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付惠
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李付惠
近年来有关中药不良反应逐年增多,因此探讨中药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和进行对策分析尤为必要。本文从中药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入手,分析了我国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并对预防及解决中药不良反应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分析,旨在让人们正确认识中药的不良反应,为指导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依据,确保人类安全健康使用中药。
中药;不良反应;原因;对策分析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the adverse rea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increased year by year. 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the cause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and the analysis of countermeasures. In this paper,the reasons and occurrence of adverse rea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ere analyzed. And to prevent and solve the adverse reac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he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The purpose is to let people know the adverse rea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guidance of clinical safety medication. To ensure the safety and health of human u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 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dverse reactions,Reason,Countermeasure analysis
中药是我国人民长期与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其主要来源于天然的植物、动物、矿物及其加工品[1]。中药在我国有几千年的临床使用历史,人们普遍认为中药药性平和,服用安全,但随着中药应用的日益广泛,中药不良反应报道逐年增多,如龙胆泻肝丸事件、鱼腥草注射液事件、云南白药事件等[2-4]。中药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过敏反应、毒副作用、特异性反应、致畸作用、致癌作用以及致突变作用等[5]。安全、有效、稳定、可控是药物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中药走世界的必备条件,中药的有效性不可否认,但其安全性同样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鉴于此,本文对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分析,以期为临床安全使用中药提供保障。
1.1中药品种混乱
中国中医药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由此产生了中药的品种繁多,同时会出现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的现象。如益母草,在东北称坤草,在浙江叫三角胡麻,在四川叫学母草[6]。又如木通,患者长期服用可能会出现肾功能衰竭,严重者可能会致死,这里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是关木通,但是临床使用时很少有人会区分川木通和关木通,川木通为毛茛科植物小木通或绣球藤的干燥藤茎,不良反应很小;而关木通是马兜铃科的植物,主要含有马兜铃酸,这种成分可损伤肾小管及间质,如果长期服用可能会出现肾功能衰竭,严重者可能会致死[7]。
1.2中药一药多源
中药品种繁多,资源丰富,来源复杂,同一种中药由于来源不同,所含的化学成分以及药效有很大差别,且他们的不良反应也不同。如石决明2015年版中国药典收载来源于同科属6个不同物种,6种石决明来源不同,成分含量有一定的差别[8]。如乌头中含有乌头碱等有毒成分,不同产地乌头中毒性成分含量不同,四川产的乌头毒性是北京产的2倍、甘肃的3倍。还有的商家会故意使用混伪品,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如红参为滋补之品,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但市场有用商陆的根加工后而成,其性状与红参极相似,但商陆为泻下逐水药,属于毒性药品,服用后易引起中毒;又如附子,它是毛茛科植物黄花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子根加工品,而近代绝大部分地区用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Typhonium giganteum Engl.)的块根做附子用,二者的来源、成分、疗效均不相同,附子为温里药,而白附子为化痰止咳平喘药[9]。
1.3中药炮制不当
