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薇
(西安音乐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艺术与科技的交融
——电子手风琴演奏的思考
王 薇
(西安音乐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音乐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有其自身的生命力,但却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依赖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并受时代风貌、民族心理、地域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手风琴音乐也遵循这一规律。在现代手风琴的发展过程中,电子手风琴是实现传统音乐与电子音乐结合的电子乐器载体,以电子手风琴的开发和演奏为切入点,思考手风琴表演意义的前伸与后延,即创作什么样的作品、为何演奏这样的作品,我们的艺术作品怎样呈现在大众的面前,如何具备更好的舞台表演效果,以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电子手风琴发展道路。
电子手风琴;艺术;科技;舞台表演;应用;实践
电子手风琴继承了手风琴演奏技法,用高科技数字化彻底改变了传统声学手风琴发声原理。首先在风箱方面:快速反应及高灵敏度、精确性以及全新设计的风箱压力感应电路可精确检测风箱的开合状态,通过风箱阻力旋钮可以调节适应演奏者推拉风箱的力量。其次在下键方面,因为电子手风琴设计带有下键力度感应和触后的主控杆,具有传统手风琴下键的灵敏度。最后在音色表现力方面,法国手风琴音色、巴扬手风琴音色、意大利经典手风琴音色、24种全新的管弦乐音色及虚拟风琴音色,另外USB口可以注入全新的音色,具有MP3播放及录音功能。目前较先进的电子手风琴具有6个高音模式,92个按键,120个低音按键(6个低音和弦模式及5个自由低音模式以满足不同表演风格的需要),可以模拟最多80种不同的手风琴音色,另外在右手演奏的情况下,左手可编辑的鼓功能可以通过低音和弦按钮演奏打击乐音色。
(一)电子手风琴具有丰富的舞台表现力
电子手风琴在舞台表演形式上可以实现多样化,演奏者是整个电子音乐工作站的指挥者,除独奏、重奏、合奏等传统表演形式外,加入多元化、时尚型的元素,音频和视频一体化使得表演成为一种可听、可观的综合性活动,方便于听众理解作品的内涵,更加易于大众的接受,改变目前传统手风琴演奏高难度、生涩的曲目,不易于大众化普及的现状,更加利于手风琴音乐的传播和实用性。由此,手风琴音乐作品的艺术成分和数码艺术的科技含量正是提高手风琴在专业领域的艺术美学高度之外,在应用性、大众性普及方面最强有力的支持。
笔者在演奏实践中,以四重奏《道》为例,乐器配置为电子手风琴、双排键、萨克斯、钢琴。在实际编排中,以作品创编为基础,音色开发为重点,舞台效果为表现,配以电子手风琴音色库中铜管组、口琴等逼真模拟音色,选取各件乐器之所长,加以多媒体视频,用音、视、频较好诠释出道教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平和、恬淡的境界,演出获得了成功。“另外,在意大利举办的罗马举办的世界电子手风琴大赛中,参赛者完全采用了音视频一体化的艺术表现手法,让听众透过旋律和画面更加认识到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之间的魅力和特质。舞台表现形式也更加多元和丰富,大赛既有竞争性,又不失娱乐性和文化性,值得我们在演出舞台表演中进行推广和借鉴。
(二)贴近群众文化生活,走多元化发展道路
传统手风琴在上个世纪成为丰富群众性文化生活的主要乐器,但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手风琴较之于表演形式上略显单一,曲目创作受到追求高难度要求的限制,自由低音手风琴因其价格昂贵,普通老百姓难以接受等原因的制约,传统手风琴的发展到了瓶颈阶段。在现代的专业教学中,对手风琴服务于群众性文化生活的特质,略有偏颇,过于注重曲目、技术难度的纵向深度,与其它音乐形式的结合甚至是跨学科艺术的横向连接上涉及不多,手风琴教育重视了专业需求的较高要求,但从社会需求的角度讲,广大人民群众对艺术消费的要求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培养多种能适应社会不同文化需求的人才也是手风琴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电子手风琴大大丰富了手风琴的传统概念,较之传统的手风琴专业,既可以培养专业的演奏技能,也可以通过电子化处理的强大音效表现电子手风琴音乐的乐队般的震撼,丰富的声音层次,在社会的功能性需求的应用上,可以满足广大群众不同的审美取向和听视觉要求。加之诸如日本罗兰公司生产的电子手风琴,在音效、功能、价格、便携性上都做了严格的细分,使得乐器爱好者有了更加多元化的文化消费选择。
