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 丽
□ 褚彩萍
煤层气成为“十三五”规划新宠儿
□刘丽
在当今绿色低碳发展潮流下,天然气作为重要的清洁能源,成为我国油气产业发展的重要目标。我国非常规天然气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技术日渐成熟,因此成为天然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国家财政部3月1日发布的财政补贴通知提出,“十三五”期间,煤层气开采利用补贴标准将从每立方米0.2元提高到0.3元。而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开发政府扶持力度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缩减。2016~2018年页岩气的开采补贴将从之前的每立方米0.4元降至0.3元,并将在2019~2020年进一步降至0.2元。届时,煤层气的补贴将超过页岩气,成为“十三五”天然气发展规划中的新宠儿。
煤层气是煤的伴生矿产资源,属非常规天然气的一种。煤层气热值是通用煤的2~5倍,1立方米纯煤层气的热值相当于1.13千克汽油、1.21千克标准煤,其热值与天然气相当,可以与天然气混输混用,而且燃烧后很洁净,几乎不产生任何废气,是上好的工业和居民生活燃料。煤层气开发利用在变废为宝的同时,还能减少煤矿的瓦斯爆炸事故,可谓一举两得。
从国家的产业政策导向来看,煤层气已被纳入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重要载体。我国是在美国之后第二批实现煤层气商业开发的国家,拥有丰富的煤层气和页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资源,总资源量是常规天然气资源的5倍。然而,近年来我国煤层气的产量和利用量一直未达预定指标。目前我国煤层气开发的重点是在沁水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5%左右。据国土资源部数据统计,“十二五”期间,我国煤层气开发进展缓慢,实际的产能和产量完成率都不到规划指标的50%。但近年来我国煤层气的抽采量及利用率呈现连续增长的态势。
目前影响我国煤层气开发利用的主要问题是,矿权管理、开采技术、企业投资低及环境污染等。
矿权管理问题是影响我国煤层气开发的突出难题。在任何国家进行合法的资源勘探开发必先要获得矿权。目前国内煤炭与煤层气行业协调不够完善,影响了煤层气产业的发展。作为依附于沉积盆地的能源,煤层气和煤炭在赋存空间上常有重叠现象。煤矿开采要排采瓦斯,甚至是要求煤矿先采煤层气,降低其瓦斯含量后再采煤以保障安全。而目前国内煤矿矿权的审批管理权在地方。由于煤矿与地方政府有更密切更现实的利益关系,在双方矿权重叠的情况下,被压制的多是煤层气公司,从而使煤层气公司在煤层气矿权上难以得到充分保障,影响了煤层气开发的推进。
煤层气赋存和采出的机理较为复杂,鉴于我国复杂的地质条件,对开发工艺和技术要求较高。与国外相比,我国煤层气资源禀赋差异大,高应力区块、构造煤区块、超低渗以及深部区域等难采煤层气资源占总资源量的75%以上,利用常规的油气开发技术和国外煤层气开发技术都无法有效开采,致使目前煤层气有利区块少。另外,开采成本高亦是不可忽视的问题。目前煤层气开发企业大多亏损经营,自我发展完善能力弱,投资积极性不高。
虽然困难不少,但大力开发煤层气依然是大势所趋。国家能源局发布的《煤层气勘探开发行动计划》提出,“十三五”期间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步伐将进一步加快,预计到2020年将建成3~4个煤层气产业化基地,新增煤层气探明地质储量1万亿立方米;煤层气年抽采量力争达到400亿立方米,从而离“十二五”期间中国工程院在《中国煤层气开发利用战略研究》中预测的2030年我国煤层气产量有望达到900亿立方米的预期更进一步。
虽然前景广阔,预期良好,但推进我国煤层气开发依然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矿权管理及用地审批等问题需要解决。我国煤层气资源丰富,但探矿权面积过小,要支持煤层气企业获取更多的探矿权。同时简化煤层气现场施工必须办理的各种繁杂的审批手续,加快审批节奏,提高审批效率,给生产企业钻前工程、现场实施及排采管理留下更多空间。为了遏制瓦斯事故,国家能源局力推煤层气开采执行“先采气后采煤”的开采原则,但目前尚未全面严格执行。据了解,目前仅高瓦斯矿井严格执行“先采气后采煤”的开采原则,各地瓦斯事故依然不断。因此应坚决贯彻执行煤层气开采相关政策法规,切实加大行业监管力度,理顺煤炭和煤层气的开采关系,实现煤炭及煤层气行业间的和谐良性发展,进一步提升煤层气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这是加快煤层气开发、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必须采取的措施。
