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智”者事竟成。
12年前世界顶级科技企业英特尔落户成都,引来目前305家世界500强落户四川后,四川高端产业又迎来了一次里程碑的历史性跨越,IBM与四川华讯中星科技成立全球智慧城市联合研发中心,其总部落户四川。同时,IBM还将对华讯中星开放研究POWER高端服务器的核心芯片技术。四川从此有了自主可控的世界级的“脑”与“芯”。如此“智慧巴蜀”在全国尚属首例,并发挥连锁效应,智慧全川。
2008年以来,世界金融危机和汶川、芦山两次大地震,使四川陷入困境,靠什么改变命运?
汶川和芦山大地震恢复重建揭示了一个永恒的真理:众“智”成诚。
今天,行走在灾后脱胎换骨的汶川和芦山,无不让人们由衷的感叹“天翻地覆慨而慷”。
伤悲、绝望、泪眼、黑色瞬间,大地撕裂,满眼断壁残垣……
喜悦、希望、笑脸,绿染山川,新居如画,处处胜似从前……
强烈的对比,起因于汶川和芦山两场骇人听闻的灾难,几乎毁掉了半个四川,形成于这段浴火重生的磨砺。
如果把灾后满目疮痍的灾区比作一张白纸,那么几年来,白纸上已画出又新又美的图,废墟上建起了更靓更好的家,科学规划、科学建设、科学发展,都是智慧的结晶。
这智慧体现在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每一个环节。科学重建以科学规划为先导,震后仅11天,四川省委省政府启动了规划的编制工作,集中各方智慧,科学民主决策,历时3个月,完成了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城乡住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10个专项规划,保证了恢复重建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彻底避免了把恢复重建搞成原样复制,震前农房建设布局的“夹皮沟”“军营式”“火柴盒”模式被打破,城乡综合环境得到全面优化,农村群众居住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以北川县为例,北川是5·12汶川强烈地震灾后重建的新县城,作为地震后唯一异地重建的县城,是全国规划层次最高、建设速度最快、建设人员最多、施工难度最大、建筑的民族化与现代化整合最高的县城。穿过“风雨廊桥”,行走在这山、水、城融为一体的城市环境里,谁都会惊叹:这是一座经历得百年磨砺的丰碑,一部振奋国人发愤图强的活教材,一首感动世界的赞歌。
从北川到汶川,置身于水磨镇,映入眼帘的宛若一幅水墨山水画铺展,新修成的禅寿老街店铺林立,雕花木门恢复了明清风韵,青山绿水间鲜活地再现《清明上河图》现代版。当之无愧地获得联合国“全球灾后重建规划设计最佳范例”称号,联合国友好理事会主席布朗高度评价说“水磨镇是世界灾后重建的灯塔”。
恢复重建实际是更高水平的建设和创新,“东汽”是创新的典范,是智慧的象征,地震使厂区成为废墟,然而在建设者的科学谋略下,另辟蹊径,延绵十里的蓝色大厂一年之间便拔地而起,遭受重创的“东汽”在异地迁建后焕发生机,产值突破200亿元,是震前的一倍,风电、核电、太阳能等领域跻身国际一流行列。
许多外国政要和国际友人亲临灾区后赞叹“四川创造了人类抗灾救灾和恢复重建史上的伟大奇迹”。
伟大奇迹背后是什么?
