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慧*
永城市委党校,河南 永城 476600
针对网络舆论主体的特征进行正面引导
韩慧*
永城市委党校,河南永城476600
网络舆论的背后通常是一个庞大的网民群体,对网络群体特点的关注是非常必要的,笔者运用勒庞群众心理学的理论对网络舆论的主体的特征进行了分析。之后在对网络舆论及其主体的准确把握的基础之上,探讨了如何对网络舆论进行正面引导。
网络舆论;舆论;引导
一个舆论的形成注定不是个别人的所能造就的,它肯定是一个群体,对于网络舆论也同样不可能是某个人的舆论,他的背后肯定是一个庞大的网民群体。所以群体是舆论的真正缔造者,也是网络舆论的真正主体。我们当前对网络舆论进行引导,肯定离不开对主体的研究。尤其是对群体心理学的研究。
1895年,G·勒庞发表了《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他认为,群众是冲动的,无理性的,缺乏责任感的、愚蠢的,个体一旦参加到群众之中,由于匿名、感染、暗示等因素的作用,就会丧失理性和责任感,表现出冲动的、凶残的反社会行为。
虽然勒庞的观点有偏颇之处,但是,对于当前的网络舆论的管理有很强的参考价值,在互联网的世界里,人们更容易形成各种各样的舆论群体,在虚拟的群体中个人的身份被隐藏,更容易用感性的判断代替理性的思考,也更容易推卸个人的责任,在没有责任的束缚下,一个群体就会有可能发出不正确的声音。勒庞把群体分为异质性群体和同质性群体。他的划分如今依然对于我们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异质性群体是由各种特点、各种职业、各种智力水平的个人组成的。也就是说异质性群体的构成者来自于一个社会的方方面面。勒庞认为对异质性群体影响最大的是种族因素。“一个基本因素,即种族的因素,使不同的异质性群体几乎完全不同。”“我们经常谈到种族的作用,指出它是人们行动最强大的决定因素。它的作用在群体的性格中也有迹可循。由偶然聚集在一起的个人组成的群体,如果他们全是英国人或中国人,同有着任何不同特征但属于同一种族的个人——如俄国人、法国人或西班牙人——组成的群体,会有很大的差别。”
这种观点给我们的启示是:异质性群体虽然是由各种特点、各种职业、各种智力水平的个人组成的,但是他们也是会有一定的共同之处的,通常异质性群体的共同之处就是他们属于同一个种族。但是勒庞其实没有注意到,其实他所探讨的种族问题,其实也就是一个种族生活环境的问题,是环境塑造了人们的性格,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所以在接下来的分析中,我们并不专注于种族问题,而是考虑社会的大环境。所以我们要对我们中国的网民进行舆论引导,就必须考察我们现当下的社会大环境。当然在网络的世界里,种族的因素也是我们要认真考虑的。作为中国人,我们的行为风格和心理积淀都与其他民族不同,在处理网络舆论的引导工作中,不能简单的借鉴他国经验,而必须考虑自身的国情和民情。
而针对异质性群体,我们应着重于加强正面引导,培养社会公德。一般地说,人们对道德,特别是社会公德的接受,将经历三个阶段。首先是道德的他律阶段。这时的接受不是以自主的判断为基准,而以社会主导性要求为依据。第二是道德接受的自律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公众已经具备了一些公德意识,可以对日常事物的道是非作出较为正确的判断,他们接受公德不是处于别人的告诫、命令或社会压力,而是有一种社会责任意识。第三是道德接受自由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人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不论是去完成安排的任务还是遇到意外情况,都能以公共利益为自己的利益。①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公众的公德意识尚处在第一阶段。现在的问题是,社会主导性要求在新型的思潮中被模糊和掩盖。传统媒体中舆论的环境好比一块被管理的麦田,杂草被除,麦苗茁壮。但网络环境中,由于管理人员相对不足,所以,常常杂草丛生,麦苗失去了生长优势。但是网络的环境中又不能单纯依赖管理人员,而是必须加强引导工作,倡导一种我们的社会本来就应当有的道德评价标准。并且加强宣传力度,加大正面事例的引导。让正常的声音培养正常的生活状态。
勒庞认为同质性群体包括派别、身份团体和阶级。
(一)派别:派别是同质性群体组织过程的第一步。一个派别包括在教育、职业和社会阶级的归属方面大不相同的个人,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是共同的信仰
(二)身份团体“身份团体由职业相同的个人组成,因此他们也有相似的教养和相当一致的社会地位。”
(三)阶级“阶级是由来源不同的个人组成的,和派别有所不同,使他们结合在一起的不是共同的信仰,也不像身份团体那样,是因为相同的职业,而是某种利益、生活习惯以及几乎相同的教育。这方面的例子是中产阶级和农民阶级。”②
显然在网络的世界中,人们通常都是按自己的需要和喜好选择所归属的群体,“人以类聚”的规律在网络的世界仍然适用,而且,群体的划分更为细化,不仅仅止于派别、身份团体和阶级,他会细化为同质性更强,对同一问题最为关注、交流最为必要和利益最为相似的群体。但是从宏观研究的角度来看,我们不可能关注的太为细化,所以我们必须寻找其共同特点,并针对这些共同的特点进行对同质性群体的舆论引导,这种引导应该着重培养公众的整体意识和理性认知
网络领域中,每一个小小的群体就是一个分化的群体,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利益集团,对自身利益的过度专注和防护,而不惜把自身的利益凌驾于别的利益集团之上,是造成过激行为和言论的主要原因。而计划经济时的大集体主义观念,已经不再是当今的主流观念,取而代之的是小团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每个人和小团体不在从更高的国家层面,社会层面来考虑利益得失,所以利益争夺在所难免,冲突的事件一再发生,调解的可能性也一再降低。
另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是主观的臆想。“近年的多次社会调查都发现,几乎每个社会群体都认为自己的境遇不如其他群体,否认有自己比别人好的感觉。于是全社会便出现一种被称为‘相对剥夺感’的情绪性舆论③”。每个人类的认知又有主观成分的参与,公众感觉到的环境是一种由客观和主观合成的“情境”。而这种情境又反过来成为他负面情绪的来源,进而导致一些不理性的行为的出现。
所以针对同质性群体进行网络舆论的引导,一定要注意两点:1、要营造一大的生活氛围,把一个个小的群体网成一个大的网络社会,时刻提醒他人利益的存在。2、注意对事件的客观还原,去除人们的主观臆想成分,合情合理的处理利益矛盾。
[注释]
①张琼,马尽举.《道德接受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110-113.
②[法]古斯塔夫.《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冯克利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60.
③刘崇顺,王铁.《大潮下的情感波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246.
韩慧,女,河南夏邑人,永城市委党校,硕士研究生,中级职称,研究方向:文化建设、理论政策研究。
G206A
1006-0049-(2016)16-007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