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月姮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浅谈左翼音乐运动中的女性群体
戎月姮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几千年以来男尊女卑的社会性别关系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女性们开始出门工作并参与社会活动,而在20世纪20年代陆续产生的以爱国、救亡为核心思想的音乐运动中,自然也少不了她们的身影。本文将以左翼音乐运动为例,对参与音乐运动的女性群体做一个初步的探讨。
左翼音乐运动;女性群体;左翼电影
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翼文化运动中的组成部分,左翼音乐运动以音乐的方式,辅佐左翼电影及戏剧传播进步思想。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不少传唱至今的经典歌曲,但纵观中国现代音乐史,对该运动中的女性参与者的描写较少。鸦片战争后的百年中,中国女性的地位开始逐渐提升,她们开始出门工作并参与社会活动,以爱国、救亡为核心思想的左翼音乐运动中,自然也少不了女性参与者的身影。
本文将从左翼音乐运动时期直接或间接参与了该运动的普通女性群众、电影女明星以及女性作家三类女性群体入手,对该运动中的女性群体做一个初步地探讨。
左翼电影,一般指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团结领导电影界进步人士,协同摄制的一批宣扬反帝反封建影片[1]。从1932年公映的《三个摩登女性》开始,期间共产生了74部左翼电影,而围绕这批电影而兴起的电影革新运动,即“左翼电影运动”。而左翼音乐运动,则是中国共产党以宣传革命文化、团结革命文化力量、反击国民党政府“文化围剿”为目的而发起的音乐运动。
最早的左翼文化组织为1930年在上海成立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等8个组织。为了配合左翼文学、戏剧、电影等工作的展开,1933年田汉、聂耳、任光、安娥等人在上海成立了“苏联之友社”音乐小组、“新兴音乐研究会”等左翼音乐组织,这也是最早的左翼音乐文化组织。一年后在上海的左翼戏剧家联盟内部也成立了一个音乐小组,全称为“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音乐小组”,领导人为田汉,成员有聂耳、任光、安娥、吕骥等。该小组成员常为进步电影和戏剧配乐,利用电影和戏剧的传播来宣传进步思想。后创作范围不再局限于戏剧歌曲和配乐,作曲家们也创作了一大批反映大众苦难生活、号召抗日救亡的歌曲。这些音乐组织规模都不大,但参与人员都自觉地在组织上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左翼文化组织的活动从1930年开始,直到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布《八一宣言》后,为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左翼各界组织于一年后宣布解散,音乐小组也随之解散并停止活动,开始投入于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中。
(一)20世纪初中国女性的基本情况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一直处于激烈的动荡中。伴随着外来势力的强势入侵,中国的传统社会结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也在进行着艰难的转变。而中国几千年以来男尊女卑的社会性别关系,也随着时代的洪流在悄然改变着。女性不再只有“贤妻良母”这一种社会角色,她们开始逐渐走出家庭,走向社会。但中国在鸦片战争以前是封建社会,在被迫打开国门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当时的中国人首先需要在国家存亡之际挽救本民族的权益,这是不同阶级、不同性别的人都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因此,近代中国的女性主义和妇女运动一直没有独立于政治斗争之外。
1924年国共两党实现首次合作后,分别建立了相应的妇女运动领导机构,公开各自政党的妇女运动宗旨,这为妇女运动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华民国建国以来,民国政府就常标榜男女平等,如孙中山于1924年便在中国国民党党纲上写下“妇女在政治上,法律上,经济上,教育上,职业上一律与男子平等”。1926年,国民党通过了《妇女运动决议案》,制定了婚姻、财产继承、教育、就职等方面的11项帮助女权发展的办法。1929年时,国民政府颁布的《工厂法》中,正式规定女工的工作制为8小时、男女同工同酬等规定。进入30年代后,几乎所有官方机构——铁路、邮电局、警察厅、大学等都开始聘请女性员工。中共则强调“妇女解放是要伴着劳动解放进行的,只有无产阶级获得了政权,妇女才能真正的解放”,并于1922年制定了一系列妇女运动的目标,如帮助女性获得政治权利、打破封建习俗等,希望帮助女性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都能享受到平等待遇。
(二)参与该运动的普通女性群众
