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佳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1
法汉典籍翻译中的“极简主义”
陈晓佳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无锡214121
摘要:随着社会的经济、科技、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愈加频繁,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为社会的文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其中,翻译的作用不容小觑。在诸多的文化交流与研究中,典籍的研究交与流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而典籍翻译也与其他类型作品的翻译有着本质的区别,无论是中国典籍还是法国典籍,它们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这些典籍所以能流芳百世,翻译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而无论是中译法还是法译中,典籍翻译都发挥着异常重要的文化功能和文化影响。
关键词:典籍翻译;极简主义;文化交流
一、典籍翻译的原则与意义
对于文化研究及交流,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我们不仅需要更多具有开放胸襟和气象的“拿来主义”,且要有更多大胆的“送去主义”。翻译家许钧曾经说过:“翻译决不仅仅是译者译得好与不好的个人的事,它关乎到整个民族文化的传承、交流与发展”。在世界多极化与多元化的新时代,伴随着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典籍翻译的意义就在于:我们在不断了解和吸收各国优秀文化和先进科技的同时,也应该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以求让世界真正了解中国,了解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
如何把丰富的文化内涵原汁原味地呈现给读者呢?这是典籍翻译中的一大难点,典籍翻译的文字难度本来就有目共睹,例如古诗、经、传等等,原文在极少的字数中涵盖了包罗万象的文化意象,也体现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那么,在翻译中,又应该以怎样的形式去用文字呈现它们呢?如果以冗长而繁复的篇章作为诠释的形式,译文势必会失去典籍本该具有的精炼的特点,但若是译者强求译文与原文拥有对等的字数,又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漏译的情况或是译文表达不清楚的情况。所以,在典籍翻译中,译者有必要选取某种两全其美的做法,从意义上来说,译者需要全面地诠释出原文所要表达的原意和文化内涵、文化意象,而从译文句子结构与行文风格上来说,译者又需要努力使译文句子符合典籍翻译的简洁,使行文风格尽量具备典籍原文的精炼特点。
关于典籍的涵义,根据《辞海》和《孟·告下》以及《尚书》等书对“典籍”一词的阐释,典籍主要有两个义项:是古代重要文献和书籍,是法典、制度。“典籍”似界定为“中国清代末年1911年以前的重要文献和书籍”。重要文献和书籍是指中国的社会科学、然科学等各个领域的典籍作品。也就是说,中国典籍不但包括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还包括中国古典法律、医学、经济、军事、天文、地理等诸多的作品。在典籍为基础的文化交流中,翻译是信息传播的途径,尤其在文化全球化中,典籍翻译的原则要求译者与读者的理解与反应相同或相似。在典籍翻译中,对于译者来说,诠释文化的内涵的确是个难点,再加之译文要求通达晓畅、简练、紧凑,在另一种语言的外壳之下,还要把意义处理得当,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由此,我们联想到了当今主流的艺术风格之一:极简主义。这种艺术风格从设计、建筑、音乐到文学,它的影响几乎随处可见。概括来说,极简主义追求的是一种纯粹的、无杂质的艺术效果。即以最简单的形式、最基本的处理方法、最理性的设计手段求得最深的艺术感受。但极简主义倡导的“少”并不是一种盲目的削减,而是一中复杂的升华,是一种品质的体现。本文探讨的问题便是汉法典籍翻译中体现的极简主义风格及其带来的“少即是多”的艺术感受。
二、极简主义概述
极简主义,法文名称是“Minimalisme”,亦译为极简派艺术,或简约主义。它可以是种艺术流派,也可以指一种生活方式或时装风格。极简主义就是把表达艺术的方法、手段和内容进行最大限度的削减,由此产生强烈的艺术感受。从获得艺术的本质。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必有一种简洁的美”。“极简”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类别,不仅对社会意识和艺术观念产生了影响,并且也影响了人们的社会实践,在文学、音乐、建筑、绘画、雕塑、舞蹈、时装等领域中都具有一定影响。
三、汉法典籍翻译中的极简主义
文学上的极简主义表现为文字的节约,作者或是译者往往以平铺直叙的方式进行创作,并最大程度减少华丽而浮夸的词藻,力求让读者主动参与到文字和内容中来,有效避免了作者或译者的主导性对读者阅读时产生的压抑的感觉。而在典籍翻译中,文字的难度也是有目共睹的。以古诗为例,短短的几句诗中,字数极少,但往往在这极少的字数中又涵盖了许多文化意象和内涵,况且两种语言在本质上就有很大的区别,根本不可能原文和译文字数的绝对对等,译者绝对不能强求在翻译古诗时与原文字字对等,这样的诠释方式势必行不通。所以在典籍翻译中,有必要选取一种稍微折衷或者说两全其美的翻译方法,吸取极简主义的精髓,追求纯粹的艺术效果,以最简单的形式、最基本的处理方法,展现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感受。也就是说从意义上完全诠释原意,在保证原文意义的完整性前提下,力求结构上的简洁和精炼,精简文字,力求给读者传递丰富的、原汁原味的文化意象与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杨自俭.对外语篇学与汉语典籍英译.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11-02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