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议
衲咕
资深编辑,夜班多年;华发已生,情怀难掩感慨常有,下笔无言;杂花生树,彩霞满天
如今人们提到不可思议,直接的意思是,太神奇了,太奇妙了,无法想象,难以理解,是一个形容词,形容主观感受。
其实不可思议这个词最早从佛家而来,是断开说的,即不可思,不可议,是动词。古时候的人,惜字如金,觉得分开说怪浪费的,后来就直接说成不可思议——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城内永宁寺》有云:“佛事精妙,不可思议。”
这么一连上,简洁倒是简洁了,意思却发生了彻底的逆转,从不思不议某事某物某种感觉,变成形容某种感觉,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从这个词义的演变可见一斑!
佛家所云“不可思议”是什么意思呢?
佛家认为,客观世界在没有经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这六种管道接受到时,对每一个人而言都只是不带任何感性色彩的客观存在,只有当人的六根这个中央处理器开始运转,才会形成各种想法,促成各种行动,最终产生喜、怒、哀、乐、悲、愁种种意识或者说知(智)识。因此,人最终会怎么想怎么做,形成怎样的人生观世界观,完全取决于六根怎么处理客观存在的原始素材。比如同样一件事,对于甲来说是平常事,对于乙可能是惊喜,对于丙而言甚至可能如五雷轰顶。
人有趋利避害的本能,但在如何对待客观存在这件事上,六根这台中央处理器却总是找不到感觉,喜欢走悲情路线,往往将事情处理得极其繁复并且充满悲苦,所谓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如何脱离苦海成为人类永恒的追求,佛家倡导的通过修行离苦得乐也因此成为最佳卖点。
如何修行?对常人而言,佛家教导“转念”,承认所有不良情绪的存在,但告诉大家处理情绪时可以用正能量思维取代负能量。比如出个门好好的被车撞了,想自己怎么这么倒霉苦逼肯定心情不爽,但转变下心态,想着撞是撞了,还好没大碍;或者是前世做了什么不好不对的事,这次被撞就是在帮我消业障了啊!阿弥陀佛,多谢这位师傅撞了我——反正万事往好了想,想着想着心情也就好转了。
当然这只是基本功,对于老百姓来说能常常转念也就可以了,但对于一心想成佛的人,佛家的要求就高了去了。你得彻底切断客观存在与行为情绪间的因果关系,即不可思不可议,非想非非想,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想即是空,空即是想,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其间还有一门禅宗顿悟法门,更是以“不可思议”为法宝,效法释迦拈花,不着一字,不言一语,我的心思全凭你来猜,猜中即为悟道成佛,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一些流传至今的禅宗公案里,确也能看到些原生态佛教的影子,只是后来这一法门不知怎么就演变成用手指指月亮也能成佛,挑桶水倒了也能成佛,门槛实在太低,难度系数基本为零,成佛渐渐变成街头戏耍,禅宗传到六祖也只能自行了断。
几番折腾下来,简简单单的“不可思议”四个字怎么看怎么像装神弄鬼,云山雾罩,妖言惑众。
好在历代都有那么几个明白人,能够拨云见日,入得宝山得真经,了悟不思不议的真意,其间便有明代奇人王阳明。据称在某个雷电交加的夜晚,王守仁同学在自造的石棺内,彷如石破天惊般,借天机,显灵光,成功将佛家不可思议说与儒、道两家合体,自此开创一门显学:心学。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此四句是王同学总结的心学核心,这四句中,是不是好些说法看着都很面熟?其中的“心”、“意”、“知”这几个关键字简直就是佛学“不可思议”说的王阳明版本,而“有和无”、“善和恶”这样的字眼,可以看做王同学为《道德经》“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大道废有仁义,圣人出有大伪”这两句的注解,而良知、格物这两个词,稍微知道点传统文化的都能看到儒家的影子。
当然,作为心学鼻祖的王守仁同学自有其迷人之处,否则也不会引来众多粉丝纷纷拜倒门下,其思想核心,无非万法唯心,用现在的话说:一切从心出发——这样的句子无论在当时一脸刻板的程朱理学背景下,还是信息科技的现代,都浑身上下散发着小清新的味道——智慧如释迦摩尼、老子、孔子这些万世景仰的前辈,恐怕也无法穿透深邃的时空,想象出后世鬼魅附身的“不可思议”说,经过王守仁同学重新包装上市,竟又穿越到当代,向世人展露出仿佛蒙娜丽莎般的迷之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