30年代的上海,劳动人民占其人口总数的近三分之一,作为轻工业最为发达的城市,上海的女工人数甚至超过男工。根据方显庭《中国之棉织业》1930年的统计,上海男工占21.4%,女工72.9%,童工5.7%。[2]而根据上海社会局1932年的调查,全市女工比男工人数多4.5万名,高出21.2%。[3]女工人口较多且相对集中,有着便于教育、组织和发动的特点,因此,她们是左翼音乐小组争取的对象,更是左翼音乐运动中不可或缺的参与人员。
自1933年左翼音乐组织在上海相继成立以来,按瞿秋白关于革命文艺要深入群众的指示,小组成员聂耳、任光、安娥、吕骥等人不仅为进步电影创作歌曲,也在努力的将进步思想通过艺术的形式宣传到人民群众之中。聂耳于1935年在联华影业公司担任二厂音乐部主任时,便组织成立了联华声乐团,而该团成员大多都为当时沪东公司女工。聂耳辅导并指挥该声乐团,并带领她们在当年春节期间,身穿工装公开演唱了左翼电影《新女性》的主题组歌。聂耳出国后,左翼音乐组织的其他成员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业余合唱团”,参与人员除了中国共党、共青团员及文化界救国会、妇女救国会等进步组织的成员以外,上海女青年会女工夜校的一些教员也参与其中,这使得左联和女工夜校的关系日益密切,也促成了左联成员前往多个女工夜校去进行话剧、音乐的教学,吕骥、孟波等人都曾前往上海各女工夜校进行教唱歌的工作。
孟波在其文章《30年代女工夜校的歌咏活动》提到,女工们最喜欢的是聂耳、冼星海、任光等人创作的歌曲,认为这些歌曲“好唱、好懂、好听”。而在教唱歌曲的过程中,除了教授一些乐谱、发声和指挥常识之外,他们还会通过歌曲的内容向女工们普及一些社会常识,以及当时抗日救亡的形势。孟波等人教唱女工的歌曲,除了《渔光曲》、《义勇军进行曲》、《新女性》、《打回老家去》、《救国军歌》、《牺牲已到最后关头》等国内音乐家们的作品以外,还教唱了苏联歌曲《祖国进行曲》、《光明赞》等,而女工夜校的干事和学生还根据工人打夯唱的曲子编了《工友们团结团结》这首歌。
女工们在学习了进步歌曲后,常在上海女青年会大厅举行歌咏大合唱,并且还在各种纪念、示威活动中演唱歌曲,在左翼音乐运动、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1936年的“九·一八”纪念活动、“反对日货走私”示威游行,以及业余合唱团组织的“纪念聂耳音乐会”、“救灾音乐会”等进步音乐活动中,均有女工们的身影。
(三)参与该运动的电影女明星
20世纪30年代时,我国多种职业领域中已出现女性的身影,而在这些职业女性当中,参与演出左翼电影并演唱相关歌曲的电影女明星无疑是左翼音乐运动中较为突出的群体。
《渔光曲》作为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奖项的影片,其同名插曲是左翼音乐运动中不可忽视的优秀作品。而作为女主角及演唱者,王人美也因这部影片成为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一流的女明星。王人美曾回忆到:“记得当时拍戏拍到尾声,我如泣如诉地唱起《渔光曲》的时候,那海洋上的恶浪,学橹时的辛劳,渔民们的痛苦,一齐涌到眼前,我的眼泪忍不出簌簌地留下来。”[4]而在徐明清的回忆录中,她也曾提到过女工在学习《渔光曲》时的感受:“当渔夫女儿唱到‘爷爷留下的破渔网,小心再靠它过一冬’时,女工们联想到受苦的不光是女工,还有渔家女儿,心中一阵颤动……”[5]此外,王人美还参与拍摄《风云儿女》,并演唱了插曲《铁蹄下的歌女》,王人美认为,这首歌就是明月歌舞剧社的女孩们的真实生活写照。
作为最广为人知的电影女明星之一——“金嗓子”周璇,于1935年加入艺华影业公司后,得到的第一个角色,便是左翼电影《风云儿女》中的一个配角。一年后,艺华影业将她借给明星公司,拍摄了被称为左翼电影巅峰之作的《马路天使》。她在这部电影里的演出,奠定了其中国电影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该片的两首插曲《天涯歌女》与《四季歌》,均由田汉作词、贺绿汀作曲。改编自苏州民歌的《四季歌》,乍一听是甜蜜的情歌,却隐晦的表达着对于东北沦丧的悲痛之情。演唱这首歌曲时,周璇所饰演的小红满脸不情愿,却又因为老板的命令而不得不唱。在表达小红天真可爱的同时,影片画面伴随着动听的歌声,又向观众含蓄的表达着底层小人物的无奈与悲哀。“从这两首插曲随着影片的上演和唱片的发行而推向社会以后,她就很出名了。”[6]可以说,是这部影片及其两首插曲成就了周璇。
(四)参与该运动的女性作家
在左翼音乐运动中,有一类较为特殊的女性,她们既是作家又是中共特工。这些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在左翼音乐运动中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
安娥应该是这类女性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她身兼中共特工、剧作家、词作家等身份,曾被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并担任苏联国家政治保卫总局东方部手掌的助手,也在上海中共中央特科工作过,对我国著名剧作家田汉的“左”转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20世纪30年代期间,安娥与田汉、聂耳、任光、张曙等人一起组成了“苏联之友社”、“左翼剧联音乐小组”等左翼音乐组织,在研究学习苏联歌曲的同时开展革命音乐活动,为进步电影和戏剧作曲,并利用电影来宣传进步思想。她在此期间创作了不少剧本、歌词和小说,在1933年在百代公司歌曲部任职后,常为进步电影创作插曲歌词,如由冼星海作曲的《女性的呐喊》、由聂耳作曲的《卖报歌》、由任光作曲的《渔光曲》等。其中《女性的呐喊》既写出了妇女被压迫的生存困境,又为广大妇女呼喊出追求光明、渴望解放的心声。歌词“打到这黑暗的世界,创造我女性的光明”也体现了安娥作为受过良好教育的革命女性,对妇女解放的态度。除此之外,安娥还创作了《大地行军曲》、《采莲歌》、《抗敌歌》等电影歌曲的歌词。
