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若礼让世界用味道记住澳门

2016-02-04 03:23黄丹丽高蒙萌部分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珠海 2016年12期
关键词:杏仁澳门

文/黄丹丽 图/高蒙萌(部分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黄若礼让世界用味道记住澳门

文/黄丹丽 图/高蒙萌(部分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To remember Macau by its taste

虽然也有不少赌场开设在此,但是氹仔比起新口岸显然要安静得多。黄昏灯光下古朴的小街巷中熙来攘往的市井烟火气,混搭着新旧交融的西式小洋楼,向人们展示着澳门最质朴最迷人的样子。

咀香园旗舰店就位于氹仔地堡街,复古的装修风格、墙上装饰着的被磨得不再平整的饼印、充满怀旧色彩的壁画,这些都在提醒着人们,这是一个超过八十年历史的老品牌了。

但是当你一抬头,你会蓦然发现墙上悬挂着当年咀香园的金字招牌,此时新鲜出炉的杏仁饼、核桃酥、凤凰卷在店内空气中散发着诱人的香气,第三代传人黄若礼站在玻璃窗前检视着当天的出品,货架上杏仁饼的包装上依旧醒目的“炭烧”二字……这一切又似乎在向人们宣告着,有些东西其实一直都没有改变过。

清平街幽幽杏仁香

1935年的澳门,内港码头渔船云集,每天有不少游客在此乘船往返港澳。码头附近有一条清平街,每一天总有幽幽的饼香从街上的一爿小店里飘散出来,新鲜出炉的光酥饼、杏仁饼,让往来的游客垂涎不已,总是愿意在登船前买上一些以作途中充饥之用。

小饼店的创办人是黄若礼的爷爷,这家饼店也便是“咀香园”的前身。

渐渐地,旅客们也会将小点心带给家中亲友,那个年代并没有什么广告意识,但是随着旅客十几年心意的传送,澳门这些小点心开始越来越广为人知,慢慢地就有了“手信”这个概念。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黄若礼的父母亲开始接手家中饼店生意,用他的话来说,父母亲是一对最佳拍档,母亲喜欢钻研美食,勇于尝试,通过不断实验,在传统杏仁饼中加入大颗杏仁改善口味,摒弃了以往的炭灰原料,选用进口的上等炭通过古法木桶炭烧烘焙,成就了一款流传数十载,甘香松脆,令人齿颊留香的杏仁饼。

黄若礼的父亲则十分注重食品卫生,早在八十年代末,就从日本耗资百万买回了澳门首台全自动包装产品机器,如今那部机器还运用在咀香园的生产线上。

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澳门作为香港的后花园,一直是香港居民假日休闲的好去处,本就拥有一定口碑的“咀香园”也是在这个时期迅速发展起来的,炭烧杏仁饼声名远播,逐渐成为澳门手信中的经典产品,甚至远销海外。

“洋掌门”的薪火相传

1993年,黄若礼从美国读书毕业返回澳门,成为咀香园的第三代掌门人,时代的发展,考验着留洋归来的他。

那个年代,正值澳门内港码头变迁,昔日的繁华景象不复存在。回归之前,社会利益冲突产生的本土治安恶化,极大打击了经济发展,加上旅游人数的锐减,让原本稳定的生意降至两成左右的营业额。但黄若礼坚信,陷于低谷的市场环境,总有触底反弹的一天。既然内销行不通,何不拓展海外市场?带着这个信念,黄若礼前往美国寻找代理商。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做外销开始,咀香园在华人圈中尤其是香港人心中树立了很好的品牌形象,几番辗转,他最终找到了一个香港商人,一提起咀香园,对方肯定道,“这个品牌我们一直都有买来吃,这样,你先做一个集装箱的量发过来吧。”

对于当时仅有一家店的咀香园来说,一个集装箱的产量是多大可想而知,但正是日夜赶工制作出来的这一集装箱产品,成为了咀香园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随着合作的推进,美国代理商给黄若礼提出了一个意见,“当时代理商说,‘你们产品的品质完全没问题,但是包装太过时了,品牌形象不统一必定是会影响日后的发展。’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们才真正注重到品牌的形象。”黄若礼花了整整一年时间,不断地改进、优化产品包装,在多样化的同时统一了产品的形象。有了鲜明的品牌形象,咀香园在市场上大放异彩,发展出了更多国家及地区的代理商。

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整个澳门地区的治安很快稳定了下来,随着2003年自由行的开放,为港澳经济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转变来得太快,很多人措手不及,但是黄若礼却带着家族品牌一路挺进,几乎以每年一家的速度在澳门开设分店。

“销量多了,产量要求自然就大了,虽然很多东西可以用机器替代,但是我们在生产环节中有很多步骤仍然坚持手工制作,那就需要大量的人手,而随着大型赌场的兴起,人员流动也大了,市场的发展迫使着我们做出相应的转变。”

澳门手信业界几乎都是家族性企业,自己生产,自己销售,黄若礼改变了这种方式,他请来专门的培训团队,对人员进行培训。黄若礼表示,家族企业不像股份制企业,没有那么大的业绩压力,所以质量、品牌口碑对于他们而言是最重要的,“保证质量是我们的家族传统,父母亲经常告诫我,你只要做好品质,就一定会有生意,绝不能为了追求业绩而忽略品质,这是至关重要的。”

