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 攀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河北 保定 071028
我国同性婚姻合法化还有多远
庾攀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河北保定071028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立法认可同性恋和同性婚姻。本文研究和分析了我国历史中的同性恋问题以及同性恋的现状,并分析我国同性婚姻发展中的困境,并得出同性婚姻合法化仍旧需要时间的等待的结论。
同性恋;同性婚姻;合法化
同性婚姻即是由同性恋,即两个性别相同的自然人组成家庭,形成普通的婚姻关系。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这使得人们不得不抛开对同性恋的偏见,而认认真真的研究和分析同性恋现象对这个社会的影响,以及对我们国家婚姻家庭制度的影响。同性恋现象并不是现代社会才出现的社会现象,从现有历史资料来看,同性恋现象在人类历史中并不少见,中国也好,西方也好,历史记载中关于同性恋现象描述并不少见,甚至在动物中也存在有大量同性交配的现象。但是,人们对于同性恋和异性恋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异性之间的感情大多数人都是乐见其成的,但是对于同性之间的感情,人们的态度就有了相当大的不同。在很长的时间内,同性恋是存在于世界卫生组织的精神病名册中的,直到1990年5月17日被除名。即使是这样,相当多的同性恋者还是不能光明正大的站在阳光下,更不用说想要获得像异性恋者那样用婚姻来将恋人之间联系起来。
在我们国家的古代封建社会的文化里,是一直有关于同性恋情的记载的,据说同性恋现象在我国历史中最早出现在黄帝时期,但这只是一种猜测。但是除此之外,在史书中也有记载一些同性恋现象,如龙阳君为魏王拂枕席,汉哀帝为董贤断袖而起,弥子瑕与卫灵公分桃而食等。除此之外,中国古代的著名小说里也有关于同性恋现象的情节,最有名的如《红楼梦》、《金瓶梅》、《官场现形记》、《秋海棠》、《品花宝鉴》等。然而,同性恋现象虽然在古代并不罕见,史书文料也有记载,但数量较少,不成体系,相关的法律记载,更是几乎为零。
进入21世纪以来,同性婚姻合法化在世界范围内得以迅速发展,欧洲地区的众多国家率先承认了同性婚姻,但我国目前尚不承认同性婚姻,对同性恋者权益的保护主要是忽视、不理的态度,也没有关于同性恋者权益保护方面的法律,更没有同性婚姻的相关规定,只是在刑法上删除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经常用来打压和惩处同性行为的“流氓罪”。
我国大陆地区同性婚姻的合法化研究一直停滞不前,现在面对世界上同性婚姻合法化国家越来越多的情况,我们国家有必要开始正式这个问题。但是要解决这个问题也必须要正视我国同性婚姻合法化的道路上还存在许多“荆棘”。
(一)传统观念的束缚。同性恋在处境在我国很长一段时期内都是非常糟糕的,尤其是在文革时期,“比较轻的是批判审查,比较重的就是殴打致死。”但这只能算是特例。[1]虽然随着社会的变化,人们的思想不断变化,接受同性恋现象的人越来越多,同性恋者的法律地位不断提高,但是传统思想中遵循风俗习惯建立一男一女的婚姻关系的观念,并非一时之间就能够撼动的。
(二)“上位者”的沉默。我国的现行法律和相关的政策、思想并没有对同性恋现象和同性恋有足够的重视,立法者并没有意图出台法律去保护同性恋者的权益和约束同性恋者的一些不好的行为。为一个由官方推动自上而下变法的政府推进型法治建设国家,从真正立法者的角度探索其对同性恋的态度显得尤为重要。[2]
(三)同性恋群体的“失声”。互联网时代给了同性恋群体巨大的安全感,有了网络的保护,越来越多的同性恋开始在网上发声——以匿名或者别名的方式,通过网络为争取自己的权利而奋斗。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真正的为自己或者为同性恋群体发声的实在太少了,他们希望永远躲藏着阴影中、与世无争,不愿也不敢发起激烈的改造。不为自己发声,不争取自己的权利,只希望时间解决问题,那么,这场“战斗”势必要经过很长的一段时间。
一个倡导人权自由的国家中的一部完善的婚姻法,除了应当具有法律的一般特性外,基于其法律所应规范的内容和范围,还应当是多元的、合理的,具有强大的包容性的。这样的婚姻法对于家庭的定义,除了异性夫妻家庭、异性夫妻与其子女的家庭外还应当包括其他的符合正常的价值观的如同性恋者、同性恋者与其子女组成的家庭。即使婚姻法不涉及同性爱者的婚姻权益问题,也应当提倡社会公众至少不歧视社会上存在着的特殊婚姻和家庭关系,以尊重社会成员生活方式多元化的选择。[3]
笔者有心想要论证我国迫切的需要制定一部保护同性恋者权益,承认同性恋者婚姻权利的法律,但实际上,在制定同性婚姻法律的这条道路上,还存在着许多的坎儿,同性婚姻合法化的路还很长。
[1]李银河.同性恋的处境[R].学术报告,2002.
[2]张健.中国语境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困境与现实—一个法社会学的解读[D].山东大学,2010.
[3]朱伟.同性婚姻法律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08.
D923.9
A
2095-4379-(2016)21-0283-01
庾攀(1994-),女,汉族,河北邯郸人,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民商法学研究生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