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国际面具大会学术论坛会议综述
毕旭玲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由国际面具艺术和文化组织(IMACO)、文化部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办的2015国际面具大会学术论坛于11月6日—11月7日在上海华亭宾馆举行,来自中国、法国、俄罗斯、加拿大、土耳其、比利时、摩洛哥、尼泊尔、斯里兰卡、韩国、日本、印度、泰国、印度、印尼、老挝、越南、菲律宾、不丹、保加利亚、埃塞俄比亚等22个国家的100多位嘉宾参与了此次论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面具艺术和文化组织,以及国内外从事文化遗产保护与面具文化研究的31位著名专家学者在论坛上发表了精彩演讲。
本次论坛围绕“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与发展前景”、“面具艺术的历史起源与发展趋势”、“面具艺术的文化功能与社会价值”、“面具艺术的民族性特征”、“面具艺术与宗教、民俗、娱乐、节庆”、“面具展示与面具表演”、“面具的征集、收藏与保护”等主题展开讨论。会议代表通过对世界各国面具艺术的历史起源、艺术特色、价值意义、发展趋向等问题的探讨与研究,深入挖掘了面具艺术的文化内涵与社会价值,充分展示了面具艺术的魅力与风采,积极探寻了面具艺术的发展规律,有效推动了面具文化的学术理论发展。
与会代表认为:面具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艺术,世界上的绝大多数民族都具有丰富的面具文化。到了21世纪的今天,面具文化已经成为一种人类共享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展现出它在宗教、艺术、民俗、娱乐等方面的独特价值与重要内涵。国际面具艺术和文化组织主席Kweon Young Sae先生认为,面具文化是沟通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一种文化,是一种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形式。面具具有多重象征意义,它经常被当作沟通人神的工具。一旦戴上面具,面具的佩戴者就超越了时空,具有了新的身份。华东师范大学的田兆元教授认为,面具是典型的仪式美术制作品,上海面具是上海的仪式美术中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兼有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传统的面具表演具有祈福等信仰功能,而现代的面具表演则具有娱乐、商业等功能。保护面具,不仅要保护宗教仪式上的传统面具,更要保护支持商业行为中的现代面具。
但是另一方面,与会学者也看到:由于受到经济全球化、快速城市化、文化商品化等社会浪潮的影响,面具文化的生存环境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与挑战,各国面具文化正日益面临消亡的危险。在当代社会中,保护与捍卫面具文化这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的责任。印尼国民大会议员Ida Riyanti介绍了印尼政府对面具文化的保护政策,印尼政府早在1945年就制定了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宪法,因此面具文化能在法律保护下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越南文化、体育和旅游部的Pham Thi Khanh Trang介绍了当代越南政府保护本国面具文化的措施。他认为,在越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中面具文化遗产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越南政府已经认识到越南面具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并逐步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方案来管理、维护和推动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非洲狂欢节组织主管Rachid Moutchou以摩洛哥和加纳利群岛的案例探讨了嘉年华作为文化遗产保护工具的意义。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具有十分丰富的面具艺术形态,它们形象而鲜明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观念信仰、民俗风情、情感理想与审美情趣。贵州民族大学的顾朴光教授介绍了近20年中国出土的代表性面具。他认为中国面具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品类繁多、造型生动、形制独特等鲜明的民族特色。近20年中国出土了许多珍贵面具,在质地、形制、制作方法、文化内涵等方面与此前出土的面具差异较大,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云南省社会科学院郭净研究员从人类学视角对中国的面具表演进行了研究。他介绍说:20多年来,中外学者对中国面具仪式展开了不少人类学探索,并且已经融入中国地方社会的历史人类学研究的大氛围中。在此基础上,一些区域性的比较研究也正在拓展;中山大学的康保成教授就中国唐宋时期面具的类型和功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唐宋是中国面具推广和普及的重要时期,面具已经成为中国民众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当时的面具类型主要包括傩面具、战争面具、戏剧娱乐面具、丧葬面具等多种,谱写了辉煌的面具历史。广西民族文化和艺术研究院的韩德明研究员介绍了中国毛南族傩面具与“肥套”艺术。毛南族面具主要用于还愿仪式——毛南族“肥套”中。“肥套”是一种集歌、舞、戏剧为一体的傩艺术。在“肥套”表演中,毛南族傩面具的主要功能是“标识”,佩戴面具者就代表面具所要标识的神,他的行为和语言必须以“善、孝、诚、信”等为标准,以神之言语行为规范自己。中国是面具艺术大国,江西、贵州等地的傩面具享誉世界,京剧脸谱、川剧变脸都是面具文化丰富性的体现。但中国丰富的面具文化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开发。上海师范大学翁敏华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仲富兰教授、上海大学蓝凡教授等不少中国学者都认为:如何更好地挖掘、保护面具文化遗产,使其在现实社会中更好地发挥价值与作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总的来说,本次论坛紧密结合当代社会的实际,努力加强对面具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将面具文化转化为推动当代社会发展、文化繁荣、文化产业振兴的动力。其鲜明特点有二:一是将面具文化纳入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背景中去进行宏观的思考与探讨,力求使面具文化研究更好地为人类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作出一定的贡献;二是借助学术论坛的形式,使中国与世界各国形成面具文化研究的合力,通过与世界各国共同研究的方式,形成世界范围内的面具文化研究力量,促进中国面具文化研究的社会影响力的传播。
责任编辑: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