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助力三秦大地实现人水和谐

2016-02-04 21:44陕西省水利厅
中国水利 2016年24期
关键词:渭河生态建设

陕西省水利厅

扎实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助力三秦大地实现人水和谐

陕西省水利厅

一年来,陕西省水利系统按照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和省委、省政府“陕南防水、关中留水、陕北引水”的治水兴水区域方略,树立“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以“三水统筹”为目标,以“八项水务”为切入点,打造市民有去处、农民得好处、江河湖库健康发展的水生态新格局,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为三秦大地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作出了积极贡献,谱写了华美乐章。

一、推进江河库渠水系联通联控联调实现水资源空间均衡

陕西省水利系统遵循自然规律,按照系统治水、柔性治水的思路,编制完成了《陕西省“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关中水系规划》,率先印发了《关于江河库渠水系联通联控联调实施意见》,充分发挥已成江河联通工程、江河水库联通工程、库渠联通工程、河渠联通工程和库库联通工程作用,通过加快在建和规划江河库渠水系联通工程建设、建立科学的联控联调机制、严格水资源管控,基本实现全省水资源空间均衡。

启动实施了西咸新区区域雨水、地表水与地下水立体调剂,杨凌渭河流域汛期错峰调蓄,水库主汛期安全运行调度,涝池、塘坝、站窖涝时蓄水旱时取水的枯丰调节4个试点。

从1月到9月,省宝鸡峡管理局严格执行省水利厅“发五停七”指令,采取灌区河库渠联控联调,将林家村水库次汛期蓄水位从630m提高到634m,增加调蓄能力1300万m3,最大限度收集、利用雨洪资源,截至11月下旬,林家村枢纽下泄生态水量1.78亿m3,日保证率为97%,河流生态脆弱区水生态得到明显改善,首次实现了18年来渭河宝鸡段江河水系日夜流、水能望得见的目标,显著改善了渭河宝鸡、杨凌、咸阳段的水生态环境。在夏旱关键时刻还实现四库联调,冯家山水库先后4次向咸阳市羊毛湾、宝鸡峡王家崖水库联调应急灌溉水量1960万m3。省泾惠渠管理局精心实施河库渠联合调度,统筹泾河来水、张家山和西郊水库蓄水,优化调度方案,高效灵活调配。在泾河来水不足时,及时开启西郊水库泵站补充灌溉水源,增加抗旱水源2287万m3,实现夏灌斗口引水6580万m3,创近30年来夏灌斗口引水新高,有力地保障了灌区粮食丰收。与此同时,为确保红碱淖生态水量,陕西省、内蒙古自治区水利部门加强协作沟通,实现了首次由内蒙古札萨克水库向红碱淖跨省区补水100万m3争取不断流,红碱淖水位提升约4~5cm。加强渭河水量调度工作,实行行政区水量调度行政首长负责制,科学制定调度方案、严格执行调度计划和指令,华县断面实现连续9年下泄流量不低于12m3/s的黄河水量调度要求。实施汉江流域用水计划和水资源调度管理,汉江汉中、子午河口、安康断面最小流量控制目标分别为22.4m3/s、27.71m3/s、80m3/s,兑现了一江清水供北京的庄严承诺。

扎实推进节水社会、水系联通、基础设施、水生态修复、水治理能力“五大建设”,始终把节水放在突出位置,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7个国家级和省级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加快建设,努力实现人水和谐。《陕西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编制完成,《陕西省地下水条例》颁布实施。陕西省在国务院2015年“十二五”期末考核中排名第八。启动实施148个国家重点水功能区确界立碑,对22条主要河流241个监测断面、18处重点饮用水水源地、81个主要入河排污口和470处地下水水位进行全面监测监督,夯实水资源保护责任。

积极开展海绵城市试点建设。西咸新区在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将洪水适应、雨水调蓄、废水资源化三者在渭河缓冲带上进行统筹协调,并将水净化过程与市民科普体验结合,再生水被用于绿地植物、市民菜园的灌溉,形成了以水为核心,集洪泛河滩、湿地海绵、城市公园三位一体,具有洪水适应、雨洪调蓄、废水净化、休闲健身、自然体验、文化生活等复合功能的绿色基础设施。西咸新区把雨水综合利用作为重点,让雨水“停一停、流一流、渗一渗”,通过沣河、渭河、斗门水库等实现湿地海绵修复,构建河湖水系体系;通过渭北帝陵风光带、周秦汉古都风光带及生态农田实现生态海绵保育,构建绿色生态本底;通过道路林带、街头绿地及城市公园形成城市海绵建设体系,构建城市绿网格局。

在7月24日晚1h内降雨量38.9mm的暴雨考验下,作为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的西咸新区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沣西新城海绵城市试点区域内没有出现连片积水。试点区域在2016年6月和7月的两次强降雨中实现了约70%的雨水综合利用,为解决西北地区城市内涝问题提供了成功样本。西咸新区沣西新城采取建筑与小区对雨水应收尽收、道路与绿地自然收集、中央雨洪系统调蓄等措施,构建了三级雨水综合利用体系,初步形成了海绵城市体系。按照规划,到2020年西咸新区城市建成区40%以上的面积将达到海绵城市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将达到目标要求。

二、加强河流生态治理维护河流生态健康

陕西始终把河流生态治理工程放在重要位置,充分考虑水资源的生态功能、环境保护功能和景观功能综合开发模式,先后实施了渭河综合治理、汉江综合整治以及130余条中小河流治理,启动建设涝河渼陂湖水生态修复工程,渭南卤阳湖天卤湖湖体全面开挖。

