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画电影音乐中的民族化研究综述

2016-02-03 17:34:50韩明阳济南大学音乐学院山东济南250022
北方音乐 2016年9期

韩明阳(济南大学音乐学院,山东 济南 250022)



中国动画电影音乐中的民族化研究综述

韩明阳
(济南大学音乐学院,山东济南250022)

【摘要】在动画电影音乐创作方面的研究中“民族化”是贯穿于该进程中引起众多学者关注的一个内容,在动画电影音乐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民族艺术风格贯穿于其中,本文主要对动画电影音乐中有关戏曲艺术体现、民族乐器运用、综合研究三个方面的理念进行了论述,并对中国动画电影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动画电影音乐;民族化应用;综合研究

前言:

从20世纪50年代起动画电影音乐中的民族化成了一个热门话题,研究者在此方面发表了大量的论文、论著及期刊,但这些论文中蕴含了怎样的观点?在动画电影音乐发展方面又有哪些问题值得补充和商讨?目前还没有人进行过专题性的研究,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有关中国动画电影音乐中民族文化运用方面进行了梳理,搜集到的研究作品共58个,其中论文29篇期刊21篇论著2部论文集6部。中国动画电影起源于民间流传的皮影戏,20世纪20年代初万氏兄弟开启了中国动画电影事业的开端。1926年万氏兄弟制作的《大闹画室》成功拉开了中国动画电影事业的序幕,之后在1941年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成功上映,1955年间共制作了两部具有代表性的动画电影分别是《乌鸦为什么是黑的》,《神笔马良》。1964年享誉世界的经典之作《大闹天宫》横空出世,1979年的《哪吒闹海》,1988年中国第一部选送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动画电影《阿凡提的故事》诞生,到了20世纪9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动画电影《宝莲灯》制作成功,进入21世纪《精灵世界》、《梁祝》、《我为歌狂》等备受关注。这些动画电影之所以备受关注和音乐方面的创作也是密切相关的,这些优秀的影片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元素进行了借鉴。本文将对有关动画电影音乐民族化元素的应用进行详细的论述。

一、动画电影音乐中戏曲艺术的体现

(一)对戏曲扮相的借鉴

杨晓东在‘戏曲中的民歌因素’中指出“戏曲艺术作为中国民族传统的艺术,它融汇了文学、说唱、美术、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身,具有很强的叙事性特点”。从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动画电影在音乐方面的创作开始对传统艺术风格进行借鉴和运用,比较热衷于对戏曲艺术、民族乐器的借鉴和运用,通过吸收、借鉴中国民族文化的精髓进行创新,以此来推动动画电影事业的不断发展,在香兰《中国动画与戏曲艺术(上、下)》一文中指出:“中国动画电影的制作,从一开始就自觉地接受了传统戏曲中的精华从而创造出盛极一时的中国动画学派。”阐述了戏曲元素在中国动画电影音乐中的运用彰显了早期动画电影音乐民族化特色。”从1941年的《铁扇公主》到1964年的《大闹天宫》再到1979年的《哪吒闹海》以及1983年上映的《天书奇谭》等这些成功动画电影的推出都借鉴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元素。

1956年上映《骄傲的将军》中将军脸部设计成“三块砖瓦”形状运用了戏曲艺术里“净丑”的扮相元素;1964年《大闹天宫》动画电影中大量借鉴了戏曲艺术中的元素,例如影片中孙悟空的扮相就是借鉴京剧中“武花脸”的扮相;1941年的《铁扇公主》中在塑造猪八戒人物造型方面猪八戒脸部设计借鉴了戏曲里“丑角”扮相方面的元素;1983年的《天书奇谭》中借鉴了“旦角”扮相的元素,如影片中蛋生的面部形象中两处腮红就是借鉴了戏曲中“娃娃生”的元素,影片中狐狸精那八字眉和丹凤眼的处理则借鉴了戏曲艺术中“闺门旦”的扮相元素。

进入21世纪戏曲元素仍在动画电影中有所运用,如在2004年7月上映的以中国传统戏曲剧目而改编的动画《刁蛮公主赣驸马》,2005年中国戏曲学院设立了“戏曲动画”研究项目这些都说明了民族化元素在中国动画电影艺术中的一种支撑。

(二)戏曲程式在动画电影中的运用

“戏曲程式”是将音乐语言与舞台动作两者相互配合除此之外还将戏曲艺术中的唱、念、做、打与音乐伴奏等形式进一步规范化的表演方式。在中国动画电影音乐的制作中大量借鉴了戏曲艺术的程式动作,像当时的动画长片《铁扇公主》中孙悟空变化时用手遮住脸这就是借鉴的戏曲中“抹脸”的程式动作;1956年上映的《骄傲的将军》中将军走路时那一走一顿的姿势借鉴了戏曲艺术中“亮相”的动作元素,1964年上映的《大闹天宫》中美猴王出山时的动作也是借鉴了京剧舞台动作的元素。在这些动漫影片的制作中以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元素作支撑从而增强了动画电影的艺术效果。

