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四重社会

2016-02-04 21:00:06孙天颖
山西青年 2016年17期
关键词:同辈代表群体

孙天颖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学生的四重社会

孙天颖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吴康宁教授曾将幼儿的外部影响分为可选择、不可选择、社会代表、非社会代表四个维度。借鉴这条思路,将四个维度前两个与后两个一一匹配,得出学生置身于四重社会而不是三重社会之中的结论。作为第四重社会,互联网区别于另外三重社会的特点在于其对学生不可控性和开放性的影响。

学生;社会位置;互联网;社会位移

纵观国内对于教育社会学领域中学生的社会位置的研究,基本倒向吴康宁教授的“学生身处学校、家庭、同辈群体的三重社会之中”的观点。而我认为,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经济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有一重社会不可忽略,对学生的发展也有深刻的影响,这一重社会是互联网。

一、缘起

吴康宁教授在早年的文章《试析作用于幼儿发展的外部影响》一文中,将幼儿的外部影响,按照影响源与选择权的关系分为可选择、不可选择两个维度,按照影响源与社会委托之间的关系分为社会代表和非社会代表两个维度,其中社会代表受社会委托对学生产生影响,非社会代表则意味着不受社会委托对学生产生影响。前两个维度与后两个维度一一匹配,能够形成四个影响源,即可选择的社会代表、不可选择的社会代表、可选择的非社会代表、不可选择的非社会代表。借鉴这种思路,我认为学生的社会位置应当是四重。

二、四重社会

首先是可选择的社会代表,如果对幼儿来说,可选择的社会代表是幼儿园,那么对学生来说可选择的社会代表无疑是学校。学生在报考或被划入某所学校之前可以对学校的校风、文化氛围有所了解,对于自己可能受到的影响有所预估,另外由于学校是受社会委托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故可以被视为一种可选择的社会代表。其次,可选择的非社会代表即为同辈群体。因为学生可以选择自己跟谁交朋友,不跟谁交朋友,学生的圈子可以自己构建。再次,不可选择的非社会代表是家庭。因为学生不能选择自己的原生父母,家庭跟学生之间存在血缘关系,不是受社会委托来影响学生,所以可视为不可选择的非社会代表。

如果按照这个思路,那么在学生所处的社会位置中就漏掉了一重社会,即不可选择的社会代表,我认为这正是互联网应当担任的一种社会位置。学生是网络文化主要受众和主要建设者,由于其半社会人的特殊身份,思想、心智尚未成熟,学生群体总是居于潮流的前线,作为某种主流,更多的是非主流文化的崇尚者与跟随者,学生群体乐于建构一种网络文化,可能学生根本没意识到。网络环境下既有类似学校环境中的教师一样权威的人或物,也有同龄的学生或非学生网民群体,还存在较大年龄差异的陌生网民群体。由于网络世界的匿名性和自由度,学生可以掩盖自己认知上与成人相比的不成熟,张扬自己的个性,展现自己与在家庭、学校、同辈群体面前与众不同的一面,一定程度上可以做到言语上的不计后果。另一方面,由于匿名性带来的虚假性,使得网络环境也不像同辈群体那样对学生有高度的参照性。学生可能只是表面迎合,实际在认知上却没有任何变化。所以互联网环境是区别于并且应当作为独立于学校、家庭、同辈群体的一重社会,作为不可选择的社会代表而存在。

三、互联网的影响

考察三重社会对学生的影响,我认为互联网对学生的影响是区别于学校、家庭以及同辈群体的。由于家庭、同辈群体的影响比较独特,本文将学校对学生的影响与互联网对学生的影响进行比较,以突出互联网作为一重社会的必要性。

学校对学生的影响是可控的,具有界定性的。因为学校的教育是根据国家的教育大纲、考试大纲实施的,所以教育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一定是可预见可控的。另一方面学校对学生的影响是具有界定性的。学生来到一所学校必定会被分到一个班级,这个班级的班规、班主任、班干部会对学生产生限制和界定。当然也有的学生不服从于班规的约束,但是想必在这种“违规”之后学生心里一定有些许紧张情绪的,只要存在一点点紧张情绪就足以证明学校影响的界定性与限制性。相比之下,互联网的影响就是不可控的、具有开放性的。

(一)不可控性

网络上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比如学生在浏览网页,网页上有比较吸引人的广告,学生可能点进去看,这样一来一些未预料的不良信息可能会涌入学生的视野。但是学校和家庭的影响就可以人为地避免传达给学生。比如学校可以采取措施避免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对低年级封锁消息,对高年级警告以停止消息扩散;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向孩子传达正面的教育理念。

(二)开放性

另一方面,在互联网环境中,不像在学校或是家庭中,有成人权威一直存在,监督学生的行为,所以要过滤和筛选互联网对自己的影响,需要学生自己很强的知识面、对真假信息的辨别能力和专注于当前任务的自律能力,因此互联网对学生的影响也具有很大的开放性。

这两点应该是同辈群体、家庭、学校的影响所不能达到的,所以互联网更应该作为一种独立于学校、家庭、同辈群体存在的第四重社会。

四、社会位移

那么这样来看,学生身处于四重社会之中,学生的社会位移就不是在学校、家庭、同辈群体三个圈子中进行的了,而是呈现这样的状态:在家接受父母抚养与家教,离家去上学,下课做游戏或与同学讨论作业,在互联网环境中进一步社会化。

需要说明的是,有的学生没有上学,或是孤儿,这样的学生就缺失了学校或同辈群体这样一重社会。但是三重社会观点是基于学生总体而言的。同样四重社会的观点也是基于学生总体,把受经济条件限制而缺少互联网这一重社会的情况排除在外。

[1]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1998:222-228.

[2]吴康宁.试析作用于幼儿发展的外部影响(上)[J].幼儿教育,1994(1).

[3]吴康宁.试析作用于幼儿发展的外部影响(下)[J].幼儿教育,1994(2).

G711

A

1006-0049-(2016)17-0228-01

猜你喜欢
同辈代表群体
诠释代表初心 践行人大使命
消失吧!同辈
四季的代表
你们喝“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能小声点吗?
人人健康(2020年19期)2020-12-03 00:14:45
“代表通道”新观察
人大建设(2020年5期)2020-09-25 08:56:38
这个代表咋这么拗
人大建设(2020年5期)2020-09-25 08:56:24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科学大众(2020年10期)2020-07-24 09:14:12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4:02
调查:76.8%受访者觉得同辈人对自己影响大
中国德育(2018年13期)2018-11-30 09:27:22
大学生英语写作同辈反馈和教师反馈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