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康延(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浅谈民歌创作
赵康延
(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摘要】民歌具有很浓的本民族、本地区的风格特征,受时代因素的影响,是依据当下的生活,抒发人民的思想感情的音乐语言。民歌所表达的音乐形象具有鲜明的本民族属性,其塑造音乐形象的手法,也同样地具有自己的民族属性。
【关键词】民歌;音乐语言;民歌创作
民歌在我们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里,伴随着人民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而产生并在群众中广泛流传。民歌的发展过程在其本民族的风格特征、音乐语言的影响下得到不断地锤炼和新生,进而沉淀下来的民歌作品都有其丰富的本民族特征,通过民歌创作的研究,打开了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国家的丰富多彩的民族性视角探究的大门。
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来源,民歌也不例外。劳动人民在其丰富多彩的劳动生活中凝练精华,形成有其本民族风格特征和音乐语言特征的民歌,因此民歌的种类也是丰富多彩的。有表现劳作内容的民歌,有表达男女双方深厚情感的民歌,有表达爱情的民歌等等。这些民歌的自然形成也是本民族历史的最有力的见证者,寄托了人民的情感,记载了人民的生活。民歌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喝酒的有酒歌,采茶的有采茶歌,吃茶的有茶歌,送客的有送客歌,还有伴嫁歌、花灯调等等。在民歌的创作上,要用紧紧地联系生活、反映生活的创作方法。
不同民族地区、受不同语言和民族风格特征的影响,其民歌的旋律曲调有所不同。受其本民族本地区的语言的影响,音阶的排列存在不同。如语言音调起伏较大的地区,其民歌的韵脚在旋律中往往会用大跳进行(如6●------3,6●------5的大跳进行)来强调语言的音调起伏。在语言音调起伏较小的地区,其民歌韵脚在旋律中往往会用级进的关系(如6●------1)来强调语言的音调起伏。
民歌曲调因其感情表达的需要,一般来说,民歌表达的情感内容平稳、粗犷时,所用音符较为简单,所用节奏组合规整简练。表现情绪激动时,所用音符较为繁杂,所用节奏组合自由复杂。有时也会加入变化音来增加感情的色彩表达,使得旋律的表达更为细致。
在民歌创作中装饰音的使用较多,因此学习者在学习这类民歌时,往往需要作曲者口传口授,因此在学习时,对于其本地区、本民族的风格特征,以及发展曲调的手法要加以深入了解。民歌的创作手法除了常见的模仿、重复、紧缩、延伸、调式交替、转调等等,还有其特色的创作手法,如“鱼咬尾”(356i|5·6|56i6| i-|)、“步步高”乐句音调逐步升高(3322|5533|6-|)等等。在民歌的创作中手法的运用如此流畅自如,究其根本,在于民歌的创作注重语言字眼的表达和其背后的丰富情感内容。
民歌除了在歌词上文字形象生动的运用,就民歌本身曲调而言,同样在努力塑造着所要表现的音乐形象,包括曲调中对于自然界的形象描绘,对于内心世界的情感描绘。民歌曲调中常见的有对有声形象的表达,使得听者听见曲调的表达就知道是为何物,通过旋律音调形象地表达例如鸟叫声、雨声、风声、山谷回声、走路声等等。还有就是无法用音符直接模仿描绘的无声形象,这重在曲调对于所要表达的形象的相关事物进行有声描绘,使听者产生联想。民歌关于内心世界的情感形象塑造,在表达不安的情绪时,旋律音调会使用紧松交织的节奏,上下起伏的旋律,使听者感觉到焦急不安的内心情绪。在表达欢快的情绪时,旋律音调会使用明快的节奏、紧凑的旋律来表现欢乐的气氛。
民歌因其有着鲜明的音乐形象,常常使得听者如身临其境,代入感极强。而民歌土生土长于民族的土壤中,它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必然有着其本身的民族烙印。通过加深对民歌和民族地方性戏曲音乐的学习、民间流传的曲调收集来丰富民歌创作的音乐语言。
在民歌创作中,以山东地方性戏曲元素为例,山东民歌中旋律要表现欢畅热情、气氛炽烈、欢腾活跃的欢乐心情。借用了“十样景”中的部分音调和“小桃红”中的片断节奏和音调,节奏明朗轻快,表现出劳动人民在节日中欢快的心情。有了本地区、本民族的音乐语言的融入,在民歌风格的表达上和音乐形象的塑造上,大大丰富了民歌创作上的本民族区域的民族属性。在民歌创作过程中,并不是直接使用本民族民间音乐和地方性戏曲元素,而是根据歌词内容,加之自身对民间音乐的吸收和消化,加以运用,进行再创造。在民歌的创作过程中,广泛吸收民间音乐素材,可以丰富民歌创作的音乐语言,从而表达新时代的新的思想感情。
通过民间音乐的学习,汲取其如何塑造音乐形象,学习其塑造音乐形象的巧妙手法,如节奏的快慢、音色的明暗、音量的强弱、音域的宽窄、旋律的走向、调式的选择等等手法的运用,会帮助我们在民歌创作中提高音乐的形象思维,树立鲜明的音乐形象,增强具有本民族的风格特征和民族属性。
民歌的创作,需要灵活的运用源自生活的创作方法,巧妙地结合所要表达的情感背景运用曲调和旋律,广泛继承、深入研究民族民间音乐,只有继承了它,研究了它,才能发现其长处。劳动人民的美学趣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进步而提高,传统民歌所提供的创作经验,是极有学习价值的,需要我们去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樊祖荫,赵晓楠.20世纪的汉族民歌研究[J].武汉音乐学院院报,2006.
[2]龙明洪.北侗姊妹歌曲创作方式[J].中国音乐,1993.
作者简介:赵康延(1992—),男,汉族,大连人,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作曲技术理论与视唱练耳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