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定期考核指受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机构或组织,按照医师执业标准对医师的业务水平、工作成绩和职业道德进行考核。该考核是开展行业年检、加强医师执照管理、规范医师执业行为、提高医师素质以及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重要内容。在此过程中形成的有重要查考价值的档案,就是医师定期考核档案。医院可借助医师定期考核档案了解医师的业务水平与职业道德等情况,并把档案作为医师评职定级和进行奖惩的重要依据。加强医师定期考核档案管理的重要前提是做好档案收集与整理。对此,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谈点体会。
医师定期考核档案根据类型的不同,可分为文件文书类型档案和业务类型档案,前者包括卫生部《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办法》、医院医师定期考核委员会文件、医师定期考核工作制度、实施方案和考核程序、医师定期考核工作计划、医师定期考核结论汇总表、医师定期考核工作总结、相关宣传报道等;后者包括医师定期考核表、医师行为记录、医师定期考核简易(一般)程序申请表、医师个人提供的相关资料(医师资格证、执业证、身份证、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职能科室提供的相关资料(晋升晋级、科技获奖、表彰奖励、援疆、征兵体检、医疗事故处罚等统计资料)。较之于文件文书类型档案,业务类型档案更为重要。因此在开展收集工作中,档案人员应抓住工作重点,在做好文件文书类型档案收集工作的同时,重点做好业务类型档案的收集,做到每个环节、每道程序、每个阶段都严格把关。
2007年5月1日国家卫生部实施的《医师定期考核办法》规定,每两年为一个考核周期,考核时间一般为当年的11月。医院要在每一考核周期之内,根据考核要求及时收集相关资料,其中医师个人的“三证”(即资格证、执业证、身份证)、职称晋升资料等材料由医师个人主动移交,医师的行为记录等资料由医师所在的科室提供。在移交完成之后,医院要与医师或职能科室签署档案移交清单,避免档案材料遗漏,材料收集完成之后应做到及时归档。在收集档案的同时,要对档案内容进行仔细鉴定,核实医师个人提交的资料复印件的内容,确保与原件准确无误,避免造假行为发生。
为便于查找和利用医师定期考核资料,可采取一人一档模式整理档案,档案采用活页方式装订;档案存放在档案盒中,档案盒的封面与背脊处贴上显示档案信息的标签,标签显示医师姓名与所在科室;档案按照科室顺序排列,同一科室医师的档案按照医师姓氏笔画排列。
在做好手工整理工作的同时,还要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管理档案,可建立医师定期考核档案数据管理系统,支持扫描和上传医师个人在一个考核周期内形成的医师定期考核表、程序申请理由、医师行为记录、工作成绩评定、职业道德评定考核结果等资料。资料上传之后按照设定要求自动排序,这使得医师某个周期内的考核情况一目了然。
医师定期考核是一项长期工作,且具有周期性,开展档案整理时,必须保持档案管理的动态连续性,使档案能够完整记录医师的成长过程,即完整记录医师取得执业资格、成为主治医师、升任副主任医师直至主任医师的全过程,并能够详细反映医师的职业道德状况、业务水平以及科研能力提升情况。如果医师因工作调动需变更执业地点,档案也应随之移交给新执业地点(即医师的新单位)保存,医师原执业地点的档案管理人员要与新执业地点的档案管理人员做好档案交接工作,确保档案能够持续为医师定期考核工作服务并维护医师的个人权益。
总之,医师定期考核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完善执业医师评价体系、打破医师执业资格的终身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如何更好地管理医师执业档案,实现医师准入注册、定期考核、职业记录等信息的动态管理,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