□褚彩萍
我国合成树脂行业的首个国际标准——ISO19064-1:2015由中国石油化工研究院在近期发布。该标准所针对的合成树脂产品为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SAN),是在原有标准ISO4894-1:1997基础上修订的,扩大了丙烯腈含量,增加了填料和补强材料的种类、用途和加工方法符号等。该标准仅适用于SAN模压及挤压材料,不适用于发泡类的SAN材料。
这是我国石化企业在合成树脂领域修订的第一个国际标准,对于推动我国石化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在行业标准上与国际接轨、提高我国石化行业的国际话语权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十二五”期间我国塑料产业迅速发展,已成为世界塑料大国。但存在产业集中度较低、盈利水平不高、低端供应过剩、高端进口依存度高等问题,阻碍了行业健康发展。我国塑料行业标准化工作者、企业、研究机构等积极参与制定国际标准,有助于推动我国从塑料大国向塑料强国的转变。
目前我国合成树脂产品标准、试验标准、命名标准、性能测定标准等多采用ISO标准制定,涉及产品主要包含PP、LDPE、HDPE、LLDPE、ABS、PS、SAN等。这些标准随着产业发展不断更新修订,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然而在合成树脂行业,还没有我国机构制定的国际标准。近年来,随着合成树脂、下游塑料制品生产技术的发展,产品高端化进程加速以及新兴下游行业的不断增加,按原有标准生产的合成树脂已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制定新标准以适应合成树脂生产技术和新材料技术发展要求,成为合成树脂产业发展急需解决的一项重要任务。另外,通过修订国际标准以适应技术进步和行业发展要求,有利于提高我国合成树脂行业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中国石油正是出于这些考虑,积极推动了行业国际标准的修订工作。
制定国际标准是一项相当复杂的工作。国际化标准是由世界各地的标准化同行共同参与、依据自己的技术主张、考虑自己的利益,通过不断争论协商,达成多数成员能够接受的标准,难度很大。参与制定国际标准的人员既要熟悉标准,还要懂技术,通晓英文,善于与不同国家的同行交流协商,取得他们的支持和认可。制定国际标准需要较长的时间,劳神费力,成本不小,如中国石油石化研究院修订这项合成树脂行业的国际标准花了3年时间。
业界有一种说法,一流企业出标准,二流企业出技术,三流企业出产品。积极参与制定国际标准是企业提高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占领竞争制高点的必由之路。在我国电子电器、家电等领域,海尔、华为、中兴等大企业都在抢占国际标准市场,目前已成为国际标准制定的“大户”。
我国石化行业参与制定国际标准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只在少数品种上参与了国际标准的制定,石化领域的绝大多数国际标准都是由外国企业和机构制定的,我们只能被动适应。我国炼化企业在拓展海外市场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由于国内外行业标准的差异而导致的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困难与挑战。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炼油化工大国,炼化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炼化企业正在加快“走出去”步伐。积极参与制定国际标准,攻占国际炼油化工标准市场,从国际标准的接受者,向国际标准的制定者转变,将是提高我国炼化产业国际竞争力、加快推进“走出去”战略的必由之路。
作者单位:(中宇资讯) (中宇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