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王维笔下的夕阳之美

2016-02-04 18:24吴俊臣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12期
关键词:王维落日夕阳

吴俊臣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湖南 长沙 410006)

试析王维笔下的夕阳之美

吴俊臣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湖南 长沙 410006)

唐代著名田园诗人王维,是描绘“夕阳”美景的大师。诗人笔下的“夕阳”,既是自然美的代名词,又是他思想与情怀的载体,还对应着他生命的西沉与归宿。他将诗、画、乐融为一体,创造了诗歌史上最具灵性的诗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夕阳;田园诗;风景

清代诗人龚自珍有一名句:“吟到夕阳山外山,古今谁免余情绕。”(《己亥杂诗》)这里的“夕阳”,作为中国古典诗词的常见意象,蕴涵着特定的精神密码,历来受到了诗人骚客的青睐。而王维笔下的“夕阳”却别具一格,体现了极为独到的美学特点。

王维(701-761年),字摩诘,唐代著名田园诗人;他工诗善画,精通音律,擅长书法。他善于将夕阳与山水、草木、村庄、飞鸟、牛羊、人物等意象融为一体,交织成一幅幅美丽动人的图画。那么,王维对“夕阳”的描绘体现了哪些特点呢?

一、夕阳无限好,风景日夕佳

“夕阳”西下,是一天当中最有韵味的时刻:光影迷蒙却有层次,熟透的温暖中含着血色,夕照把影子映得细长……在空水氤氲中,诗人不禁为之勾起的情愫,或眷恋、或惆怅、或感伤、或温馨、或静谧,也随之如丝如缕,绵远悠长。

王维是描绘自然美尤其是夕阳美的大师。他的许多诗篇都对夕阳进行了描绘:暮春的“斜阳”,高秋的“日夕”,深林的“返景”,山前的“余照”,沙漠的“日暮”,长河的“落日”,雨后的“夕阳”,积雪的“余晖”,渡头的“落日”等,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在他的《使至塞上》中,诗人描绘了大自然的夕阳之美: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这是王维奉使前往凉州宣慰河西军队时写下的诗。他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精当地勾画了塞外风光的苍茫、孤寂和壮阔。这里,他惜墨如金,仅用“直线”和“圆圈”这两条最古朴的线条,表现了大漠的粗犷豪迈;线条之外,只有空白,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茫茫无际的大漠上,在天地一线的远处,冉冉升起了劲健挺拔的烽烟;在绿洲中缓缓流淌的长河里,倒映着即将落下地平线的如血残阳;有驼铃声从遥远的天边若隐若现地飘来,如梦如幻……这里的“落日”,显得无与伦比的壮美与寂寥。难怪清末文学家王国维称此联的诗境为“千古壮观”(《人间词话》)。“直”与“圆”这一对诗眼,犹如画家的画龙点睛,把这一联乃至全诗都点活了。

再看王维的《鹿柴》,诗人用细致的笔触刻画了深林夕照的幽静秀婉之美: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空荡荡的山谷看不见人的影子,只能偶尔听到说话的声音。空山静寂,但“空”中有人,静中有“响”。在幽深昏暗的深林中,透过树木枝干的缝隙而散射进来的一缕阳光,虽然增强了周围环境的阴暗程度,却立刻给人温暖光明的感觉。正是这夕阳的余晖,给青苔增添了悦人的暖意和蓬勃的生机。

除了边塞落日和深林夕照给人以审美享受外,自然景物在夕阳的映照下,也显得更加富有魅力。

在《送邢桂洲》中,王维以一双画家的视觉写下了“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的诗句。日落潮来,天地、江湖为之变色,神奇而又壮观;在这里,诗人仅以一个淡淡的“白”和一个寻常的“青”,就将夕阳下天地遥远壮阔、覆盖了奔腾波澜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在《送方尊师归嵩山》里,王维写道:“瀑布杉松常带雨,夕阳苍翠忽成岚”。你看,瀑布飞溅,杉树松树常常挂满水珠,晶莹剔透;而在夕阳返照之下,瀑布、水珠叠加后,更是五光十色,苍翠的山峰出现阵阵云气,缥缈玄妙得令人神往;夕阳之美真乃“有逾画工之妙”,令人惊叹不已!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更是突出了夕阳之下的景物之美: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仗柴门外,临门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这首诗描绘了辋川的深秋美景。在夕阳的映照下,苍翠的寒山、流淌的秋水、渡口的夕阳和墟里的炊烟,勾勒出了一幅和谐幽静又富有生机的田园山水画。

二、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说过:“美是生活”“自然界的美的事物,只有作为人的一种暗示才有美的意义”(《艺术与审美的现实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自然景物,包括夕阳,只有同人类生活发生联系时才有美的意义。同时,自然景物也只有经过艺术家的提炼后,其美景才会显得格外的、鲜明突出。如《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人以夕阳作为大背景,点缀了明月、青松、清泉和山石,共同构成了一片清净如水的意境;娇俏活波的小家碧玉,俏皮地穿梭在莲叶之间,与鱼儿一同嬉戏玩耍;不远处,月色融融,松色清浅,静谧和喧闹,秀美绝伦,动人如斯!这里的夕阳美景确实是“因人而彰”的。

