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公益创业:“自我造血”成难题

2016-02-04 19:12黄淑仪张柳静
至爱 2016年12期
关键词:公益大学生

文|黄淑仪 张柳静

大学生公益创业:“自我造血”成难题

文|黄淑仪 张柳静

近年来,公益创业成了大学生创业新风向。一系列针对盲人、儿童、老人等弱势群体的公益创业项目出现在2016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决赛上。这些大学生公益创业项目结合社会需要而产生,采用创新的方法解决问题,创造了一定的社会价值。随着公益创业的深入,问题也随之凸显:社会上很多人对公益创业持有质疑态度怎么办?创业需要投资,大学生如何突围?

调查:青年人成公益创业主体

此前,中国青年报社与KAB全国推广办公室联合发布了《中国青年公益创业调查报告》(以下称“《报告》”),总结了中国青年公益创业的现状,有针对性地找出公益创业的问题,并研究相关解决方案。

《报告》显示,公益创业的创始人以青年为主,年龄结构主要集中在18—30岁,占总调查人数的88%。调查发现,青年在公益创业中有较强的自我实现动机,并努力将自己所学与创业结合起来,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而在规模方面,公益创业组织普遍较小。《报告》显示,受访的144家组织中,有113家人员规模都在30人以下。启动资金在10万元以下的占比达70%。

《报告》表明公益创业组织小微化、创业主体弱势化、创业行业层次低、市场化运作效率低、可持续发展性不强等,都是现阶段青年公益创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问题:“自我造血”面临现实困难

《报告》显示,在受访的144个公益创业组织中,有半数以上组织实现了“自我造血”,63%的企业年营业额在10万元以下。其中,28%的受访公益创业青年所在组织获得了“企业赞助”方式,而收入源于捐款的组织有14%,还有其他方式的来源收入。这些结果表明公益创业组织注重自我造血的生存方式,同时也表明公益创业组织具有市场导向性。

但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要真正实现“自我造血”还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资金问题从头至尾困扰着我们。”来自广州大学旅游学院“益旅光芒公益发展中心”的负责人罗小苑告诉记者,除了学校支持和社会企业的赞助外,团队目前还没有找到其他资金来源方式,但她也意识到完全依靠企业的赞助并不是长久之计。虽然公益创业不以营利为目的,但只有盈利才能持续实现社会目标。公益创业不仅在公共领域整合资源、协助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创造社会价值,更要在商业领域中吸引资源,才能实现其公益目标,创造商业价值。

出路:公益创业可多渠道筹资

公益创业并不代表项目不差钱,“公益企业也要解决员工生存问题,也要支付员工工资”。暨南大学校友与社会合作发展办公室副主任侯大铭认为,公益创业是理念,但也要考虑项目收益。尤其大学生自身还不具备经济能力,如果不考虑项目效益,则难以为继。他建议,公益创业项目在寻求资金扶持时,首先要明确对方是哪种类型的机构,选择与自身理念契合的才能做到不违公益初心。

对此,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无障碍盲人助行拐杖”有了新尝试,为了能实现后续发展,他们计划将团队发明的“无障碍盲人助行拐杖”一部分提供给残联、盲协等慈善机构,另一部分则出售给有购买力的盲人群体。而在资金投入方面,在今年8月,团队就与香港瑞士银行、京东众筹等洽谈好了资金。

侯大铭认为,大学生公益创业者首先要分清公益、企业和政府三者的概念。“一般来说,企业强调的是通过实现客户需求来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公益创业则强调通过整合各类社会资源,探索那些暂时无解的社会问题。”

呼吁:公益创业亟需相关立法

针对“公益创业青年希望政府提供哪些创业扶持”这一问题,《报告》结果显示,资金支持占80%,公益孵化基地占59%,税费减免占54%。此外,65%的公益创业青年期待政府对公益创业制定单独的政策措施。

随着公益创业的发展,有学者表示,我国必须加大对公益创业的市场监管力度,尽快完善公益创业组织的功能。如果公益企业没有得到有效监管,一旦在消费市场中形成垄断地位,就可能出现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情况。公益创业的重要价值在于是否解决了社会问题,而大学生公益创业的项目并非每个都符合标准。为了避免资源浪费,他建议应该完善对公益创业的登记制度。

另外,立法还可规范投资主体,解决大学生公益创业的资金来源问题。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主任、管理学院副院长邓保国教授表示,公益创业的投资主体除了政府外,还可允许其他企业、个人进行投资。

呼吁:社会认可程度有待改善

每个人从事公益创业的初衷不尽相同,这也就招致了不同的声音,有赞同,也有非议。这些都影响了公益创业的公信力,也影响了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发展。在没有社会公众以及社会舆论支持的状态下,公益创业者们将很难有信心进行公益创业。另一方面,大部分公益创业者都出自于高校。学校是否开设公益创业的相关课程,是否对学生传授有关公益创业的知识,都会直接影响公益创业者的能力大小和水平高低。

除了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公益创业的先进经验外,最重要的是探索出公益创业的本土路径。邓保国认为:“首先要有法可依,但光有立法还不够,还得看它们在现实中的践行效果。”另外,“大学生要通过运用社会资本来推动社会创新,广泛地调动社会资本参与其中,让更多的企业、个人贡献出他们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最终实现更大的社会效应。”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大学生公益创业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创业趋势,推动着社会的公平和进步。“我们应该建立起更多的信任与合作。”邓保国认为,大学生公益创业者一定要善于利用社会资本,因为社会资本的良性循环将不仅对公益创业有益,还能帮助人与人之间建立更多的信任与合作,这将会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转编自《信息时报》)

猜你喜欢
公益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公益
公益
公益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公益
做了15年公益却依然不会“包装”自己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至爱2016年12期

至爱的其它文章
爱心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