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乐“定制化”是腐败在“躲猫猫”
在不少地方,一些高档别墅或住宅被改造成私人会馆,豪华程度远超酒店,供公款消费或老板请客。安徽合肥一名曾经前往别墅做饭的酒店厨师告诉记者,这些别墅一般都在远郊,平时没人,一到节假日就“高朋满座”,“其中不乏领导干部”。
“廉不廉看过年,洁不洁看过节。”端午节前,中央及多地纪委密集通报违反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案例,多措并举严防“四风”反弹。但记者调查发现,一些隐形变异的腐败依然存在,吃喝躲入别墅或农家乐、享乐走向“定制化”、送礼取道“线上”等问题不断出现。
为防节日腐败,端午节前,从中央到地方,多地多部门都进行了通报提醒,要求紧盯“四风”新动向,严打隐形变异,坚决防止“四风”反弹回潮。
6月初,中央纪委对6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进行通报,点名曝光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张力夫违规公款吃喝、收受礼品礼金等案例。广东、山东、河北等多地纪委也通报了相关案例,为端午节腐败问题打“预防针”。
从通报案例来看,无论是穿上“隐身衣”还是躲进“青纱帐”,都会被严厉查处。
记者了解到,为防止节日腐败等“四风”问题,除明察暗访外,各地还采取“线上线下”互动等措施进行全方位监督。如中纪委推出手机客户端举报渠道,鼓励群众进行“四风”随手拍;安徽六安市纪委通过微信、网络等平台公开举报电话和投诉邮箱,并向全市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发送廉政提醒短信。
记者近日在北京、安徽等地高端酒店及超市了解到,以往动辄上千元的粽子礼包已鲜见踪影。安徽一家五星级酒店大堂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几年高端粽子礼盒订购量直线下滑,“今年干脆取消了千元以上的礼盒。”
“查得这么严,没必要以身试法。”“别人都不拿,自己也就不想着拿了。”记者采访时,不少公务人员的心态已有明显转变。吉林省一家银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以前大节小节都要给各相关部门备礼,这几年“闲”了下来,“礼品费都审不下来了”。
记者在端午节前调查了解到,在个别地方及领域,节日腐败、公款消费等依然存在。吉林省一家中等规模的建筑工程类企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过年过节难免要给相关部门送点礼,因为企业厂房建设时难免有些“不合规矩”的地方。山东一家纺织企业的负责人表示,想多开点增值税发票,重要节日就得向税务部门的分局局长送一万元的卡,副局长及主要办事人员也得八千元或五千元。
此外,利用公权力变相公款消费的也不少。山东一景区的工作人员表示,每年节假日都会有一些上级领导甚至是退休领导带着家属、司机来游玩,美其名曰“检查指导”,但游船费用、餐饮费用等都由接待单位公款报销。
为掩人耳目、躲避问责,一些腐败由明转暗,由“线下”转向“线上”。
——送礼改送“电子码”。端午节前,记者在京东商城的一家网店看到,节日卡、储值卡、水果卡、蔬菜卡、螃蟹卡等各类礼品卡名目繁多,且价格最高达万余元,收礼者只要输入密码、地址等信息就可“等礼上门”。在其网站所列的合作客户名单中,不少银行等大国企、知名高校都在其中。
——礼品衍生“定制版”。在一些实体商店及网店,表面平价的粽子礼包可搭配不同价位酒水、橄榄油等,档次自定。贵州省贵阳市一家开展定制酒业务的徐姓负责人表示,酒瓶虽禁止标注“专供”“特供”,但可印上“品鉴”“专享”等字样,其客户不乏国企、事业单位。
