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中国餐桌上的“灵魂”
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从商朝伊始,它便注定成了中国餐桌上的“灵魂”。这一“灵魂”伴随着中国人走过了几千年的历史,而它所形成的独特的“箸文化”也影响了中国人甚至是外国人几千年的时间。
关于筷子的那些传说
筷子是当今世界上一种独特的餐具。凡是使用过筷子者,不论华人或是老外,无不钦佩筷子的发明者。可是它是何人发明?何时创造诞生?现在谁也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当然,研究筷箸文化,也不是找不到任何旁证材料。
姜子牙与筷子这一传说流传于四川等地,说的是姜子牙只会直钩钓鱼,其他事一件也不会干,所以十分穷困。他老婆实在无法跟他过苦日子,就想将他害死另嫁他人。
这天姜子牙钓鱼又两手空空回到家中,老婆说:“你饿了吧?我给你烧好了肉,你快吃吧!”姜子牙确实饿了,就伸手去抓肉。窗外突然飞来一只鸟,啄了他一口。他疼得“阿呀”一声,肉没吃成,忙去赶鸟。当他第二次去拿肉时,鸟又啄他的手背。姜子牙犯疑了,鸟为什么两次啄我,难道这肉我吃不得?为了试鸟,他第三次去抓肉,这时鸟又来啄他。姜子牙知道这是一只神鸟,于是装着赶鸟一直追出门去,直追到一个无人的山坡上。神鸟栖在一枝丝竹上,并呢喃鸣唱:“姜子牙呀姜子牙,吃肉不可用手抓,夹肉就在我脚下……”姜子牙听了神鸟的指点,忙摘了两根细丝竹回到家中。这时老婆又催他吃肉,姜子牙于是将两根丝竹伸进碗中夹肉,突然看见丝竹咝咝地冒出一股股青烟。姜子牙假装不知放毒之事,对老婆说:“肉怎么会冒烟,难道有毒?”说着,姜子牙夹起肉就向老婆嘴里送。老婆脸都吓白了,忙逃出门去。
姜子牙明白这丝竹是神鸟送的神竹,任何毒物都能验出来,从此每餐都用两根丝竹进餐。此事传出后,他老婆不但不敢再下毒,而且四邻也纷纷学着用竹枝吃饭。后来效仿的人越来越多,用筷吃饭的习俗也就一代代传了下来。
妲己与筷子这个传说流传于江苏一带。说的是商纣王喜怒无常,吃饭时不是说鱼肉不鲜,就是说鸡汤太烫,有时又说菜肴冰凉不能入口。结果,很多厨师成了他的刀下之鬼。宠妃妲己也知道他难以侍奉,所以每次摆酒设宴,她都要事先尝一尝,免得纣王咸淡不可口又要发怒。有一次,妲己尝到有几碗佳肴太烫,可是调换已来不及了,因为纣王已来到餐桌前。妲己为讨得纣王的欢心,急中生智,忙取下头上长长玉簪将莱夹起来,吹了又吹,等菜凉了一些再送入纣王口中。纣王是荒淫无耻之徒,他认为由妲己夹菜喂饭是件享乐之事,于是天天要妲己如此。妲己即让工匠为她特制了两根长玉簪夹菜,这就是玉筷的雏形。以后这种夹菜的方式传到了民间,便产生了筷子。
大禹与筷子这个传说流传于东北地区。说的是尧舜时代,洪水泛滥成灾,舜命禹去治理水患。大禹受命后,发誓要为民清除洪水之患,所以三过家门而不入。他日日夜夜和凶水恶浪搏斗,别说休息,就是吃饭、睡觉也舍不得耽误一分一秒。
有一次,大禹乘船来到一个岛上,饥饿难忍,就架起陶锅煮肉。肉在水中煮沸后,因为烫手无法用手抓食。大禹不愿等肉锅冷却而白白浪费时间,他要赶在洪峰前面而治水,所以就砍下两根树枝把肉从热汤中夹出,吃了起来。从此,为节约时间,大禹总是以树枝、细竹从沸滚的热锅中捞食。这样可省出时间来制服洪水。如此久而久之,大禹练就了熟练使用细棍夹取食物的本领。手下的人见他这样吃饭,既不烫手,又不会使手上沾染油腻,于是纷纷效仿,就这样渐渐形成了筷子的雏形。
除了关于筷子起源的一些人物传说外,随着筷子文化的不断发展,也流传了一些名人用筷子筹划谋事的传说。
