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胜桃
(重庆市南川区文化馆,重庆 408400)
佛教音乐的艺术魅力解读
熊胜桃
(重庆市南川区文化馆,重庆 408400)
佛教音乐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支奇葩。本文从佛教音乐的起源、美学价值以及佛教音乐的艺术体现等方面阐述了佛教音乐的艺术魅力,期待有识之士来助推佛教音乐在现今阶段的传承与发展。
佛教音乐;艺术魅力;解读
佛教音乐是中国佛教寺院和信众在举行宗教仪式或开展宗教活动时所使用的音乐,佛乐在佛教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佛教人认为佛爷佛乐具有“供养、颂佛”的作用,其是佛教信众阐明佛理、弘扬佛法的重要工具,也是其在进行佛事活动或宗教仪式时重要的佛教气氛渲染手段。
同流行音乐相比,佛乐更加庄严清净,更具备慈悲之情,能够使人在欣赏佛乐的时候动容,产生经文中所说的欢喜之心、善意之念,从而行善事、积仁德。综合来说,佛乐是佛教宣扬佛理、感化世人的重要工具,是佛陀教化的特殊音乐形式,用佛偈来说,佛乐是音乐百花园中的净世之莲。
佛教音乐可以分为经咒类的梵呗乐和参禅悟道的禅乐,其中梵呗乐是文献记载中最早形式的佛乐。
根据文献记载,最早最早的佛乐类型是起源于山东东阿的鱼山梵呗,鱼山梵呗是最早形式的梵呗乐,也是我国可考的最早的佛乐形式。三国时期,魏明帝太和四年(公元230年),陈思王曹植游鱼山,鱼山是当地人崇敬的神山,曹植感受到鱼山的神圣从中感悟出佛理,于是在这一背景下创作了《太子颂》和《啖颂》,在不断的传承过程中,被人广为传颂,后世称之为“鱼山梵”或“鱼山呗”,后世简称“梵呗”,这也是我国佛乐“梵呗”这一名称的由来。梵呗这种形式在齐梁时期兴盛起来,隋唐时期就已全国普及。
宋元时期,我国乐器演奏形式非常盛行,传统的梵呗多为四、六、八等偶数句的节律梵呗,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利用乐器配乐,以经文、禅文为主要内容的音乐表演,这是比较早也比较原始的禅乐形式。
在音乐艺术盛行的今天,佛乐也有了形式上的创新,就全国范围而言,我国已经出现了数个以佛乐为主要表演内容的音乐团体。有些团体在传统梵呗表演的基础之上,将现代乐器用于梵呗演奏,为传统佛乐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的创新工作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
佛教音乐是佛事活动中佛法的内涵的重要表现方式,但是其艺术价值并非仅仅限于促进佛事进行之上,更多的是其具备自身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入世音乐所不具备的魅力。佛乐能够使人善发于心,兴欢喜之心,从而理解禅语背后更深层次的哲学观点,帮助其感受佛理、理解佛理,进而有助于提高其生活体验,丰富其生命阅历,使其变得热爱生活,在生活中变得积极乐观,起到比心理咨询更能治愈人心创伤的医疗效果,这是佛教音乐不同于入世音乐第一个魅力所在。
很多人认为宗教即是迷信,这一种非常肤浅且存在明显偏见看法。佛教的教义和禅学中所蕴涵的哲学内涵不是通过“听和说”的方式就可以理解的内容,而是需要切身感受,经过实践验证才能明白的深刻哲学见解。佛教音乐的内容是由佛经、禅宗等内容演化而来,并用相对简单的言语表达出来,是对庞杂佛学的压缩,并且经过音律的配合,能够更好得将佛学中积极的部分,帮助那些在迷惘中的人找到自我的合适定位,通过佛乐传递佛理,通过佛理渡化世人。
佛乐更重要之处在于佛事活动中能够对现场气氛进行调解,无论是否信仰佛理,是否了解佛学,在佛乐飘扬的地方,会天然形成一种庄严神圣的气氛。并且很多时候现场气氛是极其重要的,例如丧葬时,现场播放入世的流行音乐会显得不伦不类,而以佛乐来调节现场气氛能够使人自觉怀着崇敬之心,对死者表示敬意和缅怀,这是其他音乐形式所不具备的功能。
音乐是人的一种情感表达形式,入世音乐中难免会掺加创作者的情感,或喜悦、悲愤、凄凉,并且通过音乐载体在人群中传播,对社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而佛乐是则没有这些情感掺杂,更加纯净,能够号召世人回归原始,达到反璞归真的效果。
南川是我国古代时期重要的佛教圣地,是我国南传佛教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继承并保留了传统大乘佛教的特点,是我国佛教历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但是这一脉文化在战争时期有所流失,上实际八十年代初期基本荡然无存,南川现存的佛教、佛院是八十年末期逐渐恢复、兴盛的“新佛教”。
在新时期,南川需要发挥好佛乐在佛教传播中的积极意义,利用佛乐宣扬本土佛教引导人心向善、宣讲人性美,进而促进南川地区佛教的复兴,通过佛乐传递佛偈中真、善、美的内容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通过佛乐的载体实现南川佛教复兴的同时,响应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佛山福地,大美南川”的建设目标。■
[1] 王早娟.佛教音乐对唐代长安诗歌创作的影响[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2011.
[2] 刘勇.藏族低音运用及审美心理研究——以“佐盖”为例[J].中央民族大学,2013.
[3] 常丽文.禅宗思想和佛教音乐的艺术结合[J].大舞台,2013.
[4] 杨民康.论佛教丛林制度与佛教音乐风格区的相互关系[J].艺术百家,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