从1997年以前的一家店,扩展到了如今的十四家店,从招牌产品杏仁饼开发到如今的两百多款美食,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经历过百年难逢的时代机遇,其间种种的守业之难如今化作了轻描淡写的一个微笑,但人们却真切地从这个八十年历史品牌中看到了它无法取代的生命力。

改变,只是为了心中不变

十几年的发展进程中,有很多东西黄若礼坚持不变,比如驰名中外的炭烤杏仁饼,明知道用木桶烘烤的方法要比使用烤炉多花两三倍的时间,但为了那一口齿颊留香的味道,至今这种缓慢的生产方式仍被保留着。比如大部分工序都被机器替代了,但是打饼这一环节还是坚持手工,只因为手心的温度和柔软,能让那块饼吃起来更加绵柔松软。

然而,在这二十多年的传承与坚守当中,黄若礼也渐渐地发现:手信,不应该仅限于此。

数年前,第一次参加中山同乡会,黄若礼便遇到了同样初次前来的澳门“佳作”文创品牌创始人林子欣,两个人一见如故,初次见面竟然碰撞出了一次跨界合作。

“很久以前我就有个愿望,希望能够有一个地方向游客提供多元的旅游文化产品,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让手信文化更加丰富,不仅限于食品。”黄若礼的这一想法正好也是林子欣所向往的,两个人一拍即合,在2011年正式创立了“咀香佳作”这一个跨界文创综合体,没有申请政府贷款,不以盈利为目的。

“咀香佳作”位于氹仔官也墟,是一栋四层建筑物,外墙以人手绘就的澳门特色怀旧风情画营造了独特的文化氛围,一楼是“咀香园”的饼店;二楼是林子欣设计的“梳打熊猫”天地;三楼是“咀香佳作”的专门店,聚集了澳门艺术家与设计师的精心创作;四楼则是艺术中心,收藏展示本地艺术家的原创作品。

在“咀香佳作”,每一件艺术品都会附带上创作者的名字和介绍, “虽然我和林子欣都只是点滴的力量,在一个巨大的产业面前显得格外地渺小,但是,总要有人着手去做,才会有更多后来人一路同行。”

如今“咀香佳作”成为了一个澳门必参观的地标,现代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产品的这一次联姻,显然已经成为了区域旅游特色文化发展的重要元素之一,“看起来仿佛是一次很不可思议的改变,但是其实我们的初心是不变的,都是为了让澳门能有更好的发展。”

坚守一份澳门味道

弹指间,咀香园陪伴着澳门走过了八十年的岁月,2003年,黄若礼荣获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颁授“2002年度澳门旅游功绩勋章”,这是澳门手信业第一个获此勋章的,除此之外,还有包括“港澳优质诚信商号”“我至喜爱澳门十大品牌”等等殊荣。

打开咀香园的网站,你会惊讶地发现,他们的每一支广告看起来都更像是在宣传澳门旅游,而时至今日,每一盒咀香园的产品包装上,你都可以看到非常多的澳门元素,包括建筑物的剪影,包括那一股浓烈的风土人情。

谈及这份一直不变的爱澳之情,黄若礼的神情变得有些肃然,“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去美国读书,人家问我从哪里来,我说澳门,他们没有一个人认识,我只能说near HongKong他们才大致知道在哪里。这种感觉不是很好,所以接手家族生意之后,我一直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那就是通过我们的产品让更多的人品尝到属于澳门的味道,让人们更好地认识这个虽然面积狭小,但是包罗万象的小岛。我们这么多年更改了很多次的包装,但是有一点是不会更改的,那就是加入澳门元素的设计,每一个产品都坚持这一点,从前是这样,往后也不会改变。”

在欧美,咀香园的手信变成了充满东方风情的美味点心;在东南亚,人们会在新年的时候买来杏仁饼以作礼节之用;而在澳门,走进新马路的咀香园总店,你可以看到展示墙上陈列着的八十年前的旧饼盒、装芝麻花生的大玻璃瓶、熏黑了的煤油灯、还有那口有着数十年历史的烘焙木桶。

食物流传到世界各地都因为当地的风俗得到了不同的身份,而默默制作着这些产品的人们却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初心,有人说咀香园是澳门的另一个“大三巴”,而黄若礼和他的咀香园这份坚守品牌的信念,就如同为离家很远的亲人留了一盏灯,无论你何时归来,推开门,那盏灯始终亮着。

汤悦宋 宋济川地产董事长,山东济南市政协委员,广东清远市政协委员,广东省外商公会副会长,澳门工商联会常务副会长,澳门中国灯都古镇同乡会创会会长,澳门旗袍会理事长

猜你喜欢
杏仁澳门
美国:杏仁量减价扬
A Skopos Theory-based Study of Translation Principl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coctions
澳门回归20周年:“一国两制”的回溯与思考
澳门:“一带一路”上的璀璨之城
麻黄-杏仁药对成分-效应间变化规律
澳门回归日
杏仁糖小兔
澳门医改难题也很多
餐桌观察员之五仁月饼
发生在澳门的几场微型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