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冷怀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以质量和服务取胜
文/冷怀明
在“科学春天”创刊的中国科技期刊,包括诸多大学的学报,经历了30多年的成长和发展,如今正是壮年而近不惑的时候。在国家科技期刊出版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的背景下,高校科技期刊(学报)面临严峻考验。《第三军医大学学报》(下简称《学报》)作为一本有37年(1979年创刊)办刊历史,获得了“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等诸多荣誉的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面临国家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和军队编制体制改革的双重考验。《学报》像大多数科技期刊一样:编辑出版规模小、经营差、生存能力低;在以SCI为主导的科研评价政策环境下,优秀稿件严重外流、优质稿源匮乏、期刊功能异化、学术不端防不胜防,以及军队编制体制改革与压缩编制禁止经商,使得编辑队伍的稳定和顺应市场经济的改革更是举步维艰。但不发展就要落后,要发展就要树品牌。通过总结30多年的办刊经验,《学报》将办刊宗旨凝练为“交流国内外医学科研、临床实践的学术交流平台,培养中青年医学科技人才的摇篮,展示我校科研成果的窗口”;《学报》确立了“以质量取胜”的精品办刊理念。现将《学报》近年来实施精品发展策略的实践与同道交流,希望对办好中文科技期刊有所裨益。
塑造精品期刊品牌的因素众多,其最核心的要素是刊发精品论文。什么样的论文算得上精品论文呢?对医学期刊而言,只有那些能解决医学科学问题、临床实践问题的有创新观点和研究发现的论文才算得上精品论文。但在现有的科研评价体系下,这些精品论文是不会轻易投给中文期刊的。要想得到优质论文,只能根据各自的条件,想方设法地吸引专家、作者。
不发展就要落后,要发展就要树品牌。通过总结30多年的办刊经验,《学报》将办刊宗旨凝练为“交流国内外医学科研、临床实践的学术交流平台,培养中青年医学科技人才的摇篮,展示我校科研成果的窗口”;《学报》确立了“以质量取胜”的精品办刊理念。
依托主编、编委组稿和撰稿是获得优质稿件的主要途径。依托主编、编委组稿,应该说是编辑部主任、编辑能想到的办法。但是,我们常常听到编辑、编辑部主任抱怨,编委、主编没有太多精力为期刊组稿、审稿,基本上是挂名而已。当然,我们也常常听到有的期刊编辑介绍经验,他们的主编、编委对期刊组稿非常积极支持。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呢?主编、编委对组稿积极不积极,除了主编、编委自身对期刊的重视程度有差别以外,主要还是要看主编、编委对期刊的认可度,或者说是对期刊品牌的忠诚度,以及期刊为主编、编委学术研究提供服务的程度。如果期刊积极为主编、编委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优质服务,在主编、编委心目中建立了精品期刊的品牌形象,主编、编委对期刊的支持、为期刊组稿审稿的积极性就会高得多。比如,《学报》的一位副主编,其“数字化人体”的研究成果从投稿到刊出仅用了23天,为其奠定了在该学术领域亚洲首发、国内领先的学术地位。其后该研究团队向《学报》投递多篇高质量论文。
发挥中青年专家的作用,发展正在冉冉升起的中青年学术明星为编委,为他们的学术交流提供学术舞台,是学术期刊争取编委支持的有效方法。在近年的编委会调整中,《学报》特别注意将活跃在学校科研、医疗一线的中青年专家聘为编委、常务编委、副主编,并通过他们组织各自领域的优秀稿件。年轻编委利用他们在各自领域的影响和出国留学、攻读学位等建立的联系,将《学报》组稿范围扩大到海外、全国、全军。
约请编委撰稿或快速发表编委撰写的稿件,也是获得优质稿件的重要途径。表1所列《学报》副主编、编委撰写的稿件,其引用和下载次数都较多。
