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水务局局长 金树东
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全力保障首都水安全
北京市水务局局长 金树东
2016年北京市水务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深入践行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和五大发展理念,以保障首都水安全为核心,以落实“治环境、补短板”要求为重点,扎实推进治水管水供给侧改革,努力推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预计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5亿元,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40亿m3内,其中新水用量控制在30亿m3以内,万元GDP用水量较2015年降低3%左右,全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再生水利用量达到10亿m3。
围绕国家和北京市“十三五”发展目标任务,聚焦难点谋突破,突出重点促全局。一是落实“治环境、补短板”要求,提前研究制定了第二个治污三年方案并以市政府名义印发实施,做到了水环境治理工作无缝对接、持续发力。二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大力推进山水林田湖一体化保护,实施密云水库库滨带建设,实施库区耕地退耕还林和一级保护区禁养工程,完成105km围网建设,构建了“一环七带、百条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水源保护格局。三是坚持把地下水管起来,初步完成地下水超采区、限采区范围划定,加强地下水用途管制。实施城区自备井置换,已累计停用自备井169眼,受益人口50万人,既改善了自备井用户用水水质,又促进了地下水源涵养。实施了南水北调工程向密怀顺水源地实验性补水,已累计补水1亿m3,回补区地下水水位明显回升。四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重点任务,启动了恢复永定河全流域生态功能前期工作,积极配合水利部、海委制定《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总体方案》。研究制定了世园会、冬奥会、新机场水务保障方案。五是加快城市副中心水务规划建设,制定发布了《通州区水务发展规划(2016年—2020年)》,明确了城市副中心水环境治理重点工程及建设时序。制定了通州区水务建设项目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方案,推动水务治理工程向社会资本开放。组织通州区成功申报国家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
一是推进建立“河长制”。出台了《北京市实行河湖生态环境管理“河长制”工作方案》,推动落实属地政府河湖环境“三查三清三治”的管理责任,初步建立了市、区、乡镇(街道)三级“河长制”组织体系及巡查、监督、考核等工作机制。二是推进完善投融资机制。制定了《北京市水务行业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为民营资本进入水治理领域创造条件。将城市副中心全域划分为“两带六片区”,实行分区流域综合治理和污水处理及再生水利用等工程建设与运营打包PPP,吸引社会资本132亿元。三是积极推进生态再生水厂建设。坚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理念,探索推进再生水厂采用全地下全封闭方式建设,中心城区槐房再生水厂、海淀北部稻香湖再生水厂等采用全地埋式设计,有效解决了厂区的臭味和噪声问题,较传统再生水厂占地节约达50%以上,实现了节能节地降耗综合效益最大化。四是明确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营机制。注重政策引导作用,推动细化明确了中心城与副中心、城镇与农村、不同功能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管理运行支持政策,推广“分区授权、企业建厂、政府建网”等模式。五是深化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积极推进城市副中心公共服务类建设项目投资审批改革试点,完善水影响评价审查、节水设施方案备案等相关配套政策,着力优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限,促进项目落地。
进一步完善全市水资源统一调度和水质信息共享“两个平台”,扎实做好“喝存补”优化配置和精细化管理,预计到2016年年底累计利用江水19.6亿m3,其中本年度调水量10.8亿m3。建成第十水厂、通州水厂并投入试运行,南水北调通州支线、良乡水厂、黄村水厂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全市迎峰度夏供水工作平稳有序。结合汛期雨水汇流入渗和洪水调度,继续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向密云水库输水和向密怀顺水源地补水,2016年年底密云水库蓄水量已经突破16亿m3,比2015年同期增加了6亿m3左右,为近16年来的最高值。编制完成农村地区饮水安全巩固提升规划,以门头沟、延庆为试点先期启动实施巩固提升工程。
第一个污水治理三年行动方案基本完成,基本解决了中心城区处理能力不足问题。同时,研究制定了第二个三年治污行动方案并启动实施,进一步加快城市副中心、城乡接合部和水源保护区、民俗旅游区村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现了与第一个三年的及时转换和无缝衔接。总结推广通惠河系统治理试点经验,完成全市河道排污口和污染源的追根溯源全面排查,分两批向社会公布了57条段、248km治理任务,按照 “一河一策”治理方案,着力解决支流沟渠“脏乱臭”问题,清河、凉水河城市段以及通惠河等河道基本还清。实施水环境区域补偿制度,细化完善配套措施,调动了各区治污的积极性。