张良“借箸”秦朝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汉王刘邦和楚王项羽,为了争权夺位而进行了长达数年的战争。公元204年,汉将韩信攻下魏国和赵国后,又长驱直入收复了燕国,项羽得知这一消息后,非常生气,亲自率领十万大军,攻打荥阳,把刘邦团团围困在荥阳城时,刘邦此时并没有多少军队可用,眼看事情到了危急的时刻,他手下的谋士郦食其建议他重新拥立六国后代,联合起来共同抗击项羽。刘邦采用了他的建议。
正在此时,刘邦的重要谋士张良前来拜见汉王,张良精通兵法,足智多谋,政治眼光非常远大。他听说刘邦准备重新拥立六国后代来对付项羽,认为这一做法无异于放虎归山,即使能够打败项羽,但是六国后代的势力到时候会非常强大,对刘邦会形成巨大的威胁。当时刘邦正在吃饭,于是张良就借了刘邦的筷子在饭桌上画了一番,具体分析了楚汉双方以后的形势和利害冲突,明确地提出不能重用六国诸侯的原因,刘邦采用了张良的战略方针,最后终于突破了项羽的重重包围。
唐玄宗用箸赏赐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时,宋璟为宰相,因为他有德政,朝野都称赞他。一年春天,唐玄宗在曲江举行御宴,将他所用的金筷子赏赐给宋璟。宋璟当时虽接受了赏赐,但“莫知其由,不敢陈谢。”唐玄宗便对宋璟说:“所赏赐之物。并非赐金于你,赐给你筷子,是用它来表示你的耿直。”
用筷子象征人格的耿直,是对筷子的崇高评价。这也可以看出唐玄宗对待贤臣的态度。
林则徐妙用竹筷子鸦片战争时期,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州去禁烟。刚到广州,英国的大使便发来请柬,请林则徐到醉仙楼吃饭。席间林则徐让厨师做了一盆发菜,他向洋人介绍说:“这道菜是有名的海味,它的名字叫发菜,谐音‘发财’,意头很好,是广东人爱吃的名菜。”
发菜细细的、软软的,用筷子夹十分方便。林则徐一夹一小把,吃起来津津有味。洋人用刀子和叉子,无论怎么切、怎么叉,都不能把发菜弄到碗里,洋人手忙脚乱,忙得满头大汗,连一丁点发菜也吃不着。
随后,英国大使把洋厨师叫上来,吩咐他做一道大青鱼头。做好后,每人面前都摆上来一份,洋人用刀子切开鱼头,用叉子一块接一块吃,吃得得意洋洋。他们一边吃,一边想看林则徐出丑。然而,林则徐拿起竹筷子,想了想,先挑鱼眼睛吃了,然后拿筷子从鱼眼眶戳进去,就这样他夹起了整个鱼头,夹得比洋人用刀叉还要稳当。他吃得很有风度。洋人讪讪地笑了。
当然,虽然筷子起源于中国,但并不是中国独有,日本、韩国也是用筷大国。不过筷子传到日本后,在使用上已渐渐地有别于中国了。首先,在造型上已短于中国筷子,并且以圆尖头的居多。比中国筷子短,据说是源出日本人大都是吃“定食”即份儿饭,用不着长筷之故。而筷子演变为尖头,则是由于日本人善食鱼,用尖筷易于剔鱼刺之故。
而筷子到了韩国后,人们便抛竹弃木,把它全弄成金属制的了。与中日不同,韩国人吃饭从不端起碗来,而是以筷撮起碗中饭进食。因为在半岛捧碗即“要饭”之意。
以桌上用筷来看中日韩的用筷习惯也颇有趣。中国人向来是家族混用筷子的,非但如此,家庭成员之间更是以自己的筷子互相夹菜让菜,看上去好像有点不卫生,但却透出了一股浓浓的亲情。日本人家庭则与中国正相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筷”,不可乱用。都是定食,也就没有了互相夹菜谦让的习惯。卫生了,但亲情却没了。韩国人在桌上则与中国人很近似,一顿饭会吃得热火朝天亲情四溢,情至浓处,又管他筷属何方。
据悉,日本人之所以钟情一次性卫生筷,是因为日本人骨子里有源于安土桃山时代的茶人山上宗二发明的“吃茶”心得的“一期一会”之心境。而中国人喜欢用用了洗洗了再用的长筷,则体现了永不绝望的具有忍耐力的民族性、持续性和强力的粘着性等。至于韩国普遍使用金属筷,则反映出了居于大陆和岛国之间的半岛的折冲性和朝鲜半岛地带的悲情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