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蚌埠海绵城市建设的探究

2016-02-04 18:52史元北
治淮 2016年5期
关键词:海绵体蚌埠市蚌埠

史元北

关于蚌埠海绵城市建设的探究

史元北

蚌埠作为皖北中心城市,是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在城市发展进程中与中国其他城市一样,面临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恶化、内涝突出等城市通病。如何在城市建设中找到一条既可解决内涝,又可有效治理城市水体污染、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的两全之策?海绵城市建设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蚌埠城市概况

蚌埠地处皖北、淮河中游下段,市区面积956.93km2,建成区面积119km2,属亚热带湿润到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的过渡地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多年平均降雨839.4~1041.0mm,降雨主要集中在6~9月份,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0%。年人均水资源量为561m3,不足全省人均水平的1/2、全国人均水平的1/4。因此蚌埠本地水资源总量是匮乏的,水资源需求主要靠淮河客源水。

二、蚌埠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1.海绵城市的建设有利于减少城市内涝的发生

蚌埠市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特殊,易形成洪涝灾害。从气候条件来看,蚌埠市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全年降雨集中,6~9月降雨量约占全年的70%。从地理位置来看,蚌埠市地处淮河中游下段,淮河穿城而过,淮河上游落差大,蚌埠段淮河落差小,每逢暴雨,上游洪水直泄而下,淮河水位快速上升,预见期短,防御难度大,城区洪水不易排出,极易造成洪涝灾害。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拦、分、蓄、滞、排”防洪治涝理念,充分考虑城市生态功能,充分发挥河道、湖泊、洼地的排水与调蓄功能,有利于减少城市内涝发生,实现人水和谐。

2.海绵城市建设有利于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

蚌埠市属于水资源短缺城市,日常用水主要靠淮河客源水和开采地下水,造成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1)水污染

2014年对蚌埠市内河流21个水质断面(点)进行采样监测,III类的占42.9%、IV类占28.6%、V类占19.0%、劣V类占9.5%;对蚌埠市内湖泊8个水质断面(点)进行采样监测,IV类占62.5%、V类占25.0%、劣V类占12.5%;对市区12个采样位置的地下水水质进行监测,水质良好的2个,占16.7%,较差的10个,占83.3%。

(2)水资源浪费较为严重

根据《2014年蚌埠市水资源公报》,2014年全市人均用水量394.2m3,万元GDP用水量115.9m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52.3m3,亩均用水量263.2m3,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有高有低,但与发达城市相比要高出许多。

(3)城市污水处理率低

目前,蚌埠市区现有污水处理厂4家,远远满足不了城市发展的需要,加重了水环境污染。2014对蚌埠市区6个排污口监测统计,年排放不达标污水达4360万m3。

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可以实现自我净化水质,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有利于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3.海绵城市建设有利于城市水生态环境的改善

海绵城市建设核心在水,是按照生态学原理,遵循生态平衡的法则和要求进行建设的。通过大量“海绵体”的建设,不仅可以满足城市良性循环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而且可以使水生态体系完整、水生态环境优美。结合水系建设,打造“城在水中、水在城中、人在绿中”的人、水、城相依相伴、和谐共生的城市风貌和聚居环境,使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物理空间和文化空间有机融合。

三、蚌埠建设海绵城市的有利条件

1.基础条件较好

淮河干流穿城而过,城区水系发达,水资源丰富。湖泊水系与淮河及其支流共同构成了一横三纵的城市蓝脉,是蚌埠城市空间最重要的地理特征。一横是指自西向东贯穿城区的淮河干流;三纵是指淮河支流天河—四方湖湿地、迎河—张公湖—席家沟—三汊河湿地、龙子湖—吴小街四十米大沟—钓鱼台湖三条贯穿城市南北的水系。一横三纵的城市蓝脉为蚌埠建设海绵城市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项目建设对路

蚌埠市提出的“一河、两湖、多廊道、山水相间”的生态发展架构,目前实施的以“城中湖”治理为核心的城市活水工程(天河—张公湖、天河—龙子湖连通水系工程)、城市岸线规划建设工程、三叉河湿地工程、淝河湿地工程、绿色长廊工程,以及已经建成投入使用的市民广场、花博园、龙子湖东西岸公园、淮河两岸的淮滨公园等,与建设海绵城市所要求的内容十分吻合,一脉相承。

3.各项创建活动给力

蚌埠市集中开展的水生态园林文明试点城市、山水园林城市、省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优秀旅游城市等各项创建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尤其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力度更大,效果更好,其中所包括的建设海绵城市特别关注的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以及对周边区域影响等问题,也将会得到进一步解决。

四、蚌埠海绵城市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1.水利部门应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

海绵城市建设与水资源配置、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城市防洪排涝、水生态环境建设等工作密切相关。水利部2015年8月12日印发的《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水利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河湖水系和地下水系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灾害防治、水资源利用、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保护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水利部门应在海绵城市建设中起主导作用,把海绵城市建设作为解决城市水问题的主要抓手,协调住建、环保等部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并逐步把雨洪资源纳入到城市水资源配置体系当中去。

2.转变城市建设观念

建设海绵城市,首先要转变城市建设观念。在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中,硬化路面占较大面积。排水功能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的尴尬局面。而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则要求城市回归自然,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低影响设施来组织排放径流雨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先利用场地源头设施对部分径流雨水予以调蓄净化和回收利用,最后实现安全有序排放。

3.做好海绵城市建设规划

城市建设,规划先行,要把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纳入城市总体建设规划中。做好城市水系专项规划、绿色建筑、绿地系统专项规划、道路与交通专项规划等。规划“渗、滞、蓄、净、用、排”等工程总体布局,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各项工程措施的建设内容、建设标准,明确投资规模、资金来源、执行进度安排、近期建设规划等。

4.重视对城市“海绵体”的建设

城市的规划建设在应对暴雨洪水时应扭转观念,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增加城市的调蓄能力上来,关键要多建能吸水的“海绵体”。要把建成具有吸水、蓄水、净水和释水功能的海绵体,作为城市防洪排涝减灾能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缓解城市水资源压力的目标。“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既要保护河、湖、池塘等天然水系,维护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又要恢复被破坏的水生态,加强水环境治理,创造城市发展的生态空间。

5.提高城市现有“海绵体”的质量

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途径有3个方面:保护城市原有的生态系统;生态修复和恢复;低影响开发。首先要对原有的“海绵体”进行保护,现代城市水系统建设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池塘、沟渠等城市雨水滞纳区不受开发活动的影响。其次,对已受到破坏的水体、绿地、湿地等“海绵体”,运用物理、生物和生态等综合手段逐步进行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使其水循环特征和生态功能逐步得以恢复。

五、结语

海绵城市建设是新的城市建设理念,引领着未来城市建设方向。蚌埠具有建设海绵城市的良好条件,只有充分认识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性,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才能使蚌埠真正成为人水和谐、生态优美、宜居宜游的淮畔明珠■

(作者单位:安徽省蚌埠市水资源管理办公室233040)

猜你喜欢
海绵体蚌埠市蚌埠
磬云岫
通 幽
知磬堂
禅 悟
阴茎海绵体静脉漏的造影表现分析
尿道海绵体非离断尿道吻合术在骨盆骨折引起后尿道狭窄中的初步应用
枸杞多糖对糖尿病大鼠阴茎海绵体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
对话蚌埠:药品采购究竟咋啦?
蚌埠药采是非热议
蚌埠药采事件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