提高工作效率,以“快”取胜是获取优质稿件的重要策略。在唯SCI马首是瞻的科研评价体系下,科学家、研究生都会将一流研究工作报告投稿给SCI收录期刊。像《学报》这样的综合性中文医学期刊,通常只能得到二流稿件。由于在现行的科研评价体制下,发表论文有许多功利的目的,在高校里评职称、拿学位,对论文的发表速度有一定要求。他们会因为发表周期的问题把本来打算投稿给SCI收录期刊的稿件转投给中文期刊。此种现实虽然让中文期刊的编辑部主任、编辑感觉很不好,但现实就是现实,我们必须正确面对。为了吸引更多作者给《学报》投稿的稿件,《学报》只能优化稿件处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以“快”来争取优质稿件。要提高工作效率,当然需要相应的工作条件。《学报》较早采用远程稿件处理系统,既方便了作者投稿、查稿、改稿,也方便了专家审稿,更方便了编辑管理和处理稿件。《学报》通过优化稿件处理流程,提高稿件流转速度,缩短了刊稿周期,从2008年采用远程稿件处理系统以后,平均刊稿周期从过去的1年左右缩短到近年的160天左右。
为最新研究成果开辟快速发表通道,是获得高质量稿件有效手段。前面提到的关于数字化人体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就是因为《学报》为其快速发表了首篇研究报告,其后该团队连续将“数字化人体”的最新研究成果投稿给《学报》,为《学报》带来较多引用和下载(表1)。
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关注和报道,能在专家和作者中树立良好形象,对吸引优秀稿件非常有益。2014年11月,以第三军医大学为主体、沈阳军区部分医务人员组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援利医疗队赴利比里亚协助抗击埃博拉病毒病。在医疗队出发前夕,编辑部积极与我们的编委、医疗队首席专家毛青教授约稿、组稿;在医疗队员们回国前即开始选题和论文资料搜集工作。2015年1月底,医疗队回国后在进行医学隔离观察期间着手论文撰写、完善。编辑部人员加班加点,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论文的同行评议、编辑加工工作,并上传至“中国知网”优先数字出版平台。在第一时间以医学论文的形式向学术界报告医疗队援利抗击埃博拉病毒病的成果。专题论文在2015年第4期发表。从论文接受到发表,只用了短短25天,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和各级领导、医疗队员们的高度赞扬。《学报》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快速反应、抢占先机,吸引了后续有关埃博拉病毒病的多篇来稿。
严格质量控制、树立精品品牌形象是吸引优质稿件的根本保证。经济学中有个格雷欣法则(Gresham's Law),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劣币驱逐良币法则。如果一本期刊没有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刊登了较多质量低下的论文,那自然就拒绝了更多好的论文。所以,严格的稿件质量控制制度不仅仅是保证出版质量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吸引优秀稿件的根本保证。《学报》自1979年创刊以来,较好地坚持了有自己特色的稿件录用“三审”制度和严格的编校流程。在近年学术风气较为浮躁、学术不端防不胜防的背景下,设置了阻隔学术不端论文发表的多重“防火墙”,在作者、读者心目中树立了精品期刊品牌的良好形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做法:
一是坚持严格的稿件评审制度,确保录用稿件质量。从投稿开始,就有严格的投稿流程,力求稿件真实无泄密、署名无争议。《学报》要求作者投稿要提交证明稿件内容真实、无一稿多投、不涉及保密问题、署名无争议等问题的投稿介绍信,编辑初审并查重。通过初审的稿件,送2-3位同行专家评审。通过同行专家评审的稿件,召开常务编委定稿会集体讨论定稿,决定稿件录用与否。在初审、同行评议、集体定稿等环节,视情况返回作者修改稿件。
二是设置阻隔学术不端论文发表的多重“防火墙”。《学报》较早启用中国知网“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对所投稿件进行检测。对复制比例较高,或虽然复制比例不高,但明显有抄袭嫌疑的稿件,在初审阶段就会退稿。经过初审、同行评议、集体终审定稿录用的稿件,《学报》会让作者在《论文专有使用权授权书》上签名,同时善意提醒作者“如果存在一稿多投或重复发表的情况应及时终止”。这些措施对防范学术不端起到了很好的警示和制约作用。
