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一小”总关情
长者老无力,幼儿无所思,“一老一小”的问题,正是民生问题的生动缩影。老年中年青年人都在盼什么?对很多家庭来说,无非是幼有所养、老有所依。谁家没有老人和孩子?切实照顾好他们,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刻不容缓提上日程。
而这些问题的妥善解决,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发展,也让中青年能更好地“解放”出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
养老与育幼,连着人生的两头,不知从何时起,“压力山大”成了都市白领的流行语。许多人甚至形成了与压力“相依”的习惯,认为“有压力时觉得累,没压力时觉得可怕”。“压力山大,幸福在哪里?”网友就此展开了讨论。
网友“周末呆在家”认为,“对于处于事业‘爬坡期’的许多人来说,‘上有老下有小,中间有工作’的现状让他们不得不面对住房压力、子女教育、职场竞争等问题,既承担着养家糊口的责任,又要面临医疗、养老、教育等福利保障不够完善,所以个人肩上的担子显得尤其沉重。”
现年65岁的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袁锦贵有时就会感受到“上有老,下有小”的窘迫。曾经,他家里有100岁的老人和1岁的婴儿。由是,袁锦贵在两会上呼吁:高度关注养老事业。
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日前发布的《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称,中国94%的老年人首要照料者是家庭成员,包括配偶、儿子、女儿和儿媳。其中,9.93%的老人仍要承担高龄父母的照顾职责。
袁锦贵就属于这9.93%中的一员。他认为,这给家庭造成极大的负担与压力。他感叹,在意气风发的时候,我们感受不到,没有去做;当我们感受到的时候,却很无奈。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学院讲师胡颖廉分析,人们之所以感到压力大,原因一是来自物质保障方面,由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总体有待完善,人们对医疗、养老、住房和子女教育等问题缺乏稳定感,因此努力将未来收益“折现”到当前实现,其代价就是透支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压力也来自精神方面,当前社会存在一些不公平现象,贫富差距扩大,不少民众产生‘相对被剥夺感’,群体性焦虑情绪严重,这加剧了急功近利、肤浅急躁的社会氛围。”胡颖廉说。
目前,作为独一代的80后人群已经成为社会中坚,“421”的家庭结构让逐渐步入中年的他们面临着不小的压力。如果不及早起步、早作打算,势必陷于被动,最后危及社会安全。
一方面不敢老,一方面不愿生,这是中国当今社会的现状。政策放开了,实施还有个过程,成效是否彰显端看执行与落实。福建省政协副主席刘可清直言,发展养老产业,上下都在讲要重视,但具体措施还不多。当然,办法要比问题困难多。
公共财政投入。无论是幼儿教育问题,还是养老问题,最终的解决离不开财政资金的投入。
对于目前的中国来说,希望公共财政兜底,一肩挑起为幼儿教育和国民养老的重担可能并不现实,但还是应该有更多担当,别让公众只能“养儿防老”,或老无所依,别让孩子在一个缺乏安全感的环境成长。增大公共财政对孩子和养老的总量投入仍是当前的第一选择。
以养老为例,欧美发达国家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30% -50%,一些中等收入国家也在20%以上,我国只有12%左右。公众有理由要求,公共财政在国民养老和孩子教育保护方面的步子迈得更大,跑得更快。
立法监管。回顾幼儿园虐童事件,5岁的孩子因不会算术遭到幼师殴打,幼师为了躲避摄像机而在厕所里痛打可怜的孩子们,更有因为“好玩”而让孩子互扇耳光的,甚至还有因幼师的不负责任导致儿童死亡的,频频发生的幼师虐童事件为什么屡报不止?谁来保证幼儿园孩子们不会再次被魔爪侵害?正是因为虐童幼师处罚太轻,法治完全不给力,事件才不停息!
我们已有教育法、教师法、教师师德规范和未成年人保护法、侵权责任法等,对教师体罚学生皆有明确规定。只是,法律的威严并未受到重视,原本该起到作用的行业监管也是如此。
从这个角度说,如何建立健全针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环境安全的动态监管系统,防范暴力个案发生,如何以更加严格的法律和制度倒逼教师恪守师德和人性底线,值得反思。
而在养老的问题上,迄今为止,我国尚未有一部具有指导意义的全国性社会养老法规;养老机构成为稀缺资源,以至于即使是严重缺乏资质的养老院,有关部门也不愿予以取缔,而这一现象在幼儿教育上同样存在,因为公共财政投入不足,众多的无资质幼儿园充斥幼教未被取缔。
提高从业人员准入门槛。无论是养老机构还是幼儿园,众多的从业人员缺乏正规的职业培训,其职业素质以及道德水准都不能满足行业需求,有一些干脆就是随便招来的临时工,这些人往往缺乏基本的责任意识,对护理老人和照顾孩子本来就缺乏耐心,对行动不便甚至处处需要人帮助的老人和孩子很容易产生出厌恶感。
在这种情况下,发生虐待老人和虐待儿童的事情也就不足为奇了。因此相关部门必须制定严格的从业人员的准入门槛,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水准和道德水平,才能避免悲剧的重复发生。
幼儿无所思,长者老无力,唯有社会中坚能为养老与育幼这两个突出的难题贡献良策,寻求出路。
(中新社2016.3.8、《瞭望》总第088期未来网2016.3.7《每日经济新闻》201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