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为什么越来越穷
“人赚钱难,钱赚钱易”正成为越来越多没赶上泡沫盛宴者的感慨,这句话也形象地反映了人力资源所得回报的相对下降。这对于在人力资源上占优的年轻人来说,不是好消息。
近日,英国卫报对青年群体的研究发现,青年群体的收入增长已经跑不过社会平均水平,“年轻人变得越来越穷”的现象在许多国家出现。
中国尚无对“青年贫困”问题的讨论和研究,因此缺少详实的数据供参考。但仿照英国卫报的做法,我们可以简单地对比应届毕业生平均薪资增速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不难发现,在2012-2015年,刚毕业大学生工资的整体增速赶不上社会平均水平。不去考虑大学毕业生起薪低的问题,这个群体的工资增速没有和社会整体亦步亦趋,已经说明了存在“相对贫困”的问题。
每日经济新闻在评价英国卫报的报道时,认为年轻人之所以会变穷,是因为“劳动的回报永远跑不过资本的回报”。这个观点引述自法国经济学托马斯·皮凯蒂的著作《21世纪资本论》,此书一经出版就在经济学界引起轩然大波,在收获拥趸的同时,也引来不少质疑声。站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角度,这一命题或许成立,“富者越富,穷者越穷”让没有什么资本的年轻人失去了竞争力。
在中国,“资本为王”影响年轻人收入的现象也存在,并且金融市场不完善产生的一系列“财富门槛”放大了这种影响。提到年轻人的生活水平,离不开谈购买力,如今通货膨胀,物价水平上涨,以及高涨的房价让年轻人的购买力跟不上“拍”。只要手里的资产回报率够高,就能跑得过通货膨胀,然而,现实中,高收入群体有更多的方式和手段抵御通货膨胀,而低收入群体的年轻人则相对劣势。学者孔祥利等人的研究发现,由于我国金融市场不发达,形成了规避通货膨胀的财富门槛,富人才有资本谈保值增值,而通货膨胀又在事实上提高了这种财富门槛,进一步加大了收入差距。
另外,当金融市场不完善,不少富人找不到优质资产抵御通胀,转而只能选择能保值增值的房地产。过去几年,房地产价格不断飙升,形成了“投资门槛”,明显地拉大了贫富差距。而在中国,年轻人是购房的主力军,在高的房价收入比的情况下,不少年轻人需要“啃老”倾三代之力,才能够买的起自己的住房。
有学者认为,年轻人变穷因没赶上“资产泡沫”。中国正在形成一个食利阶层,“即那些拥有不动产、股票、有价证券、票据,仅仅靠利息、股息、地租就能获得稳定的甚至不断扩大的现金流的人”,这些食利者的财富大多数是拜宽松货币所赐。换句话说,他们赶上了泡沫的盛宴。
普通人和食利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不要说年轻人,就是那些工作多年的人,如果未能持有资产,也会感觉自己越来越穷。这不是说食利者有多坏,或者剥削了谁之类的。其中有些人的确是靠特权致富,但也有很多人只是把握住了泡沫的机会。
随着科技更新换代加速,年轻人其实更具竞争优势。即便学校教育滞后于市场需求,他们也可以更快地通过再学习适应市场需求。然而,尽管每一届毕业生都是更优于上一代的前辈,但是,每一届毕业生也面临越来越大的房价收入比。也就是说,毕业越晚,离靠工资购房越远。
年轻人相对财富地位的下降,其实反映的是整体上致富环境的退化。一方面,整体经济增速从过去的 10%以上,降低到现在的不到7%;另一方面资本的回报增速远超人力的回报增速,两项相加,更可见资本相对于人力的优势在快速上升。
这说明什么?说明资本相对于人力资源更为稀缺。可能有人会觉得奇怪:现在不是到处都说产能过剩、资本过剩吗,怎么还资本稀缺?其实,所谓的资本过剩,只是某些行业过剩,但更多行业资本是稀缺的。所以,民间借贷利率高,民营企业融资难。某些资本过剩其实是资本配置错误,是畸形地集中到某些行业。
“人赚钱难,钱赚钱易”正成为越来越多没赶上泡沫盛宴者的感慨,这句话也形象地反映了人力资源所得回报的相对下降。这对于在人力资源上占优的年轻人来说,不是好消息。
“青年贫困”的观点提出者主要引述了数据。科学地讲,无论是谁提供的数据,都只能反映局部的事实,哪怕数据调研极其严谨无掺假,数据仍然只是现实的参考,更何况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有关部门的有些数据,早已无力吐槽。
数据的真相有时还在数据之外,而这被掩藏的真相,如果不深入数据的生产机制,是无从发现的。比如,有些公务员工薪收入很一般,可福利分房会让他们的实际财产大幅增值。业务员的销售提成,通常都在10%上下。
在“青年贫困”论里,哪怕数据准确无误,至少也忽视了一个大的时代背景,那就是2005年的时候,找工作是毕业生的主潮,而在2015年“互联网+”强势来袭,“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新时尚,大学还没毕业就拿到创业融资的年轻人并不鲜见。社会上,开“滴滴”月入2万元的大有人在,淘宝店和微店的微商,其营业额很可能一点都不“微”。
这个世界上最容易世袭的永远是权力和金钱这种硬通货,而这也常常引人吐槽“阶层固化了”,而技术在这里面撕开了一个大口。以大学毕业为界,受教育期间的教育不公理应严肃对待,权力的世袭更应警惕和严防,但金钱的世袭却是合理合法的,公民有自由支配财产的权利。像勤劳、勇敢、强壮、智慧和耐心这些东西,基本上没法世袭;像移动互联和芯片化的滚滚潮流,更可以因利乘便,而这些恰恰构成了自由竞争市场里面向上流动的力量。
在今天这个时代,贫困的不是作为整体的“年轻人”,而是其中的旧人、笨人和懒人。
在一个社会里,最重要的是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只有保证人人皆有成功的机会,那么即使现在年轻人处于相对贫穷的状态,那又有什么可怕的呢?真正可怕的是,即使年轻人意识到自身的贫穷,却是无论怎样的努力和勤奋都不足以改变,这才是最为可怕的事。
在这一层意义上,解决青年群体的贫穷现象,重要的是创造公平环境,提供机会,让年轻人自己可以改变命运,而不是等待就业保障或物质补助等。
古话说,“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莫欺少年穷!”只有给予年轻人更多希望,整个社会才有希望。
(《新京报》2016.6.25、腾讯网2016.6.25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