《学报》所有稿件在刊发时,有专人核对参考文献,同时进行第2次查重。在2005年开始实行第2次查重。这个环节能发现一些作者一稿多投或自我抄袭。2005年10月至2007年4月对1300余篇经“三审”定稿后待发表的稿件进行第2次查重发现43篇稿件的内容与已发的论文重复或主要结果和结论重复。近年来,第2次查重就鲜见重复发表的稿件。这充分说明多重阻隔学术不端稿件的“防火墙”起到了防范作用。
三是坚持严格的编校流程,确保出版规范化。经过严格“三审”确定录用的稿件,进入严格的编辑加工流程:①专职英文编辑对英文摘要进行修改,并负责英文摘要的三校;②专人负责参考文献的查证、核对以及在发表前再一次查重;③图书情报专业人员完成中国图书法分类号和关键词标引;④图、表和计量单位由熟悉这方面的编辑专人负责再次审核;⑤每期连排后用黑马校对软件进行电子校对;⑥编辑交叉校对。
提高刊发论文的可见度和可获取性是吸引优秀稿件的有效手段。重视期刊被权威数据库的收录工作,并与国内外数据库保持良好的联系,提高《学报》在数据库的可见度和可获取性,对吸引优质稿件非常有效。《学报》重视被数据库的收录工作,在为数据库提供数据时,还尽量按照数据库的要求提供规范的数据,特别重视数据的标引工作,聘请图书馆专业人士对《学报》发表的论文进行关键词和分类号标引,以最大限度提高论文在数据库中被检索的可能性。此外,《学报》还特别重视刊发论文的可获取性,以满足读者对刊发论文的阅读、下载利用需要,同时也满足作者论文广泛交流的需要。《学报》除了在国内外重要数据库能检索到并能通过自己的网站和CNKI获取全文外,通过ISI web of knowledge平台检索并链接到《学报》网站(http://aammt.tmmu.edu.cn)也可以免费获取全文。
要提高作者读者对期刊的认可度和忠诚度,仅靠我们发表一些优质的稿件还远远不够。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都面临信息泛滥的困扰,读者获取信息的途径多元而且被动。如果还按传统的编辑出版工作模式,只管把论文刊出就不管了,显然是达不到很好的交流效果的,期刊也会慢慢被读者、作者忽略,甚至被遗忘。借鉴国外的办刊经验,结合《学报》的具体情况,开展切实可行的增值服务,对扩大《学报》的影响,提高作者、读者的认可度和忠诚度非常有益。科技期刊开展增值服务就是满足用户(读者、作者、审稿专家)个性化需求。《学报》在有针对性地推送论文、帮助作者成长、协助专家学术交流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有针对性地推送论文以牢牢抓住读者。中国有句古话叫“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是,还有句话是“好酒也要吆喝”。当今期刊如林,信息浩如烟海。一本期刊所载论文再好,也难免会“养在深闺人未识”,没人知道。有针对性地将论文推送给同行专家、研究人员及感兴趣的读者,才能使论文为“知己者用”。所谓“有针对性地推送论文”是指在准确分析掌握论文的“真正读者”基础上,将论文推送给那些“真正的读者”。那种将整期内容打包推送给读者的做法效果非常不好,有的直接被当作垃圾邮件处理了。
微信推送论文既可以推送给某个特定的个人,也可以在朋友圈推送。非常好地兼顾了针对性和普遍性,而且操作较为方便。现在人人都离不开手机,个个都离不开微信。所以利用微信来推送论文,培养期刊的忠实读者和忠诚作者,是非常值得我们重视的。《学报》作为军队主办的期刊,在申请微信公众号和订阅号时遇到了障碍。尽管如此,《学报》还是利用网站的微信分享功能来及时分享一些重点文章,效果非常好,还能实现与读者的互动交流。
帮助作者成长以吸引住作者。期刊的学术质量越高,对来稿的要求就越高。相对来讲,自由投稿的拒稿率就较高。有的专业期刊追求高拒稿率来反映其高学术水准。从这个意义上说,期刊的拒稿率越高越好,并不一定就是件坏事。然而,拒稿率太高,对作者来说无论如何都是一种“伤害”。为了帮助本刊的作者掌握医学论文撰写的基本规范和投稿要求,《学报》利用各种机会演讲医学论文写作与投稿技巧。《学报》还与医药企业联合举办临床科研设计与论文写作专题培训班,聘请流行病学专家、统计学专家、资深编辑为作者讲授临床科研设计、数据处理、论文撰写与投稿等知识,不断提高作者科研能力和写作水平。
帮助作者成长是期刊实现教育功能的途径之一。除了举办培训班和专题演讲外,《学报》对每篇来稿通过反馈详细审改意见来帮助作者提高写作水平。对录用的稿件,编辑会将审稿专家和供稿编辑的审改意见反馈给作者,经过多次的修改与润色以达到规范。对于退稿的稿件,本刊也会列出较为详细的退稿理由,帮助作者找到差距,逐步提高写作水平,做到“退稿不退人”。