而说起《春天里》,大部分人都知道这是我国著名作曲家贺绿汀的作品,却少有人知道,这首歌曲的词作者,正是著名左联诗人兼中共特工——关露,诗人雷石榆对其评价为“现在中国有数的前进女诗人”。关露于1932年春加入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创作了不少反映工人生活的诗歌,并于1936年出版了诗集《太平洋上的歌声》,1937年,关露应沈西岺邀请,为电影《十字街头》创作主题歌歌词。该电影充满了以苦为乐的乐观主义精神,而关露也以爽朗、欢快的歌词,表现出了主人公老赵淳朴、热情、积极向上的精神,并以此来增强该片乐观的基调。《十字街头》这部电影在上映之时场场爆满,而其主题曲《春天里》也迅速传遍全国各地,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典歌曲。“向前进,莫彷徨,黑暗尽处有曙光”,这种不畏困难、保持乐观努力生活的精神,想必也是这首歌曲能流传至今的原因吧。
左翼音乐家们深入女工群体,教唱进步歌曲、普及抗日救亡的形势,因为人口较多且相对集中的特点,教唱进步歌曲,不仅是向她们传授知识,更是在为群众运动培养潜在骨干。与此同时,作曲家们也会在与她们接触的过程中,从女工的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例如,聂耳便曾踏着晨霜夜路体验女工的辛苦,从而创作了《新女性》。成功的左翼电影捧红了如王人美、周璇等电影女明星,使得她们在之后有能力接下更多经典的影视角色,演唱更多脍炙人口的歌曲,拥有越来越多的影迷、歌迷。与此同时,在电影下映后,这些她们曾经演唱过的进步歌曲,会随着女明星的独唱音乐会、发行的唱片而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而前文中提到的无论是安娥还是关露,她们创作的歌词都很贴近普通群众的生活,其内容充满了对中国劳苦大众的同情。这样的歌词内容,会让听众——特别是生活在底层的人民产生强烈的共鸣。而这些歌词在表达电影主题、传播进步思想的同时,都简单易懂、朗朗上口,非常利于学习和传唱。
左翼音乐运动期间诞生了不少经典歌曲,其中部分作品由女性作家参与创作而成,通过电影女明星的歌喉呈现于世人面前,并在群众中一传十、十传百,进步思想也得以传播开来。这些参与者与歌曲本身,最终都在左翼音乐运动、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吴海勇.“电影小组”与左翼电影运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1).
[2]《巾帼摇篮》编委会.巾帼摇篮——上海女青年会女工夜校师生回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36.
[3]郭箴一.中国妇女问题.商务印书馆,1937,(1):93.
[4]王勇,鲍静.玫瑰玫瑰我爱你——追寻上海老歌的前世今生[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92-94,261-262.
[5]徐明清.明清岁月:徐明清回忆录.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1):258.
[6]《贺绿汀全集》编委会.贺绿汀全集 第六卷 文论三.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1):34.
[7]陈雁.性别与战争:上海1932~194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102.
[8]杜芳琴,王政.中国历史中的妇女与性别[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258-291.
[9]盛英.安娥年谱(1905—1976)[J].新文学史料,2006,(03):184-190.
[10]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近代部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32-133.
[11]王人美.我的成名与不幸:王人美回忆录[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7:127.
[12]余文博.“新音乐运动”之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07.
[13]中国共产党史人物研究会.中共党史人物传:精选本·文化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427.
[14]周文杰.文坛四才女的冷暖人生:关露、潘柳黛、张爱玲、苏青[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3-10.
戎月姮,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学系2014级研究生,专业中国音乐史,导师罗天全教授。
本文为四川音乐学院2015年研究生科研项目“浅谈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音乐运动中的女性力量”(项目编号:CYYJS201516)的最终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