(三)拓宽人才的应用性培养方向
电子手风琴的开发,可以拓宽手风琴教学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方向。笔者所在院系,手风琴教学基主要培养学生在具备手风琴表演技能的基础上,制作型与表演型综合素质的提升。
手风琴专业的课程设置如下:
1.专业基础课:作曲、和声、曲式与作曲分析、复调、管弦乐配器法、流行和声应用、流行音乐的历史与风格;
2.专业课:手风琴演奏
3.限定选修课:手风琴室内乐排练课、手风琴歌曲伴奏课、乐队实践课、音乐制作理论与技术、音色调制技术等
结合应用性课程的培养,电子手风琴的操作具有理论支持,在电子手风琴演奏中,具有娴熟的演奏技巧且熟悉电子设备操作,运用MIDI技术将作曲、指挥、演奏、制作、录音为一身,独立完成音乐作品。这样具有综合素质的人在面临市场化选择的同时,既可以胜任手风琴教学、演奏工作,也具备一定的编曲、MIDI技术运用、电子音乐制作等能力,从多方面适应了社会的不同需求。
(一)电子手风琴结合现有学科优势,实现学科互补
笔者所在院系,手风琴专业的发展规划立足于电子音乐的科研、创作及构建电子与传统学科相结合的新型交叉性学科的特点之上。学科建设包括电子音乐制作、作曲、录音艺术、音乐数字多媒体、现代乐器的演奏等方向,并力求通过教学和科研来搭建音乐与现代技术结合的优质平台,实现传统音乐与不同领域知识体系的整合。在学科培养目标整体化、资源的快速整合、多层次的发展之际,电子手风琴的开发和演奏是实现创作与再创作,理论与应用的学科互补,完善学科建设,演奏真正为大众所爱的音乐的良好途径。
(二)结合地方特色,丰富传统音响资源,发挥电子手风琴的优势
人文与科技结合是电子手风琴专业的建设特点。西安乃至整个西北地区文化积淀厚重,有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民俗风情。在电子手风琴作品创编中可以将具有典型的西北民族特色的声音以及思想衍生的各种具有地方的特色声音纳入音乐创作的基本材料。如流行于陕西以及西北等地的秦腔曲目,将电子音乐创作与电子乐器的演奏结合,在不违背戏曲舞台规律和戏曲美学原则的前提下,老式新用,使当代科技成果在传统舞台上发挥更大魅力。其次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中,以电子乐器演奏者为音乐制作人的音乐工作站可以减免舞台道具繁重、传统乐器难以齐备等因素。电子音乐与传统音乐相结合,通过电子音乐方式创造出来的新声音以及电子音乐与乐器的合作,极大地丰富了音响资源,扩大了传统乐器演奏的影响力,既继承传统又开拓创新,将传统意义上的音乐带入了新的认知领域,满足了人们不断追求新的音乐效果的审美需求。
以电子音乐创作和电子乐器的演奏为一体,集合当今艺术与科技的元素,代表着现代艺术探索中最前沿的阵地、社会应用的广阔空间和未来音乐的发展趋势。电子手风琴的发展应处理好音乐性、技术性和文化包容性三者的关系,借鉴其他国家及国内先进专业在电子乐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在融合各地区文化的基础上,培养具有时代特点的、应用性强的手风琴演奏和制作一体化的综合型人才,探索和创作具有自我特色的优势学科,注重学科与社会的结合。在电子手风琴的发展中,充分发挥电子音乐制作和传统演奏技能的结合,实现科研与创新、教学与培训、创作与制作、开发与应用,专业与社会相结合的艺术实体发展产业,使得手风琴音乐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
[1] 张前.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01:36-37.
[2] 朱经白.电子手风琴专业的实践点滴[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3,04:84-85.
[3] 西安音乐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编订.西安音乐学院2015本科教学方案,2015.
[4] 朱经白.时尚·跨界·融合——电子手风琴与传统手风琴的不同[J].乐器学堂,2014,08: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