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雅南
(吉林艺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1)
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苟雅南
(吉林艺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各国与各地域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不断增多,信息时代的到来更是为全球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便捷,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我国艺术文化也同样呈多元化趋势发展,这既是顺应世界文化潮流的发展趋势,也是促进我国艺术文化繁荣昌盛的重要过程。本文主要围绕多元化背景下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来展开研究和分析。
多元化背景;民族声乐;传承;发展
20世纪30年代我国民族声乐呈现出的是“戏歌综合”风格,这种演唱方法既有传统戏曲特点,又有民族演唱特色,“戏歌综合”这种风格特色不仅仅体现出民歌朴实的特点,也将戏曲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一风格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演唱家有郭兰英、王昆等。这一演唱风格对于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与进步有着重要的借鉴和推动作用。
50年代到60年代的发展中期,在这一时期国家政治处于特殊时期,艺术文化的发展受到许多外来艺术文化的影响,欧洲传统唱法在这一时期也进入到了中国,这一外来文化的“侵略”使中国传统演唱方法有了“竞争对手”,也就是“土洋之争”。由于欧洲唱法引入国内的时间不长,一部分人对它的认识和了解都是不全面的,他们坚决推崇传统戏歌唱法,他们认为传统唱法“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然而欧洲唱法吐字模糊不清,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也不紧密。另一部分的人则比较喜欢欧洲唱法,他们认为传统民间唱法在演唱方面缺乏科学性,声音完全是依靠嗓子。这两种现象在当时争论十分激烈,一时间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是民族声乐演唱风格发展过程中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辩证的看待外来艺术文化,让其与本土声乐演唱风格相结合,逐渐了形成了中国民族声乐的艺术体系,随着后人的吸纳和演变,民族声乐又诞生出一种新风格的演唱方法,即“将西洋声乐中的混合共鸣恰如其分地融入与中国传统声乐艺术当中”,最终形成新的“民族唱法”。在这一时期国家政治经济得到了发展,逐渐也开始重视了民族声乐的发展,音乐艺术院校的建立就证明了这一点。
上世纪90年代以后是民族声乐发展的新生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中国民族声乐在风格上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和现代化的特点。民族声乐在发展过程中摒弃了传统唱法中的“短”,吸收了西洋美声唱法的“长”,中西演唱技巧的结合使中国民族声乐改变了传统模式和方法,促使民族声乐的魅力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现和走向更大的艺术舞台。
(一)建立多元的现代民族声乐审美观
改革开放对于中国的发展来说有着重要的影响,大到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小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同样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艺术形式不再是单一的。中西文化的碰撞使越来越多的大众接触到了西方文化,特别是80后追求新鲜事物的热情是十分高涨的,对传统的民族唱法的喜爱热情不断下降,所以这也就意味着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既要保留传统民族演唱方法的精髓,也要结合西方艺术的技巧方法,最终才能使中国民族声乐艺术魅力真正得到体现。时代在进步,人们对艺术的审美要求也不断提高,新元素的融入,让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作品的质量也得到了大的提升,多元化的现代民族声乐才能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二)建立共性与个性共存的民族声乐教学体系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音乐艺术风格方面也是丰富多彩的,每一种特色都为民族声乐艺术多样性发展提供了空间。在20世纪初欧洲西洋美声唱法传入我国,它科学的发声方法被我国借鉴,使我国民族声乐演唱者能更准确地掌握发声技巧,并结合我国的民族特色,建立一种民族与美声结合的教学体系,从而提高演唱质量。通过多年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多次实践经验,笔者认为我国的民族声乐既要推崇共性科学的歌唱发生方法,也要注重培养演唱者的个性,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使民族声乐文化艺术得到传承和发扬。
(三)构建中国特色声乐学派
形成具有特色的中国声乐学派,并不是短时间就能实现的,需要许多音乐工作者的共同付出和努力。要保证高质量新的作品就需要我国作曲家付出更多的时间和努力去进行创作,在创作时要求与时俱进,创作形式要多元化,打破固有思维模式,充分发挥作曲家的想象力,才能创作出能彰显我国民族特色的时代作品。不仅如此,也要与演唱者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勤沟通,让演唱者能更好的理解到作品的主题和思想情感,进而才能提高作品的质量。在民族声乐演唱方法方面首先必须尊重声乐艺术的发展规律,同时也根据每个演唱者的不同条件,挖掘每个人最突出的特色部分并将其表现出来。在师资建设方面,积极组织展开各项声乐学术研讨会,在高校建立完善的声乐学科系,让各高校之间增加学术交流的次数,招聘高学历且专业水平高得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努力营造有艺术气氛的教学环境。
[1]金铁霖.中国声乐的发展与未来——继承、借鉴、发展、创新[J].人民音乐,2013,(11).
[2]吴迪.浅析多元文化格局在民族声乐教育改革中的作用[J].音乐时空,2015,(14).
[3]颜铁军.从多元文化角度审视民族声乐的发展[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3).
[4]尹萍.论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J].高教探索,2005,(03).
指导老师:张莉,吉林艺术学院副教授。
苟雅南(1992—),女,汉族,河北省保定市,硕士研究生在读,吉林艺术学院,声乐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