二、民族乐器在动画电影音乐中的运用

乐器伴奏在动画电影音乐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乐器的使用增加了动画电影画面节奏感,1979年《哪吒闹海》中哪吒的打斗场景那“咚咚锵锵”的锣、鼓、铙钹等民族乐器伴奏的音乐展示出了一种紧锣密鼓的画面节奏感,在1964年的《大闹天宫》中影片开场时就运用了鼓作为伴奏乐器,美猴王一个筋斗亮相此时大锣响起,美猴王耍刀时鼓点声急促相伴。1956年《骄傲的将军》中将军骑着白色骏马出现在宴席场时唢呐声响起,紧接着鼓声也响起与影片中的锣鼓手的动作相吻合展现出了一种“音画结合”的完美效果。

李蔚然的期刊《中国动画的戏曲情节》中对中国动画电影与传统戏曲艺术以及动画电影制作中戏曲表演形式进行了详细讲解,高琳《论豫剧形式的动画片中对中原文化的传承》中提到了“以豫剧为蓝本创作的戏曲动画作品。”姚履媛《金复载动画电影音乐创作》(天津音乐学院出版社,2015年)中谈到:“1983年《老鼠嫁女》音乐创作中运用了中堂鼓、小锣和小钹三种民族打击乐器”。蔡海波《从宝莲灯音乐看中国动画音乐创作理念的创新》中谈到:“《宝莲灯》的背景音乐中运用了竹笛、扬琴和木鱼等民族打击乐器”。

三、动画电影音乐的综合研究

(一)动画电影中民族化背景的运用

在动画电影的发展过程中背景设计方面也是非常民族化,1979年《愚人买鞋》中动画背景设计借鉴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风格。

1981年《崂山道士》中运用了中国独具特色的国画作为背景,动画中那山峦起伏、云雾缭绕的充满意境的画面设计把动画电影人物造型与情感表达紧密结合在一起体现了一种意境深远的特点,1981年的动画电影《善良的夏吾冬》的背景设计运用了新疆地区民间壁画风格,1983年《蝴蝶泉》的背景借鉴了云南民间风格。这些动画电影的制作都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中国传统民族特色增强了动画电影画面的艺术感。

(二)民族化的造型设计

动画电影的成功在造型设计方面的处理也是举足轻重的,1979年的高峰之作《哪吒闹海》中人物造型方面大量借鉴了中国神话、壁画里的素材,如龙王身穿青色服饰这就是中国传统的风格。在“颜慧、索亚斌《中国动画电影史》中谈到:外国评论家赞扬它画面美丽动人人物性格鲜明。”李静大红色衣着便是运用了民间常用的红、青、黑等颜色,在动画电影人物造型上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特色。1978年《西瓜跑》中人物造型方面借鉴了民间玩具、京剧脸谱等传统民族元素采用头部夸大手法展现出民族风范。

结语:

纵观动画电影音乐的发展历程,民族元素以它独特的姿态贯穿于中国动画电影音乐中。如何把优秀的民族理念通过动画电影音乐传递给大众从而将民族元素更好的融入到未来动漫影片中,这将是动画电影发展道路中的一个重要过程,这就需要更多的创作者和研究者们在此过程中进行多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当今世界科技高速发展电子技术不断变化、更新,这无疑扩展了动画电影音乐的创造空间,为创作者们提供了实现创意的条件。音乐如何进一步彰显民族传统文化,这可能将成为创作者们的创作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颜慧,索亚斌.中国动画电影史[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7):14.

[2]高琳.论豫剧形式的动画片对中原文化的传承[D].中国美术学院,2008(5):23.

[3]张丽君.论中国电影中的戏曲元素[D].山西师范大学,2003 (5):23.

[4]周慧.琵琶音乐在动画影片中的运用初探[J].中国音乐,2013(4).

[5]王娟娟.戏曲器乐在早期中国动画电影中的作用[D].上海艺术学院.

[6]赵燕.中国经典老动画片翻新的可行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4).

[7]梁志成.三个和尚的动画节奏研究[D].西南理工大学,2010(3).

[8]黄玉杰.传统戏曲与现代动画结合的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4(4):30.

[9]王娟娟.传统戏曲中的戏曲元素在国产动画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大学.

[10]罗丹阳.国内动画音乐中的民族元素[D].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11]徐葆耕.电影讲稿[M].北京大学出版社.

[12]程兴旺.早期中国动画电影音乐及其历史地位[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2).

[13]程兴旺.中国动画电影音乐民族化问题的现代性反思.

[14]张洋.论中国当代动画电影色彩与音乐语言的运用[J].民族学刊,2012(4).

[15]陈了.试论中国动画电影民族化的传承与发展.

[16]张慧琳.中国20世纪动画音乐史研究.

[17]汪开庆.民族艺术形式对动画角色造型的影响[J].民族艺术研究,2011(6):28.

[18]王华威.中国动画的民族化与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