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土家族花鼓灯的艺术特色

2016-02-03 17:34黄彦熙子中央民族大学北京100081
北方音乐 2016年9期
关键词:戏曲少数民族音乐

黄彦熙子(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100081)



浅谈土家族花鼓灯的艺术特色

黄彦熙子
(中央民族大学,北京100081)

【摘要】“少数民族美术,无论就民族性、造型性还是空间性等,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并通过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和形式充分体现出来。”[1]少数民族音乐也如此,土家族花鼓灯也是有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它是民间歌舞艺术的一个精妙的缩影,如果说艺术是一个百花齐放的大花园,那么我们必须把花鼓灯说成是一朵瑰丽的奇葩,它包含了很多层面的艺术内涵,如舞蹈艺术、音乐艺术、锣鼓艺术等等,它具有十分浓重的群众性、地域性和民族性,更加需要不断地传承和发展其精髓,通过后人的研究,它也会有完善和提升的空间,博采众长,在新时代阳光的沐浴下,保持着生机和艺术魅力。

【关键词】少数民族;艺术;戏曲;音乐

一、土家族花鼓灯

“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其地域环境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2]。土家族花鼓灯作为汉族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从淮河两岸兴起,并在凤台、颍上各地迅速流传,也进而形成了三个比较有特点的系数派系,当地的人民群众,基本上均为农民,在不是农忙的季节,或恰逢重要节日,就会用花鼓灯的形式进行联欢庆祝,来表达人们的喜悦和欢快之情,这也是为什么土家族花鼓灯一直生生不息,保持着强大的原始动力的原因,节奏感很强的音乐,热情四溢的舞蹈,直抒胸臆的灯歌,情趣非凡的小戏,成为了当地居民生活不可割舍的一部分。

(一)花鼓灯的历史渊源

土家族花鼓灯的发展历史悠久。后人对一种艺术的起源探索,是对人类自身起源的另类思考,花鼓灯的历史起源也不例外,只是都建立在一定的感情色彩上,众说纷纭,但都集中在两个方面,传奇的神话特点和朴质的民族特点,作为笔者,我比较赞同以下这种观点,因为这是人类史上对英雄的赞歌。“凡是产生年代久远的物品往往带有某种实用性”[3],传说花鼓灯是人们为了纪念大禹治水而创造的庆祝形式,古代有涂山氏国,大禹为治水联合诸侯曾会师与此,并娶了涂山氏之女作为妻子,后大禹为天下百姓不惜花费长达13年,克服种种困难治理水患,更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美谈,最后感动天地,治水成功。人们为庆祝这一伟大的成功,兴建大禹的庙宇,在农历三月份二十八汇集于此,也就是大禹的诞辰,为之庆祝,以表达对其爱戴之情和深深的敬仰、纪念。“许多少数民族中都存在着图腾崇拜,并世代相传”[4],土家人对花鼓灯的传承代表了土家人的精神图腾。

(二)花鼓灯的组成

花鼓灯囊括了四种视觉和听觉上的艺术形式,歌、舞、乐、剧,并把之完美地结合起来,在长期的舞台艺术的历练下,逐渐成熟而有欣赏价值,它的舞蹈矫健有力、生动俊俏,道具扇子双手舞动,手巾忽上忽下,身姿曼妙、舞姿轻巧,时而典雅、时而妩媚、千变万化,加上脚步的走法,更是美不胜收;灯歌的曲风也分为几种,有的情绪哀怨,娓娓道来;有的凯歌嘹亮,激荡奔腾;有的诙谐幽默,妙趣横生。不仅在传统剧目中表现出高度一致协调,还会即兴发挥,触景生情,容易和观众产生共鸣,达到情感处理的高潮,在当地民间有很多优秀的灯歌在流传,几乎每个居民都会或多或少地哼上几句,足以见得其影响力。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灯歌比舞蹈更有渲染力,更受到群众的欢迎;乐是指土家族花鼓灯的锣鼓伴奏,它的作用除了为歌、舞、剧伴奏以外,当地也有很多独立出来的锣鼓班子,它的特点是节奏多变,每逢佳节,它也变成了一种单独的庆祝方式,在演奏中,演奏者也会加入他们独特的舞步,看似没有一致性,但也反应了两岸人民的智慧、乐观的精神和活泼开朗的文化情操。剧是土家族花鼓灯的压轴好戏,俗名“后场小戏”。有很多传统剧目,比如《王大娘巴杠》《王小楼卖线》等。“这些艺术作品包含有审美功能和非审美功能”,[5]非审美功能主要体现在教育性上,土家族花鼓灯用生动的语言、诙谐的剧情安排,反应很多朴实的人生道理,也达到了教育目的,更可以深入人心。

从演出形式上说,这四个组成部分又是相对独立的,即可相互配合又可单独表演,都是为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应运而生,有的只歌而不舞,有的只舞又不歌,更有不歌也不舞的,就是纯粹的流于自然的生活实际状态,如何将这四种表达方式充分地融合,更加符合广大审美情趣群体的认同,也是很多艺术家致力于研究的一个方向。