中药炮制是指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制剂之前,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的需要和药物自身的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而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的过程,它是我国一项传统的炮制技术,也是中医药的一大特色,中药必须经过炮制才能使用。因为在炮制过程中可以有效降低药物毒副作用,同时也能够提高药物的疗效,所以,中药在临床使用之前,都需要经过严格、规范的炮制加工[9]。特别是对于毒性药物,如乌头类中药,川乌中的有效成分为双酯类生物碱,没有加工炮制时双酯类生物碱的致死量在3~5 mg。患者口服剂量超过0.2 mg时就可能诱发毒性反应,但是通过炮制之后,双酯类生物碱可以水解成毒性较小的乌头胺,乌头胺的毒性仅为双酯类生物碱0.1‰~0.3‰,炮制后既可以保持原有乌头类药物的疗效,又可以降低它的毒性。因此对有毒的中药因进行相应的炮制,以便达到降低毒性作用[10]。
1.4中药使用中不掌握正确的辩证施治
中医是在辩证论治的基础上治疗疾病,不但要全面的掌握患者的实际病变情况,还要全面了解中药的药学、功效、主治、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等。如不分寒热虚实随便使用中药,不但起不到治疗作用,反而会加重病情,甚至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危害身体健康。如热证误用温热药中的大热之品附子,可能这个患者的热证会更加厉害,就会加大附子不良反应的表现[11]。又如大黄,有泻下通便的作用,如果不管是寒积便秘还是热积便秘都使用,会造成肠道功能损害,反而会产生便秘现象[12]。因此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选择使用中药,不能误听民间流传的各种方子,滥用中药,也可能会产生中毒现象。
1.5中药使用配伍不当
随着中药进入国际市场,近年来对于中药和西药的配合使用现象比较普遍,不少人误以为,中药和西药同时并用,可以取得更佳的疗效,其实不然,中西药配伍不是机械的简单相加,而是有原则、有理论根据的应用。有些中西药是不能同时并用的,如含酸性成分的中药山楂丸、五味子丸子等,若与磺胺类药同时口服,能引起尿液酸度增加,引起血尿等;中成药麝香保心丸、益心丹,如与喹尼丁同时服用,可使心脏骤停等。在中药的治疗过程中,还应严格按照中药“七情”配伍的原则进行,以便增效减毒。最好不要违反“十八反”及“十九畏”的配伍禁忌。中药的使用还应讲究君、臣、佐、使的配伍方案。配伍得当,可使其增效降毒,否则,会产生中药的不良反应[1]。
1.6中药的过量使用
毒剧药广泛地用于临床,是中医用药的又一特点。“是药三分毒”,中药也不例外,如甘草,在中药上有“国老”之称,为补中益气、调和诸药、解毒的常用中药,但长期服用甘草,也易引起血压升高、浮肿、血清钾降低等副作用。有些中药虽然单剂量不会超过常用量,但是由于长期连续使用,会在体内产生累积,因而引起不良反应。如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丹等中成药,其成分都含有朱砂,如果长期大量服用,会造成慢性汞中毒[13]。
1.7中药制剂与服法不当
并不是所有的中药都是汤剂,都只能口服。有的中药有其特殊的制剂方法与服法要求。如使用不当,会产生不良反应,如砒石不能作酒剂服,违者即可毙命。鸦胆子须去壳取仁,用龙眼肉包裹服,否则可蚀灼口腔、咽喉、胃黏膜等。
1.8中药使用时没有注重个体差异
患者体质及个体差异,是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之一。中药含量有多种化学成分,如蛋白质和多糖等,具有产生变态反应的基础,老年人、婴幼儿以及肝肾功能不全者的患者,对药物耐受性差,容易出现不良反应。
1.9擅自使用中药,不遵医嘱
中药可治病,但也可致病。很多人认为中药安全无毒,可以自行服药。其实中药也有一定的不良反应,所以,我们在服用中药时一定要严格遵守医嘱,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服用,以免产生不良反应,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因此,我们在临床使用中药时,要严格遵医嘱,根据具体病情、个人体质等具体情况,合理使用中药。尽量克服上述不利因素,从而达到安全使用中药。
2.1加强本草考证和中药安全性评价研究
对中药应加强本草考证,理清渊源,防治品种的混乱和一物多名或同名异物现象的发生,明确中药的正品与主流品种,力求达到中药一物一名。并结合药效,加强中药成分的研究,中药中以复方制剂居多,在复方制剂中每一味中药中都含有多种化学成分,他的作用是所有药物的综合作用的表现,这从根本上造成了不良反应的复杂性。所以,需要加强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尽量提取出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减少无效成分,这就有效的避免各种成分在中药中的混杂,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目前根据药效对中药及复方的研究较少,对中药的配伍禁忌中的“十八反”“十九畏”也缺乏深入研究,因此,对中药的安全性评价研究需要得到重视[14]。
2.2加强中药管理,确保中药品质
保证中药品质是预防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基本条件。要重视与中药质量有关的各个环节。我们可以从“三个P”入手,首先应从GAP入手,保证对中药材资源、种植环境以及农药的使用,建立起规范的中药材GAP种植基地,可以全面提高中药材品质,从源头上保证中药的质量。其次按照 GMP质量要求生产,严格控制药品生产过程,可以保证中药饮片及其制剂的质量。最后严格按照GSP要求经营销售,保证流通使用中药品的质量,确保提供质优的药品。
2.3加强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指导
加强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指导,提高医务工作者素质,特别是加强中医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思维的方法学习。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在实际的用药过程中,必须辨证论治用药,如感冒,由于致病因素和机体反应性的不同,常常区分为风寒表证和风热表证两种不同证候,顾在中医治病中欲治感冒,必须辨清是属于风寒还是风热,才能确定是采用辛温解表还是辛凉解表药,如果不辨证用药,风寒的患者使用风热的中药,易引发不良反应,并使病情加重。所以临床医务人员要懂得中医的辨证思维,熟悉中药的药性,在临床治病用药时正确辩证施治,才能起到治疗作用[15]。