——吃喝躲入住宅、农家乐。记者发现,在不少地方,一些高档别墅或住宅被改造成私人会馆,豪华程度远超酒店,供公款消费或老板请客。安徽合肥一名曾经前往别墅做饭的酒店厨师告诉记者,这些别墅一般都在远郊,平时没人,一到节假日就“高朋满座”,“其中不乏领导干部”。
——宴席分批,主角“缺席”,“预备酒”“答谢宴”幌子不少。一些婚丧喜庆事宜的办理在宴请方式、办宴地点和形式上更加隐形。有的请亲属或朋友操办,自己“退居幕后”不出席;有的对宴请人数、桌数进行微调,分批次、小规模、多场所操办;有的打着“预备酒”和“试菜”的幌子开展宴请;还有的“只收礼不设宴”……面对这些花样翻新的“人情债”和“酒席风”,要严明纪律要求,落实有关规定,加强教育引导,紧盯重要时间节点,加大监督检查和问责力度,坚决遏制大操大办、借机敛财等歪风。
——隔“暗门”开“暗室”设享乐区,超标办公用房更隐蔽。为了应付监督检查,有的弄虚作假,把超标办公室“改”为会议室、接待室,堂而皇之地打着公共会议室的名号,享受着私人办公室的福利;有的打“迂回战”和“地道战”,在办公室处心积虑设“暗门”,企图逃避监督,享受“特权”……超标准配备使用办公用房,不是小事小节,反映出的是大问题,一旦放任自流,不但浪费公款,而且会助长贪图安逸、追求享受的歪风邪气,必须坚决查处制止。
在这些“四风”问题中,不乏公款消费。记者采访发现,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乱开发票问题突出,为违规公款消费留下了漏洞。记者近日在北京、山东、安徽等地的多家商场了解到,买高档烟酒、手表、奢侈品都可以开办公用品发票。一家淘宝网食品店的工作人员表示,所卖商品都可以开出礼品、食品、办公用品或劳保用品的机打发票。济南一家KTV的工作人员表示,唱歌也可以开出会议发票、办公发票。
(《现代快报》2016.6.13、央视新闻2016.6.18)
明知吃有禁,偏向禁区行。在一个个官员在吃的问题上倒下、再吃、再倒下、再吃的前仆后继中,民众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真的这么好吃吗?天底下究竟是什么美味能够让这些官员如此痴迷犯瘾?答案当然不是吃,而是被人请吃、被人追随的那种感觉,是掩盖在吃的桌面底下的权力交易。
今天的官员,即便工资收入之外不再有权力的“附加值”,想吃点啥喝点啥打打牙祭,都不构成支付能力的羞涩。当然这不包括一日三餐必须山珍海味、鲜奶必须进口空运的土豪标准。但吃的问题之所以不停地成为中纪委对于官员腐败的“卡脖子”问题,不只是因为桌面上吃相难堪,更是因为深知吃相背后有着不堪的贪相。
在三令五申的铁规铁纪面前,官员主观上想要解决嘴巴里的“哈喇子”问题很容易。毕竟跟做一辈子的官相比,在吃的问题上被逮正着,太丢份,也太犯不着。但一些官员为什么把这个问题弄出一副与中纪委规定打“持久战”、“游击战”、“隐蔽战”的架势?关键是因为权力催生的那股心里“哈喇子”无法打熬,所以对于很多官员来说,吃翁之意不在吃,而在贪,在于将吃吃喝喝的春风得意中,得到公职收入之外的权力“附加值”,因此不惜铤而走险。许多倒在“吃”的问题上的官员身后,其实都有生理吃相之外的另一副权力吃相。官员中的铤而解馋,是权力铤而涉贪的外在表现形式。
然而从近年来各地通报的违反“八项规定”的案例来看,许多官员虽然因为吃的问题被通报、被处理,但大多就吃论吃,不痛不痒。对于被问责的官员来说,名声虽然难听,但官位还在,权力依旧,震摄力度不大。
安徽合肥那些每逢佳节躲进远郊别墅“饭醉”的官员是谁?难道他们仅仅是生理上的“哈喇子”比普通老百姓更加旺盛?难道这些官员不知道这样的吃喝“成本”是顶着被查处的风险来担当?
当然不是,而是深知这样的摆开八仙桌,官员就成了权力的股东,就可以进行更加隐秘的权力交易。所以,抓“四风”,生理上的吃相好治,难治的是心理上的吃相,是权力本身的药性。
只有把生理上的吃相当成整个权力的吃相来严查、深查、重处,官员心理上的权力“哈喇子”,才有可能因为有更加强大的敬畏感,再“馋”也会更多地选择把它独自偷偷咽下去。
(《钱江晚报》2016.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