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雅琳(天津音乐学院,天津 300000)
浅析普罗科菲耶夫早期钢琴小品
赖雅琳
(天津音乐学院,天津300000)
【摘要】本文将以普罗科菲耶夫早期的一些钢琴小品为例,着重从嘲讽特征和抒情性两方面作以分析。嘲讽特征,主要通过反常规的拍子及节奏、夸张的力度变化、多调性、极端音区的使用得以表现。抒情性,主要通过独特的歌唱性旋律、童年形象及童话色彩的描绘以及俄罗斯民间音乐元素的运用得以施展。
【关键词】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小品;嘲讽;抒情
普罗科菲耶夫是20世纪俄罗斯杰出的指挥家、作曲家、钢琴家,他的创作体裁广泛,涉及交响曲、协奏曲、歌剧、钢琴作品和歌曲。在以往的研究过程中,人们常把关注点放在他著名的五首《钢琴协奏曲》和九首《钢琴奏鸣曲》上,而忽略了他在小型钢琴领域所做出的成就。这些小型的钢琴作品,题材丰富、形象多样鲜明,有舞曲、套曲、小品等多种形式,它们贯穿在普罗科菲耶夫的整个钢琴创作生涯中,成为他钢琴音乐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本文从嘲讽性和抒情性两方面研究普罗科菲耶夫早期的一些钢琴小品。
普罗科菲耶夫早期的钢琴小品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有些甚至30秒便可奏完。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四首练习曲Op.2、《讽刺》0p.17、《瞬间的幻影》(2O首小品)0p.22等。这些小品通过独特的作曲技法来表现了不同程度的嘲讽特征。
(一) 反常规的拍子及节奏
小品op.12中的第九首《幽默诙谐曲》以Allegro开始,中段突变为庄严肃穆的Lento并在结束部分拉宽渐慢,为第三部分忽而转回快板速度提供了参照。因此起到的对比和诙谐效果十分鲜明,还给人一种在整体中分离、又在分离中合一的错落感。小品《讽刺》中的第5首,频繁地交替使用2/4、3/4、3/8的节奏,目的是塑造非常慌张匆忙的怪异气氛以给人多层面的听觉效果,键盘上不对称地来来去去,好像在嘲笑着世人。
(二)夸张鲜明的强度变化
小品Op.12中的第l0首《谐谑曲》是一首风格显著的作品,左手从头至尾的八度上下大跳进,虽然略显呆板木讷,却为右手的旋律进行提供了强有力的背景。右手则以迂回的走句式旋律,长短错落、强弱分明,与左手形成互补,均衡并进。各种短句的摸进及双音旋律的加入,共同将情感迅速推向了高潮。
(三)多调性的对立进行
《讽刺》0p.17中第3首,与上面提到的第5首同为表现precipitato,但不同于第5首的频繁变换拍子的方式,第3首更多地采用多调性的对立进行来体现讽刺的风格:以右手升f小调的八分音符为一方,左手f小调的断奏主旋律为另一方在低音区交错进行,相互斗争,时常还出现ff-pp的戏剧性的力度变化。多调性的特点还集中体现在《瞬间的幻影》0p.22中第4首,由自高而低连续4次的六度模仿音型构成,产生出极为幽默滑稽的音响效果。
(四)极端音区的使用
1.全部使用高音区
《瞬间的幻影》0p.22中的第五首,全曲均处在尖锐响亮的高音区,运用利地亚调式和混合利地亚调式频繁进行远关系的离调手法,使得整个乐曲怪诞而富有乐趣。
2.全部使用低音区
小品Op.12的第9首《幽默谐谑曲》,全曲除了中间段落之外,首尾两段基本上全在低音区进行,左手二声部的八分音符更如隆隆敲击的鼓声,为整曲渲染了低沉诡异的气氛。
3.高低音区全音域覆盖
《讽刺》0p.17中的第5首是三段体。A段的主题在强而有力的极高音区进行,B段的主题在更高力度的极低音区进行,再现部A1的主题综合了极高音区与极低音区的材料,力度从pp转换到ppp,本曲将音区和力度作为重要的作曲技法,描绘出大海汹涌澎湃场景。
普罗科菲耶夫的抒情性不同于19世纪浪漫派李斯特、瓦格纳那种激昂的、感情开放的情绪,他的抒情音乐带有另一种特性,是含蓄、纯真、内敛的感情。甚至在听他的最甜美的幻想性浪漫主义作品时,也可以体会到那种冷静、坚实与内在理智的力量。也许这些抒情篇章有时会显得太克制、太压抑,但如果深入的欣赏,还是会感到抒情性所带给人们的触动与温存。
(一)独特的歌唱性旋律
普罗科菲耶夫的抒情旋律与19世纪浪漫派有很大不同,常常具有相当宽广的音域,音区之间的落差甚远,有时会达到几个八度,大跳的音型和细致的半音进行相互自由交替。并且许多抒情旋律也时常伴有简洁清晰的织体和单纯明朗的和声。如作品Op.22《瞬间的幻想》,作者让抒情的篇章和谐谑的戏剧性篇章轮流交替。用几首纯粹抒情的小曲点缀整个套曲,如其中的第十六首,以C大调为主,整体基调悲痛而哀伤,伴奏织体简洁而清晰。值得关注的是,《瞬间的幻想》把安静透明的两首抒情性小品作为套曲的一头一尾,充分体现出普罗柯菲耶夫对于抒情性曲调的青睐与重视。即使是在他创作最为激进的最初时期(俄罗斯时期),歌唱性旋律也同样出现在众多的作品中,如练习曲Op.2中的第三首、小品Op.12中的第二首《加沃特舞曲》等。
(二)天真无邪的童年形象及童话色彩
关注童年形象及其天真无邪的感情是普罗科菲耶夫的艺术具有深刻人性的一种特殊表现。从小品Op.12与《丑小鸭》到后来的《彼得与狼》都淋漓尽致地表现着童年的纯朴与明朗,孩提式的Romantic的魅力与温柔的抒情味。例如小品Op.12中第五首《随想曲》,清新单纯的旋律仿佛让我们看到一个无忧无虑的少年爽朗的笑容。
(三)俄罗斯民族音乐风格
普罗科菲耶夫的创作是基于俄罗斯民族风格表现的。这既体现在他的旋律与和声的编排上,与民间和古典风格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体现在他的音乐形象的塑造方面,时而是尖锐的嘲笑挖苦,时而是低调内敛的抒情。例如练习曲Op.2中的第三首:开始的部分在行板的基础上沿袭了古老的俄罗斯民间乐调的旋律,显得格外沉稳,质朴。小品Op.12中第八首《阿莱曼达舞曲》也渗入了俄罗斯风格的旋律,在庄重矜持的舞步中隐隐地流露出细腻的情感。
综上所述,普罗科菲耶夫的早期钢琴小品多数都具备显著的嘲讽性和抒情性特点。他用富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情感表达将听众带进一个光怪陆离、千变万化的音乐境界。20世纪新的音乐潮流席卷而来之时,他仍然坚持自己的创作个性与信念,这种“忠于自我”的创作精神使得他的音乐在20世纪西方音乐史上占有极为突出的地位。
作者简介:赖雅琳,天津音乐学院钢琴系硕士毕业,天津体育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钢琴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