2.4加大中药安全知识的宣传
针对目前人们对中药认识的误解,医药工作者应进一步加强中药知识的宣传,使人们全面客观的看待中药及其不良反应。禁止夸大中药疗效,隐瞒不良反应的错误宣传,正确地认识中药的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是中药使用、发展的客观要求。使患者在医师,药师的指导下,正确的选择、使用中药,正确治疗相关疾病,调养身体,避免错误的使用中药,造成不良反应的发生。在使用中药前仔细阅读说明书,了解其有效成分和使用禁忌,要时刻谨记“十八反”“十九畏”。多种中成药联用时,就更应该注意各种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尽量避免同时使用多种中药注射剂与西药注射剂联合使用,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15]。
2.5完善中药不良反应监测体系
建立中药的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并统计不良反应情况,发现不良反应及时上报和进行统计处理、完善不良反应体系、促进相关法规和制度的实施。建立中药不良反应库,满足国内外医疗机构对中药不良反应的信息需求,同时也指导临床医师合理使用中药,为开展中药不良反应的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临床相应的依据。
中药是中医学的瑰宝和灵魂,正确合理的使用中药,减少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是每一个医药工作者的职责,在使用中药时,既要看到中药的良好疗效,同时也要看到中药的不良反应。通过本文的综述,全面概括了中药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及如何减少中药的不良现象的发生,需要我们遵循中药的配伍禁忌、辨证论治、重视中药药性,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防止因使用不当而引起的中药不良反应,使中药更加安全有效,真正造福人类。
[1] 钟赣生. 中药学[M]. 9版.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21.
[2] 梅全喜,曹俊岭. 中药临床药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48-283.
[3] 李玉珍. 中药不良反应不容忽视—从龙胆泻肝丸事件引发的思考[J]. 中国药事,2013,17(7): 406-409.
[4] 李长英,雷招宝. 云南白药致不良反应/不良事件38例文献分析[J]. 中国药房,2013,24(40):3817-3819.
[5] 罗山水,章新友,肖芬芬,等. 中药不良反应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时珍国医国药,2015,26(1):240-242.
[6] 康廷国. 中药鉴定学[M]. 9版.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2.
[7] 原思通. 对“中药中毒病例攀升”问题的思考[J]. 中国中药杂志,2000,25(10):579-582.
[8] 中国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S].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167.
[9] 袁宙新. 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分析及防治对策[J]. 中华全科医学,2015,13(4):653-655.
[10] 陈正超. 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与药学服务对策[J]. 齐鲁药事,2009,28(2):96-98.
[11] 许多,高小明,贾淑娟,等.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特点与规律研究[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4):62-64.
[12] 赵雁华. 中药不良反应分析[J].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15,31 (2):40-42.
[13] 杨世红. 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及相关对策分析[J]. 中国卫生产业,2015,12(6):69-70.
[14] 谢玉惠. 中药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21):3295-3297.
[15] 李会根. 中药不良反应的现代研究进展[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3(10):109-112.
Analysis of the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Adverse Reac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 Fuhui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Wenshan University,Wenshan Yunnan 663099,China
R28
A
1674-9316(2016)14-0137-03
10.3969/j.issn.1674-9316.2016.14.092
文山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云南 文山 663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