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对《双重乐感的理论与实践》述评

2016-02-04 10:55:15潘有睿
黄河之声 2016年21期
关键词:双重本土化新疆

潘有睿

(新疆师范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对《双重乐感的理论与实践》述评

潘有睿

(新疆师范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双重乐感理论与实践的提出对新疆甚至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弘扬各民族特有文化摆脱以西方音乐思想为中心的理论,做到不失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吸纳他国优秀音乐文化。

双重乐感;理论与实践;体验;音乐本土化

张欢:新疆喀什人。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客座教授,曾荣获教育部“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个一批”人才、“德艺双馨艺术家”“自治区教育名师”等称号。《双重乐感的理论与实践》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双重乐感的理论与实践”成果,由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新疆电子音像出版社共同出版。“双重乐感的理论与实践”是一个如此重大的课题,本书的作者张欢教授意在通过这个课题树立一种多元文化的价值观,建立一种符合我们审美的音乐教育体系。

什么是双重乐感呢?“所谓‘双重乐感’是指音乐学家如果研究某个特定民族或风格的音乐,必须具有完全参与该种音乐体系的能力,应该如研究语言文化的学者首先必须掌握被研究对象的语言那样,参与两种语言的训练,要求他们能够表现一种自己所研究的文化的乐器,而不仅仅只是停留在纯粹理论的层面上;也就是说,强调了实践操作的技术能力及感性认识,只有通过本身的实践理解了他文化的音乐基础之后,才能更好地用语言来描述该音乐”[1]。因此在双重乐感理论与实践中要做到体验、尊重、欣赏、宽容。在深入体验的同时就要学会尊重,以尊重为前提的体验对文化得以欣赏最终做到包容,在这样的情况下各民族的文化特征才能更为鲜活。双重乐感的理论与实践引导我们摆脱西方音乐思想的束缚,做到从本民族出发,例如维吾尔族的歌曲多表达生活的心酸、爱情的美好和苦楚,因为气候恶略使他们的生活缺少水源,增加了生活的负担,因此他们的音乐哭也是歌,笑也是歌,生死都能用歌声表达。

音乐不是孤立存在的。从文化的维度来看,一种音乐的形成要经历从俗到雅的过程。从民族学角度出发将整个民族做切入点去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从文化的视野来讲民族间的碰撞越激烈摩擦出创新文化的火花就越强烈。从地理学维度来看,不同地区产生不同的体裁。从舞蹈学的维度来讲,“在诸多艺术中,舞蹈艺术是真正的人体艺术”[2]。舞蹈更多的是一种感悟,经历是体验的基础、体验则是经历的升华。“文化自产生便具有了交流性,文化的交流性推动着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3]!双重乐感离不开双重语境的大背景“在认识和把握本土化这个概念时,要处理好本土化与全球化、西方化、欧美化、现代化的关系,本土化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创生的过程,在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发展自己,证实自己,实现新发展的生命运动”[4]。本土化就是将音乐适合本民族的发展,一切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音乐教育中全球本土化特征的共同点是摆脱西方音乐中心论的控制,促进各地区之间的音乐文化相互尊重,从而形成多元文化音乐。“音乐文化传统是体现一个民族音乐文化的民族精神、观念形态、行为规范、思维方式等的总体特征,其中价值体系、知识经验、思维方式、音乐符号这四个方面共同构成了音乐文化传统的基本内容”[5]。音乐文化和音乐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音乐教育是音乐文化的表现形式,音乐文化传统制约着音乐教育的过程。在教学方面推崇多元文化教育,让学生通过学习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为双重乐感理论奠定基础;将这种歌舞性的音乐带到日常生活中,更好地体验和领会。培养出跨文化人才,树立良好的世界文化观,成为真正可以用两条腿走路的人。

双重乐感的理论与实践推动了音乐文化的发展,对新疆音乐文化教育起到了很大的影响。“经过十几年的建设与发展,新疆的音乐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教育观念上逐步认识到音乐教育应该从以欧洲音乐为基础的世界观转向全球多元文化音乐的世界观;从审美的主体中心模式转向文化理解的交合主体模式;从音乐教育的现代知识型转向音乐教育的后现代知识型”[6]。2005年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音乐和文化密不可分,音乐在文化中流淌,文化在音乐中扩展,各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之间是即独立又相互依赖的关系。我们要做学习好本民族文化同时吸收学习其他民族文化的人,在原汁原味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在已经结束的G20文艺晚会中也明显看出了各国文化音乐的交流,它不仅是一场文艺晚会更是一场弘扬中华文化吸收他国文化的视觉与听觉的盛宴,这与双重乐感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笔者读完这本书时已是夜声人静,但内心是澎湃的、激动的,因为能有这样一位伟大的学者用自己的身体力行来保护一个民族的音乐文化,这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最后用作者书中的话作为结尾与大家共勉。有乐感的人是快乐的人,有双重乐感的人将会是和谐的人。■

[1] 邓萍.双重音乐能力的现实阐释及学生培养设想.2006,1.

[2] 吕艺生.舞蹈美学的逻辑起点.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1,03.

[3] 季羡林.季羡林谈文化.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249.

[4] 郭少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课程本土化研究概略.江苏教育研究, 2008,07.

[5] 陈雅先.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传承中的作用.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4.

[6] 管建华.21世纪音乐教育观念的三个转向.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8,0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资助项目《新疆民族民间音乐资源保护研究》研究成果(13CYS081)

猜你喜欢
双重本土化新疆
自然与成长的双重变奏
化解“双重目标”之困
中国外汇(2019年7期)2019-07-13 05:44:56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
新闻传播(2016年4期)2016-07-18 10:59:22
“双重打击”致恐龙灭绝
发明与创新(2015年1期)2015-02-27 10:38:26
新疆多怪
丝绸之路(2014年9期)2015-01-22 04:24:46
困惑·解疑·感悟——评《嘀哩嘀哩》兼及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化”实践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