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廷翡翠首饰特点及价值评估
任何一种材质的颜色、硬度、光泽、密度、结构以及其他性质,都能够传递某种抽象的情感,翡翠娇艳丰富的颜色和绚丽的光泽正符合当时清宫廷在乾隆帝倡导下趋于奢华的审美风气,尤以慈禧太后对翡翠的痴迷为甚,这都带动整个宫廷、社会上行下效,翡翠饰品盛极一时。清宫造办处艺人匠人善于借鉴绘画及雕刻等工艺美术的成就,集多种传统工艺及历代艺术风格之大成,使得翡翠雕刻及镶嵌也在清代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加之各种彩色宝石(尤其粉碧玺)、珍珠、珊瑚、青金石等的广泛使用,更使翡翠首饰站上了中国古代首饰的巅峰,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特点:在设计风格上,清代中晚期翡翠首饰以本土文化为主流,讲究对称;在制作工艺上,镶嵌翡翠首饰以黄金包镶或花丝镶嵌为主,很少用配石烘托,简洁明快;玉雕类首饰以素活和浮雕为主,浮雕线条流畅简洁,所表现内容多为传统吉祥寓意图案。
据本人对馆藏清代翡翠首饰玉器的观察,其工艺、艺术颇多遗憾。其一,由于受到当时玉器制作设备条件的限制,玉料的切割和雕刻完全靠手工和主观判断制作,效果不如今天机械制作那样完美:手工力度不可能做到完全一致,加上主观判断也有偏差,或多或少会在玉器上留下一些痕迹,如圆形翡翠手镯的圆度不够,条子宽窄不一;翡翠雕件底子不平等等—即使是宫廷翡翠首饰也不例外。现代翡翠制作依托现代化机械设备,完全避免了此类现象。其次,由于受到贵族定制等因素影响,玉匠们无法进行自主创作,清宫廷翡翠首饰总的来说缺乏灵魂:更多注重追求形的完美和艺的精湛,注重细节,有时近乎卖弄,却无法做到形神兼备,难以摆脱匠气。这种束缚,在现代的翡翠玉雕中就完全得到了解放。
清代宫廷翡翠首饰并非越古越珍贵,它的现代市场价值主要取决于玉器的材质和玉雕工艺以及由此综合表现出来的美感,并不能仅仅考虑制作时间。如前所述,由于原料的限制,清代翡翠首饰取材多为普通白底、花青、干青和豆种的翡翠;而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龙石种、老坑玻璃种、冰种以及芙蓉种等却为数不多,红翡和紫罗兰的则更少出现。(丘志力等,《从传世及出土翡翠玉器看我国清代翡翠玉料的使用》,《宝石和宝石学杂志》,二〇〇八年四期)早在清代,鉴赏家和收藏家唐荣祚就已经对翡翠进行过系统的质量分级和工艺评价。(杨伯达,《清宫旧藏翡翠器简述》,《故宫博物院院刊》,二〇〇〇年六期)他在其《玉说》中将翡翠定级分为宝贵翠、佳品翠、上乘翠、无足取之翠及庸常之翠等五级。目前翡翠行业并无全国性评估标准,现代比较公认的翡翠首饰的评估标准中,颜色、透明度、结构、净度、工艺及大小是六个必须考虑的要素。(赵永魁,《玉器鉴赏与评估》,地质出版社,二〇〇一年)因此,在相同的御制玉雕工艺条件下,白玉凭借其上佳的质地迎合了古今各时期玉器爱好者们对玉器的审美需求,在清代玉器及首饰拍卖中频频出彩;而清代翡翠玉器首饰在今天高档翡翠相对较多的情况下,其市场价值自然逊色不少。因此,清代翡翠首饰在当代市场中的价值应该是综合考虑翡翠的材质和玉雕工艺而给出。清代翡翠流传的数量不算少,但真正质材好的不多,因此其价值评估,除考虑名人佩戴等人文历史价值原因外,基本和现代翡翠评估标准一致。(本文所论文物皆为故宫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