再看《渭川田家》: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荆扉。

稚锥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歌式微。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夕照暮归的美丽场景。农家的放牧、养蚕、农作等生活,都在“斜阳”的映衬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斜阳晚照,牛羊归来,牧童贪玩久久未归,爷爷拄着拐杖伸长脖子翘首等候;山鸡自在地鸣叫,麦苗一点点长大,村民看见蚕宝宝睡了,桑叶渐次稀落,就知道要收蚕茧了;田间农夫扛着锄头回来,见面打听一下今年的收成;这一切宛如闲逸小品,构成了晚照下村民欣欣归来的场景……你看,“斜阳”下没有惆怅,只有辛苦劳作后的安顿和温馨。夕阳真是美到了极致!

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王维生逢盛世,少有才名,21岁就举进士,做大乐丞,掌管礼乐。但仕途坎坷,偏偏获罪于大乐丞,贬为参军。张九龄执政时受到提拔,做到右拾遗,后迁升为监察御史。他青年丧子,继而丧妻。时光老去之后,他曾流离山外,被放逐尘世,如闲云野鹤一般独自隐居。反映在诗作中,我们不难发现他进入中老年后的心路历程。

王维在《归嵩山作》写到:

荒城临古渡,

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

归来且闭关。

这首诗写于开元22年(公元734年),正值王维年富力强的三十多岁,但他依然经历了个人生活与仕途的几番起伏。诗人回到嵩山,看到沿途的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想到了“归来闭关”。

在另一个秋照时分,王维在《赠祖三咏》写下“闲门寂已闭,落日照秋草”。此时的诗人,虽在济州做官,但他的宿舍已经门可罗雀。经历了几多坎坷,世事的跌宕已经无法打扰他的生命,他把自己最后的那道门关到了红尘之外,白天上朝为官,归来闭关,静对经案绳床,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晚年的王维隐居在蓝田辋川别业,几乎独来独往,他的心在跌宕起伏中终于回到了自然原始的状态:“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走到水流穷尽处,就真的山穷水尽了吗?停下脚步,抬起头,你却发现云蒸霞蔚别有洞天!或许,诗人终于发现自己并不适合游走在纷繁的官场,最适合他的是曾经的一袭白衣、一壶清酒、一轮夕阳;万古夕阳,见证了悲欢离合,看惯了岁月沧桑,融合了诗人从巅峰跌落以后的太多的人生体验。上一瞬间,诗人爱过,恨过,伤心过,欢喜过,为理想奋斗过,为爱人努力过;而此刻,诗人毅然决然地把自己交给了山水与田园。从此,诗人便全身心地寄情山水。他仅用来吟咏“辋川别业”自然风光的绝句就有二十首。如《辋川别业》:

不到东山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

优娄比丘经论学,伛偻丈人乡里贤。

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

开始还抱怨来得稍晚,差一点赶不上种植时节。可又抵不住春光灿烂。雨中的蒙蒙绿意,水中霞光漂浮荡漾,还有志同道合的君子们把酒言欢。可见在山水中的诗人,是多么得自由欢乐,这里简直就是自己的桃花源。辋川别业,琴音淡雅,花草茂盛,诗人将心血与深情都融入这里。此时的他,已心若简素,景致在眼中自然变得清淡柔和……

夕阳,往往象征着一个人的暮年,对应着生命的西沉与归宿。相较于一生颠沛流离的杜子美,相较于一生凄凉苍冷的李商隐,王维的一生相对令人羡慕:虽仕途坎坷,在诗人步入人生低谷时,王维优雅地为之“华丽转身”——以画家的眼睛来观察自然、用音乐家的琴弦来演绎自然,再以诗人的歌喉来咏唱自然,半官半隐的生活也为他纵情山水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他的笔下,“夕阳”及其映衬的景物不仅仅是自然美的代名词,更是寄予了诗人思想与情怀的绝好载体。

著名文艺评论家朱光潜说:“诗人是人间最孤寂者。”纵观王维的一生,他始终没有放弃对自由灵魂、自我价值的追求。尤其是晚年的王维,他将为官、写诗、归隐三者合而为一;煮酒烹茶,操琴侍草,在经历中沉淀,在感悟中淡泊,有苦,自我释放,有乐,欣然品尝,从容行走在大唐的风雨中;他笔下的“夕阳”美景,或壮美、或清秀、或温馨、或感伤、或幽静,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给人以无尽的审美享受。

I207.22

A

吴俊臣(1999-),男,湖南长沙人,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文科实验班1420班学生。

猜你喜欢
王维落日夕阳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走哪条路好
这里的“夕阳”别样红
浪漫夕阳
夕阳的见面礼
大漠落日
落日
落日
为让夕阳更美好
多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