2016年,陕西省进一步加大水资源环境的整治力度,按照“巩固、提升、综合”要求,启动渭河生态区建设,实施渭河滩面整治、河道疏浚、水污染治理、湿地建设等措施,让河湖库塘连接,人工水道与自然水道贯通,形成渭河与其他主要水系内部大循环、外部大连通的关中柔性水系。计划用5年时间投资189亿元建设渭河生态区,其面积达到1000km2,形成一个涵养水源、改善气候、削减雾霾的“绿肺”。届时,陕西关中地区将形成秦岭、渭河南北相望的两大生态景观带。目前以河道疏浚、滩面整治、生态修复、湿地及支流治理等为重点的渭河生态区建设正在逐步展开,已完成一批渭河生态湿地景观工程,治理滩面5万亩(1亩=1/15hm2,下同),建设水面景观 5540亩、防护林带8300亩。同时渭河列入全国6个省(自治区)的水域岸线水生态空间确权试点。

全力推进汉江治理项目建设,累计完成投资42.5亿元,建设堤防(护坡)313.8km,安康东坝区防洪工程主体工程全面完成,白河、旬阳、石泉县城防洪工程进展顺利,全面提升了防洪体系能力,生态、社会效益逐渐凸显。同时延河、无定河、丹江治理工作有序推进、进展顺利。按照高目标引领、高强度推进、高效率落实的工作方针,中小河流治理累计完成投资66.09亿元,完成301个项目,综合治理河长2161km,项目开工率、完工率、投资完成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与此同时,切实加强小水电开发管理,从科学布局、重视生态的环境保护高度,在原规划的405座电站中取消183座对生态、环境有影响的电站。出台《关于农村水电站最小下泄流量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加强水能资源开发管理维护生态安全的通知》,在全国率先出台《陕西省绿色水电建设指导意见》,强制性保障生态流量。2016年全省新增小水电装机4.4万kW。

三、大力实施民生水生态项目惠及三秦百姓

2016年,陕西省按照系统治水、柔性治水的工作思路,启动实施农村涝池水生态修复整治工作,将农村涝池水生态修复与整治纳入全省“十三五”水土保持规划,明确了农村涝池水生态修复与整治按照“防洪排涝型、人文景观型、生态湿地型、蓄水灌溉型、水系连通型”五大类型分类实施。计划“十三五”期间,全省投入22亿元,共修复整治涝池9070座。并率先在宝鸡市陈仓区、岐山县、扶风县和凤翔县进行10个涝池的示范工程建设。

在涝池建设中,陕西不仅通过实施雨污分离、生态化处理、柔性池岸等措施,净化涝池水质,充分发挥涝池的蓄水、排水、引水、净水、用水功能。同时将涝池建设与水保综合治理、农村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紧密结合,因势利导,依地造形,依村就势,借势造景,融入以水保为主题的景观小品,并积极走访当地干部群众,深入了解乡情村史,将乡村历史文脉元素融入文化广场等配套项目建设,使其在发挥蓄洪排涝、固沟保塬、抗旱应急等传统功能的同时,更好地发挥水源保护、美化环境、休闲观光等综合功能,真正将农村涝池打造成为一个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水生态系统,达到积蓄雨洪资源、防治水土流失、提供应急水源、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农村景观的显著作用。2016年已投资5000余万元,建成涝池水生态修复整治工程600处、示范工程80处,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与此同时,陕西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统筹各自然生态要素,继续大力实施“丹治”、淤地坝、革命老区、坡改梯等国家重点治理工程。全年可完成水保总投资15亿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500km2,加固修建淤地坝1000座,完成2015年度“丹治”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48.1km2。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完成治理面积452.9km2。完成小流域治理200条。城市水保及执法监督工作不断推进,西安市汉城湖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内的水土保持科普体验馆已成为广大市民体验互动和宣传教育的基地。西乡县樱桃沟成为集综合治理、产业开发、科研示范、监测研究、成果展示、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国家级水土保持特色示范园区。水土保持示范园区工作向纵深推进,水利部在陕召开了“全国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督导和示范工程推进集中办公会”,向全国推广了陕西示范园建设经验。目前已建成7个国家级示范园、3个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49个省级示范园。启动实施了秦岭北麓峪口水源地、小库坝建设及乡间村头水设施、水景观建设,建设一批适宜群众休闲健身的生态景观和亲水工程。

切实加强水利风景区建设管理。省政府出台文件全面部署水利风景区建设管理工作,建成国家级、省级水利风景区65家,在全国会议交流经验。加强渔业管理,保护汉丹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在重点水域、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设置72个水质监测点,监测水质指标39项。在全省28个渔业重点养殖区域设置疫病监测点,防范渔业水域生态环境风险。将汉江流域渔业资源养护带、丹江流域渔业资源养护带纳入“十三五”规划。累计向重要渔业水域增殖放流经济鱼类1亿余尾款、大鲵等濒危物种12.2万尾。建成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10处、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8处,保护区总面积达1769km2,形成了涵盖秦岭南北坡及腹地重要水生生物栖息地的自然保护区网络,对维系陕西一山两河水生生物多样性,实现生态优先、以鱼养水、鱼水共生和谐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秦岭北麓稻田试点建设恢复水田2000亩。 ■

责任编辑 董明锐

猜你喜欢
渭河生态建设
故乡
故乡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