协助专家学术交流以凝聚住编委。《学报》利用熟悉编辑出版流程,与出版社、印刷厂联系方便的有利条件,协助编委和审稿专家完成出版印刷学术专著、会议论文集、纪念画册等工作。还利用《学报》的封二、封三等版面宣传编委和审稿专家召开的学术会议,刊登会议研讨的学术成果,报道会议花絮。《学报》也直接参与编委承办学术会议的会务工作,筛选会议征文中的优秀论文在正刊与会议同期刊出交流。这些服务活动密切了编辑与编委、审稿专家的联系,也使编辑有机会与参会的学术权威建立联系。为争取编委、审稿专家及其他学术权威支持《学报》工作,为《学报》组稿、审稿、撰稿奠定了基础。
编辑是联系作者、编委和读者的纽带,是办刊宗旨的贯彻执行者。编辑队伍的素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期刊质量的优劣。从这个意义上讲,编辑团队的建设非常重要。对于一本精品期刊而言,怎样从“单纯编辑型模式”转变为“编辑经营型模式”,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编辑人才队伍,建立一支可持续性发展的编辑团队,是实现精品期刊品牌的先决条件。
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和学术研究,提高编辑综合素质。要实现期刊的精品期刊品牌战略,《学报》编辑要实现从Copy Editor向Science Editor的转变,编辑团队的综合素质提升至关重要。《学报》长期坚持组织编辑业务学习,邀请编辑学、文献计量学、循证医学、统计学、心理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各学科专家到编辑部授课。比如,邀请《学报》编委、美国资深科技论文编辑Tom Long教授到编辑部传授国际先进的办刊经验;在《学报》会议室与Lancet高级执行主编萨宾·克莱纳特博士专题交流医学论文发表的伦理及学术不端防范问题;与Science国际协作、运营与出版全球总监Bill Moran先生交流学术期刊在读者需求获取、市场营销、学术推广等方面的问题。《学报》一方面将国内外有关领域的专家“请进来”到编辑部授课、交流;另一方面鼓励编辑们“走出去”,积极参加期刊界和医学界的学术会议,并利用出差或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去兄弟单位参观、学习。这些措施对编辑了解各学科的前沿信息和国内外先进办刊经验、开阔编辑的视野大有益处。
积极组织、主动承办大型学术活动,扩大了《学报》的影响,锻炼了编辑的组织协调能力,还能密切编辑与专家学者的联系。同时,鼓励编辑开展编辑学术研究和参加各种学术会议也是培养编辑综合能力的重要方面。《学报》出台激励编辑申报课题和发表论文的措施。近10年来,编辑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特别是在加强保密管理、设置阻隔论文重复发表的多重“防火墙”、防范学术不端等方面发表多篇高质量的论文。这些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一方面提升了编辑的科研思维能力、业务工作能力和对外交往能力,同时,又使编辑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进一步培养了自己的职业兴趣。
强身健体团结和谐,实现《学报》的可持续发展。编辑工作是案头工作,久坐而面对电脑工作,不仅伤眼睛,而且对腰椎、颈椎也不利;久坐也容易使身体发胖。为了使编辑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状态,我们常常提醒编辑要课间锻炼。结合部队军人体能达标训练,号召编辑部全体人员参加体能训练,组织趣味运动,提高编辑团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团结协作、友好和谐才能形成编辑团队的凝聚力。有了凝聚力才有战斗力。我们编辑部有较好的团结友爱传统,工作上互相支持帮助,生活上互相关心照顾。编辑部人员视编辑部为家,视《学报》为自己的孩子,百般珍视与爱护。近年来,《学报》适时组织一些联谊活动,逢年过节看望慰问老同志,编辑及直系亲属生病及时探望,努力营造温暖和谐的大家庭氛围。尽管《学报》面临军队改革调整,但编辑团队人心稳定,工作积极性高,这为办好《学报》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作者系《第三军医大学学报》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