二、土家族花鼓灯艺术特色

“艺术贵在创造性,这种创造更多地指以有形的物化形态揭示更丰富的精神内涵”[6],土家族花鼓灯是从民间起源的,相对其他艺术特征较为开放,或是对月当空的即兴演奏,或是共同庆祝每个节日,质朴的土家族人民通过这样一个传统艺术形式来表达对大地、对太阳、对自然万物的敬仰和热爱之情,对人们之间友情、爱情、亲情的感动的炽热抒发,即陶冶了当地农民的情操,又拉近了相互之间的距离,是群众性稳固的桥梁和纽带。“在古代,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先哲们很少以美为话题谈及一个事物美还是不美”[7]。而这种“体现了人类进步的理想和愿望、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显示客观规律和必然性的社会生活才是美的”[8],土家族花鼓灯体现了土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我们说它是美的。

(一)表演艺术

正是因为花鼓灯比较固定的表演形式,在长期的表演中才有了比较成熟的表演和表达方式,它的艺术特征源于长期的实践经验,它的流程分为三个部分,上三路、中三路以及下三路,它的完整套路即为开场锣鼓、文伞把子、武散把子、大开场、小开场,最后才呈现后场小戏,演出人员更是拥有熟练的演出舞步,动作幅度超出一般舞台剧种,特别是高、中、低三度空间的造型设计,意在渲染舞台感染力,同时也需要极高的技艺。我们可以想象,这些高难度动作的创造都是由千百年来的两岸农民不断完善的,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独创性魅力。

(二)舞蹈艺术

花鼓灯中的舞蹈动作都是从日常生产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而且充分借鉴了戏曲武术的精髓,在鼓锣打乐的配合下,渐渐有了很有特色的舞台动作,在舞蹈中的女演员使用的折扇子也是源于戏曲的启发,融合了花鼓灯的自身特色,这道折扇子道具现在已经成为了花鼓灯表演很受欢迎的招牌戏码。

(三)音乐艺术

花鼓灯虽然着重于舞台艺术,但是音乐在花鼓灯演出时体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若失去了音乐节拍的配合,花鼓灯就失去了点睛之笔,更不具生动的表现力,对民间音乐、曲风特色的吸收,才不断精炼了花鼓灯的演绎过程,这些来自民间的优秀音乐成分,造就了花鼓灯的整体艺术特征。

其实,开始是出于对短暂休息的需要,才有了花鼓歌的出现,可即兴编排歌曲、曲调,或将当地的风俗人情、山山水水都融入进歌词中进行传唱,句式更是长短不一,节奏舒缓,目的就是为了放松人们的心情,风格上也不流于俗套,诙谐多变,做到了真真正正的休闲价值。

三、花鼓艺术的发展与展望

中国文化在不断地走向世界人民的视野当中,如何使其继续发光并创新其演出特色,是目前我们需要加以思考的问题,首先,花鼓灯作为纯粹民间歌舞形式,我们就要永久保持它的地域特色和民族色彩文化,无论何种情况下都不能使其削弱;同时,我们要借鉴大型文艺舞台演出的经验,让花鼓灯不仅仅适用于小型舞台和地方舞台,要使其艺术特色渲染到大型广场艺术中去。

其次,从花鼓灯的历史起源可以断定,过去的花鼓灯艺术在形式上很随意,因为民众更注重的是以“玩”为乐,我们要使其更具时代性,与时俱进,能切实反映当代生活,贴近大众文化价值,依从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旗帜,引导人们积极的道德风尚。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项考量,注重花鼓灯艺术的可持续性发展,培养活力迸发的后续人才,保留古老的曲目、曲牌,更可以专门组建团队来收集、整理、重新排练或改版,在这个过程中大力培养新人的参与度,使花鼓灯在后继有人的前提下,更能发言光大。

另外,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花鼓灯的音乐还存在很多不足,如伴奏乐器单一、音域狭窄等,可以融合节奏鲜明且是民族音乐的风格曲目,健全层次感丰富的花鼓灯伴奏乐曲。

花鼓灯是民族艺术的瑰宝,具有很强的渲染力、感染力,有其他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地位,甚至在世界层级上均享有盛名,在漫长的历史巨变中,让花鼓灯艺术博采百家之长,保持自身的艺术特色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苏和平.少数民族美术起源及发展特征刍议[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6).

[2]苏和平.构建学校传统艺术教育体系[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9(4).

[3]苏和平.试论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铜鼓艺术[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5(6):65-68.

[4]苏和平.水族审美意识探源[J].贵州民族研究,2004(3):70-73.

[5]苏和平.试论艺术教育的功能与效应[J].民族教育研究,2005(6):87-90.

[6]苏和平.艺术人类学与艺术教育刍议[J].民族教育研究,2008(2):41-44.

[7]苏和平.中西艺术审美比较刍议[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6):136-139.

[8]苏和平.高校美育教学初探[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 (6):124-127.

[9]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3.

[10]赵丽.花鼓灯文化的历史渊源[J].中国音乐,2010(4).

[11]谢克林.中国花鼓灯艺术[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戏曲少数民族音乐
戏曲从哪里来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
音乐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