奇迹背后挺立着大写的“人”,是大智大勇的四川人。
川人众“智”成诚,还人间锦绣巴蜀,在四川发展史上写下从悲壮走向豪迈的壮丽篇章。
四川发展最大的瓶颈莫过于交通,大诗人李白浩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破解“蜀道难”,是四川加快发展必须着力突破的关键。
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不仅要“变蜀道”为“蜀道通”,还要面向世界,构建新的欧亚大陆桥和现代丝绸之路,打开对外开放的国际通道。
空前的投资规模、空前的建设力度,使得四川综合交通建设突飞猛进,取得历史性突破。
近年来全省交通建设累计完成投资5000亿元,其中公路水运建设累计完成3600亿元,居全国之首。综合交通网总里程达31万公里,形成了包括7条铁路、9条高速公路和1条水运航道的17条进出川大通道,新开工高速公路、铁路总里程超过6500公里。
这是四川交通史上投资规模最大、开工建设项目最多、交通运输事业发展最快的时期,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主体骨架正在形成,“蜀道难”的历史正在发生根本变化。仅以民航机场建设为例,近几年来,全省民航运输机场达11个,以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为核心,已经向国内外128个城市划出航线,共开发国际航线33条。2015年12月,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正式开工建设,投资698亿的天府国际机场,是目前仅次于北京新机场,有中国第二大新机场之称,中国航空第3城——成都正奋力打造国家级航空枢纽。
大道出川,蜀道不难,架起通道,融入世界。一头连着西部城市成都,另一头则连着欧洲物流中心之一的波兰罗兹省,2013年4月开通的蓉欧快铁,正在加快成都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从成都青白江集装箱中心站出发,经新疆阿拉山口出境,途经哈萨克斯坦等亚欧3国直达波兰。蓉欧快铁改变了当地发展外向型经济必须依赖港口的局面,也为整个中西部地区提供了通往欧洲的陆上货运大通道。
将“蜀道难”的千年喟叹,变成如今“蜀道通”的美好现实,中铁二院功不可没。该院负责人说“我们设计的实物长度超过赤道周长的一半,钻探相当于钻透了1300多座珠穆朗玛峰,测绘量总长度可贯穿地球的南北极!”过去这些年,凭借科学发展和务实创新理念,从中铁二局人手中诞生了浙宁、武广、郑西、胶济、成渝、长昆、西成、云桂、成兰、川藏等一大批代表当今铁路界最高水平的设计杰作,而最具象征意义的项目,莫过于渝遂铁路无碴轨道。这是国内第一条具有知识产权的无碴轨道干线,填补了中国在该领域的技术空白,实现了中国高速铁路工程建设技术的重大突破,为我国中长期铁路规划的1.6万公里高速铁路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
四川,优势在盆地,瓶颈也在盆地,四川盆地之富饶,成就了天府之国的美誉,而盆地之偏僻闭塞,导致四川信息不通,发展落后。在一个经济全球化、改革开放的时代,四川的定位在哪里?盆地的出路在何方?
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运筹帷幄,提出“走出内陆盆地,迈向发展高地”的方针,从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入手,组织“光网四川”建设,实现成片开发,规模拓展,大力推进智慧四川发展。
悠悠3年,四川大变,完成全省所有城区、农村场镇及一类行政村100%光纤覆盖,传统电话交换设备关电退网,光纤宽带用户占比超过90%,至此,全省21个市州全部建成全光网市州,其中183个县(市、区)、3716个镇,22700个行政村。截止目前,四川光网覆盖2400多万户家庭,光网宽带用户超过730万户,光网用户平均上网宽带达到37.9M,全国第一,三网融合IPTV用户增长率全国第一,县以下光纤宽带占比全国第一。
随着“全光网省”建成,四川已成为西部信息化新高地,为进一步消除城乡数字鸿沟,推动“互联网+”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技是智慧的源泉,创新是发展的动力。绵阳腾飞的亮点就体现在科技创新上。绵阳是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市,是我国重要的国防军工和科研生产基地,拥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等国家级科究院所18家、西南科技大学等高校14所,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25名,作为国家科技城,城区人口109万人中科技人员达21万人之多,平均每3天就有1项专利在这里成功转化,走向市场,年产值突破千亿元。以科技创新闻名的绵阳,正在吸引全球高端产业目光,IBM、文思海辉、长虹等3家公司签署协议,在绵阳科技城共建IBM大中华区的首个大数据分析竞争力中心,这一项目建成后,不仅将为“智慧绵阳”建设和当地企业智能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还力争将服务能力拓展整个西部和全中国,成为全球大数据中的一个典范。
展“智”腾飞的另一个范例是天府新区,这是四川省贯彻中央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决策部署、落实《成渝经济区域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
建设天府新区彰显四川人的大智慧,它规划面积1578平方公里,相当于新加坡国土面积的2倍,涉及2市、7县(区、市)、37个乡(镇)。它启航于2011年岁末,总投资超过2000亿元的150个规模项目同时破土动工,通过高起点规划、高质量设计、高水平建设,确立现代化城市形态、高端化城市业态、特色化城市文态、优美化城市生态,到2025年,基本建成以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化现代新区。
其实,天府新区仅是全省城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更多的巴蜀城镇围绕着天府新区,似众星捧月而璀璨夺目,似百花争艳而绚丽多彩,似百舸争流而千帆竞发。
人们看到,攀西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示试区波澜壮阔,从2014年起,五年建设成为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综合利用产业销售收入达到2500亿元以上。
人们看到,美丽的中国“航天城”西昌,不止航天一面,城市的发展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重要地位,推动城市化进程进入良性轨道,他们响亮地提出“留下青山,也要留下金山”,由此,成为中国最宜居之城,每天约有1.5万人来此游览,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色。
人们看到,位于大巴山深处的巴中市,是国家级贫困地区之一。近几年来,当地坚持“产城相融”的发展理念,强力推进“巴山新居”工程,让大巴山农民的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目前,“巴山新居”聚居点已完成1500多个,有10万多户群众住进了新居,过上巴适舒服的幸福生活,成为全国精准扶贫致富的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