强化顶层设计和依法节水,以市政府名义出台了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意见和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进一步落实属地政府节水、水资源管理和保护主体责任。以节水型区创建为抓手,完成1000多个节水型单位(企业)和社区(村庄)创建示范。深入推进实施调结构转方式发展高效节水农业试点任务,完成3000眼机井计量设施建设,新增改善节水灌溉面积10万亩(1亩=1/ 15hm2)。持续加大再生水利用力度,2016年利用量将达10亿m3,比2015年增加5000万m3。通过科学调控管网运行压力、加大管网破损隐患检测、实施管网改造消隐等措施,预计年节水3500万m3。持续深入开展节水宣传,营造全民节水的良好氛围。
汛期成功应对了历史罕见的“7·20”特大暴雨和频发的局地强降雨,防汛排涝工程体系和“指挥决策、预报预警、社会动员”三个能力经受住了全面检验,实现了首都安全度汛。2012年“7·21”后实施的1460km中小河道治理和中心城区77座下凹式立交桥雨水泵站升级改造,大大提升了河道行洪和道路排水能力;西郊雨洪调蓄工程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累计蓄滞雨水750万m3,防汛排涝工程体系发挥重要基础保障作用。牢固树立“生命至上、安全第一”宗旨,“1+7+5+16”防汛指挥体系高效运转,决策指挥有效联动,做到了指挥有力、调度有序。强化关口前移、主动防御,采取分区域、分时段预报预警和提前布控,加强防汛安全的社会面宣传、应急演练和实时播报,汛期主动发布各类防汛预警及防汛提示信息,做好人员安全转移,没有出现人员伤亡,最大限度降低了灾害损失。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北京水务工作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北京面临的水安全形势依然严峻,虽然南水北调每年新增10亿 m3左右的水源,但因历史欠账多,加之气候变化、城市发展等多重因素影响,未来北京的水资源供给仍将处于“紧平衡”;同时由于水资源短缺、河湖水环境容量十分有限,部分河段水质仍面临反弹风险,持续推进水生态环境改善始终是工作难点和重点。
2017年我们将紧紧围绕中央在节水型社会建设、水环境治理、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以及改革任务落地等方面的目标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始终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乘势而上、借势而为、顺势发力,全面推进完善首都水治理体系、提升水治理能力,为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建设提供坚实的水务保障。
一是着力提升城乡供水和水资源安全保障水平。围绕“喝存补”,做好南水北调江水调度保障和运行管理,加快城市副中心及亦庄、黄村等南水北调水厂建设和城区老旧供水管网改造,争取密云水库多存水,加大地下水压采回补工作力度。启动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不断改善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积极争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向北京多输水。积极推进恢复永定河全流域生态功能,统筹做好冬奥会、世园会、新机场水资源与水环境保障有关工作。
二是坚持不懈加大治污工作力度。落实国家“水十条”和北京市实施方案,全面实施第二个三年治污行动方案,加强城市副中心、城乡接合部和重点水源地、民俗旅游村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着力消除污水治理的盲区死角,努力消除污水直排,消除建成区河道黑臭水体。
三是全面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目标任务,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深化节水型区创建。利用多种措施,大力实施雨洪控制与利用工程,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落实《关于调结构转方式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意见》,在总结“一区一镇多园”和房山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经验基础上,推进农业用水计量,进一步完善农业水价政策,着力补齐农业用水“短板”。
四是高标准推进城市副中心水务建设。重点组织实施好通州区水务建设项目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方案,推进再生水厂、农村治污、水生态修复等工程向社会资本开放并早日建成,实现副中心城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村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加快北运河水质净化工程、延芳淀湿地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开展海绵城市试点,改善水环境,提高水资源养蓄和排涝能力。
五是着力完善防汛排涝保障体系。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治理,按照水毁修复和应急抢险、48处积水点治理、防汛设施短板建设三类项目计划,抓紧组织工程建设,强化督察和协调指导,重点解决2016年暴露出的问题,确保2017年汛期发挥作用。
六是持续深化水务体制机制改革。严格实施 “河长制”,真正落实并切实发挥各级河长和属地政府作用。进一步推进水行政审批“放管服”改革,推进落实“一会三函”制度,着力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完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的水务建设管理机制,多种形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务建设。做好与城市综合管理部门的工作衔接,推进水务执法管理体制改革。适时启动优美河湖评选活动。 ■
责任编辑 张瑜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