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冯学工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建立新中国
文冯学工
近代以来,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活跃着三种政治力量,第一种力量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他们是反动力量。第二种力量是民族资产阶级,他们是中间力量。第三种力量就是中国共产党及其代表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及其他劳动群众,他们是进步力量。三种政治力量较量的结果,最后是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那么,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以弱胜强,后来居上呢?
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这是马列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但是由于各个国家的国情和条件不同,革命的具体形式和途径也各不相同。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史上,从1871年巴黎公社到1917年十月革命,都是走的城市中心论的道路,那么,中国革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刚开始,我们没有经验,只好照搬城市中心论的道路模式。但大革命后发动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却先后遭到了失败。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特点,开始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中国革命之所以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由国情决定的。中国内部受封建主义压迫,外部受帝国主义压迫,再加上强大的敌人长期占据中心城市,实行白色恐怖,革命力量在城市里难以生存,只能到敌人统治力量相对薄弱的农村发展,开展武装斗争,实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把落后的农村建成根据地。中国的国情不仅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也给走这条道路提供了可能。中国政治经济的不平衡性和不统一性,决定了中国革命发展的不平衡,使革命力量可以利用敌人的矛盾,在敌人统治薄弱的地区首先发展和取得胜利。自给自足的农村自然经济,使中国城市不能完全统治农村,农村不依赖城市,这是农村根据地得以长期坚持的重要经济条件。中国是地域广阔的大国,使革命力量有很大的回旋余地。特别是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军队,这是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重要条件。
在1921年党的一大上,中国共产党庄严地把马克思主义写到了党的旗帜上,但这并不等于说中国革命的一切问题就自然解决了。马克思主义毕竟是从外国引进来的。事实上我们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必须解决的问题,就是怎样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党的幼年时期,即1935年遵义会议之前,党还不太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还没有形成切合中国实际的系统的成熟的革命理论。不是他们不想搞清楚,而是一系列的条件限制了他们。首先是客观条件限制,中国革命的规律和特点还没有完全展示出来。其次是主观条件的限制,我们对马克思主义还缺乏完整系统的掌握。更为重要的是,思想路线问题没有解决,表现为不会运用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早在1930年的《反对本本主义》这篇文章中就曾明确提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到了延安以后,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已经成为我们党的领袖的毛泽东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1940年1月,毛泽东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这篇文章连同先前发表的《〈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文章,系统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从理论上武装了全国人民。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是建党的根本条件。但是,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小资产阶级成分极其雄厚广大,而无产阶级人数很少的国家,中国共产党要壮大发展自己的组织,加强无产阶级的领导力量,就必须从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中吸收先进分子入党。特别是1927年以后,中国革命的重心转到了农村,在农村的环境中建党,党内农民、小资产阶级出身的人占很大比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这是国际共运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新问题,也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艰巨任务。
根据这些特点,中国共产党把自身建设作为一项伟大工程,高度重视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成功地解决了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建设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问题。通过总结经验和整党整风,党克服了主观主义、宗派主义以及政治上的“左”倾和右倾错误,并从错误和失败中吸取教训,逐步走向成熟。党在长期奋斗中培育和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以及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并把这三大作风作为区别于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强调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对实现党的政治任务的重要作用。经过革命烈火的千锤百炼,党的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到1949年9月已成为一个拥有448万名党员的全国范围内的群众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是保证中国革命胜利的最先进和最强大的领导力量。
中国革命的具体条件,决定了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首先,毛泽东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深刻把握了“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的革命真谛,从领导武装斗争伊始,就把建设新型人民军队问题放在首位。规定人民军队必须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人民军队是执行党的政治意志的武装集团,要绝对服从党的领导;人民军队要担负三项任务,除了打仗消灭敌人以外,还有担负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帮助群众建立政权以及生产的任务,以减轻人民负担,密切军队和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
其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完整系统的人民战争理论。进行人民战争,必须对人民群众进行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动员,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进行战争的意义和目的,进行全民总动员,从而调动其参加革命战争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进行人民战争需要实行以主力兵团为骨干,与地方武装、群众武装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形成对敌斗争的总体威力;人民战争必须实行以武装斗争为主,与其他各种形式的斗争形式相配合,才能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人民战争汪洋大海。
第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用四句话概括这一战术,就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也就是说,你依靠现代化的武器,我依靠有高度革命觉悟的人民群众,你发挥你的优势,我发挥我的优势,你有你的一套打法,我有我的一套打法。你打我时,叫你打不到,摸不着;我打你时,就要打准你,吃掉你,我能吃掉你时就吃掉你,吃不掉你时也不让你吃掉我。
在总结历史成败的时候,大家都会说这么一句话:得人心者,得天下。但是靠什么赢得人心呢?党的历史告诉我们,靠正确的统一战线政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正是通过群众工作将广大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紧密团结在自己周围,赢得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支持,汇聚起战胜国民党反动派的民心和民力。
首先是赢得了农民的支持和认同。为了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中国共产党于1947年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施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两千年封建土地制度,挖掉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根”,使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
其次是得到城市小资产阶级的支持和认同。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国统区爱国民主运动中,一方面通过游行示威和罢工、罢课等斗争形式来揭露和打击国民党的统治;另一方面提出要灵活地开展斗争。由于中国共产党采取了正确的政策,国统区的人民群众“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规模日益扩大,参加人员涉及社会各个阶层,逐步形成了反对蒋介石反动统治的第二条战线。
第三是取得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支持和认同。团结民族资产阶级,把他们争取过来,能够极大地削弱国民党的势力。中国共产党对其采取了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既坚定地把其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同盟军,又在政治上对他们的缺点和错误进行批评,予以帮助。
当时中国80%的人口是农民,可以说农民得到政治上、经济上的解放,认同了共产党,就等于说整个中国人口的绝大部分认同和支持中国共产党。当时的社会精英资产阶级有许多发言权、有很大政治影响力,他们也认同、支持共产党。所以,从当时中国社会的人心向背来讲,是背弃国民党,认同和支持共产党的,这种人心向背决定了国共两党的命运和前途。
(作者为河北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主任)
(责编/刘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