学只得站着。等到别的同学都出去了,他又用轻而严肃的声音向这某某同学和气地说:“下次上课时不要看别的书。”或者:“下次痰不要吐在地板上。”说过之后他微微一鞠躬,表示“你出去罢”,出来的人大都脸上发红。丰子恺先生还在文中回忆,有一次下音乐课,最后出去的同学拉上教室门时,无意间碰得太重,发出很大的声音。尽管这位同学已经离开教室数十步,李叔同先生也还是满面和气地叫他转回来,又叫他进教室,等到进了教室,李先生才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向他说:“下次走出教室,轻轻地关门。”然后就对他一鞠躬,送他出门,自己轻轻地把门关了。字里行间我们不难看出,李先生上课很认真,教室里的一举一动都瞒不过老师的眼睛,先生对学生有严格的要求,从不放过任何一个教育的机会,把握教育的时机,照顾学生的脸面,不在大庭广众面前指责学生的过失,身体力行,并且态度很谦恭,对学生“微微一鞠躬”,更是很多老师很难做到的!
令丰子恺先生最难忘却的,是有一次上弹琴课的时候,十数人为一组,环立在琴旁,看李先生范奏。有一个同学放一个屁,没有声音,却是很臭。同学大都掩鼻或发出讨厌的声音。而李先生眉头一皱,自管弹琴——据丰子恺先生估计,李叔同先生是一直屏息着。弹到后来,臭气散光了,他的眉头方才舒展。下课铃响,李先生立起来一鞠躬,表示散课。未等同学们出门,李先生又郑重地宣告:“大家等一等出去,还有一句话。”李先生又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和气地说:“以后放屁,到门外去,不要放在室内。”接着又一鞠躬,表示叫同学们可以出去了。同学都忍着笑,一出门来,大家快跑,跑到远处去大笑一顿。
丰子恺先生回忆道:“李先生用这样的态度教我们音乐,因此我们上音乐课时,觉得比上其他一切课更严肃”,在学校里“音乐教师最有权威”。在《缘缘堂随笔》的另一篇文章《我与弘一法师》中,丰子恺先生写到:“李先生的人格和学问,统治了我们的感情,折服了我们的心。他从来不骂人,从来不责备人,态度谦恭”,但,“学生们真心地怕他,真心地学习他,真心地崇拜他。”
有人说,从文章中我们没有看出李叔同在教育学生时有多“厉害”,但我觉得他真的很是“厉害”,而这里所说的“厉害”,并不是语气和用语的严厉,靠教师的地位“耍横”,而是在温和而礼貌的同时,“眼里不揉沙子”,对学生的“问题”不视而不见,不迁就、不放纵,严格要求,正面引导,对原则问题有坚持,正气凛然……这自然让人肃然起敬,也许这,就是“温而厉”的真谛。
摘自《渤海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