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解读“数字资产”继承有点难
由于目前的法律并没有对“数字资产”进行明确规定,也没有对网络服务中的各种法律关系予以有效规范,以至网络用户协议对于用户“数字资产”归属的评判作用可谓举足轻重。这几乎等于为网络运营商的生杀予夺留下了“自由裁量”的空间。
在我国,按照当前惯例,长期不使用的情况下,即时通讯工具账号是不会被注销的,但可能会被提供服务的公司回收;而电子邮箱号则只要3至6个月没登录就会被冻结然后被注销。如果是游戏账号,因为涉及“虚拟财产”的问题,情况会更加复杂一些。不少法律专家认为,网络中的游戏账号、武器装备、经验值、宠物、金币具有财产属性,应当受到立法保护。
关于“数字遗产”的继承是否立法以及何时立法,始终存在着争议。
“由于互联网在我国发展时间还比较短,‘数字遗产’对我国而言还是一个新鲜的领域,‘继承纠纷’还不是很多。花费巨大的立法成本去保护虚拟的且不普遍的财产,目前来看尚不急迫。”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研究所所长李东方教授认为。
此外,“数字资产”所涉及的财产关系复杂,不仅法学界对其到底是物权、债权还是知识产权素有争议,而且继承中还涉及“数字遗产”保护与隐私权保护、“数字遗产”保护与公司利益保护之间的价值冲突,一时难以有效调和。
“除此之外,确定这些海量、琐碎‘数字遗产’的思想内涵、现实价值、继承意义也比较困难,目前我国还没有‘数字遗产’评估的规定、机构、人员等。”李东方说。
专家建议,在目前的情况下,网民要养成备份网络信息的习惯,像互联网上的个人账号、密码、虚拟货币等个人信息可写入实体遗嘱中,以保护个人利益不受侵犯。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