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语境下“戏剧与影视学”类本科专业教学的改革策略

2016-02-03 06:39沈浮郡沈国芳
未来传播 2016年5期
关键词:影视媒介微课

沈浮郡 沈国芳



新媒介语境下“戏剧与影视学”类本科专业教学的改革策略

沈浮郡 沈国芳

以网络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介的急速发展,新技术、新工具、新方法在社会群体中快速扩散,在此背景下,高等院校的“戏剧与影视学”类本科专业教学需做相应的改革:教学内容上,应增设与新媒介相关的技术和管理课程,建构培养适应新媒介运营需要的阶梯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上,构建新型的激励、互动教学模式,将封闭的教室与开放的虚拟网络合理衔接起来,形成教学资源利用的充分化;教学目标上,各校应制定错位培养的目标,避免单一化培养,与就业市场实现无缝衔接。

新媒介;戏剧与影视学;本科教学改革

吴信训在《复旦新闻与传播学译库·新媒体系列》总序中说:“自工业革命以降,给人类社会带来最大震撼力的事物,可以说,是新媒介。”[1]以网络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介的急速发展,新技术、新工具、新方法在社会群体中迅速扩散,传统媒体、社会文化的表达以及公众行为都因其产生了令人惊异的变化。在此背景下,传统高等院校的“戏剧与影视学”类的本科专业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课程体系与新媒介的实际运营脱节,教学方法与网生代学生的学习心理不相适应,各校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存在同质化的倾向,毕业生难以在就业市场上被有效消化。新媒介的发展改变了传统媒体的运营方式和内容生产的特质,也塑造了“网生代”学生的个性心理和学习习惯,因此高等院校“戏剧与影视学”类本科专业的教学应为“网生代”学生构建一个最佳的教学情境。美国传播学专家罗杰·菲德勒曾说过:“没有一个人是完全为变革作好了准备或能够准确地预测结果的。不过我们都可以通过学会认识变革的历史沿革和机制来开始观察未来的可能形态。”[2]

一、建构适应新媒介的阶梯式课程体系

课程内容的选择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丰富人才培养体系内涵的核心要素。在普通高等院校,戏剧与影视学类的本科专业大多孕育于文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或新闻传播学院,最初的课程体系建构存在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比较重视人文类理论课程的设置,文艺鉴赏和艺术基础理论的课程占比都较高;二是教师知识结构大多偏文学类,在早期创建阶段,必然存在因人设课的现象,根据现有教师能教什么课程而设置课程,新媒介技术课程和相关管理课程则相对较少;三是课程体系缺少与新媒介技术技能课程的衔接性和认知梯度。

从社会大趋势来看,传播将日益网络化和自媒体化,影视媒介变化发展的速度令人难以想象,影视行业新媒介浸润程度日渐加深。因此,有必要在“戏剧与影视学”类本科专业如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电影学、戏剧影视文学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定比例的新媒介技术和管理的课程。如南京师范大学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就较早开设了《多媒体技术》课,由熟悉计算机和新媒介技术的老师授课。教师根据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特点设置教学内容,但也只开设了一门课程。从现实情况看,大多数院校未在“戏剧与影视学”类本科教学中成阶梯化地开设新媒介课程,而是更重视传统的摄、录、编技术课程的教学。但新媒介发展的速度太过惊人,如果不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增设新的课程,学生到工作岗位上就会存在技术盲点,所学和所用相互脱节。

应对新媒介的发展,国外的“戏剧与影视学”类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变化较快。美国纽约大学电影学院在新媒介的课程设置上比较领先,在艺术学院的各个学科都开设了几门与数字媒体相关的课程,有《电影和数字视频生产》《数字广播和远程视频通信》《多媒体设计》《网络设计》等。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电影学院也开设了《3D虚拟环境拍摄技术》,俄亥俄州立大学电影学院开设了《互动式艺术媒介》《仿真动感图像》等。我国高校中并不很缺乏可以教授新媒介课程的教师,但由于目前“各自为政”的管理体制的制约,真正打通院系、以全校完全学分制进行教学的学校并不多。国内高校的新媒介技术和管理课程开设较少,更没有形成课程的梯度化,这是急需进行改革的问题。

二、合理衔接封闭的教室与开放的虚拟网络

高校课堂应完成三个转变:教师独角戏向“授”“受”互动转变;封闭的言说空间向现实和虚拟有机衔接的空间转变;单一的纸质教材向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转变。从教师口干舌燥的“独角戏”式讲授,到与新媒介资源相结合的教学设计,是新媒介时代对影视教学方法改革提出的要求。因此,改革影视专业教学的前提是改变传统的“授”“受”理念,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否则,将很难适应飞速发展的影视行业之需。

(一)建构以兴趣和时尚为激发点的新型教学模式

丹麦传播学者克劳斯·布鲁恩·延森认为:“在元技术的影响下,传播再次拥有了人际传播中的互动与多元化的交流模式的特征。”[1](74)多元交流模式深深影响了新一代人的学习心理,“网生代”学生普遍具有游戏心理、参与心理和自负心理,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难提高。尤其是戏剧与影视学类的专业本科教学与时尚性的社会元素密切相关,如果教师不及时融入对“在播”或“在传”的影视剧的分析,没有对影视前沿动态的及时反馈,就会显得授课内容陈旧,缺乏趣味。因此,影视教学的内容应在经典和时尚这个长的轴线上穿插运行,选择最佳的结合点。在教学方法上应改变刻板的“授”“受”方法。

应更重视学生的参与性,全案例教学和研讨教学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方面有一定优势。比如,笔者之一的沈国芳在“影视策划书”单元的教学中,先布置任务让学生观看指定电视台的节目,根据这个台的节目现状,请学生帮助他们策划一档节目,学习迪斯尼铜锣会的形式,每人上台讲授3分钟,将初步的创意讲授出来,师生利用“头脑风暴”共同再策划。然后让学生写出节目的策划书,教师选择有前景的策划方案再进行大组讨论,完善构思。经过反复研讨,最后遴选完成度高的策划书投递到相关媒体,听取媒体从业人员的反馈意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整个影视策划和策划书的写作流程,而且加深了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针对“网生代”学生的影视教学,还可以适当采用奖励教学方式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南京师范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张鹏副教授在组织课堂教学中非常生动和灵活,他讲授《影视广告文案》时,以鼓励学生的创意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将学生分成小组,用当堂抽签的方法确定选题,当堂小组讨论方案,并推选小组代表进行大组汇报,教师和学生当堂评点,对创意优异者,张老师当即给学生发微信红包,以示奖励。虽然金额不多,但刺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中也赢得了良好口碑。

笔者(沈浮郡)在南京林业大学讲授《多媒体制作》时,组织学生分组建立了自己感兴趣的主题的微信公众账号,让学生定期更新维护自己的公众号,以学期末各组公众号的粉丝数量、文章阅读数量、转发分享数量作为课程考核的评分依据之一。

这些新型的教学方法,一方面贴近了媒体实战需要,另一方面满足了“网生代”学生的心理需要,也拉近了师生关系。“网生代”学生不喜欢刻板的教学模式,对媒体技术的运用非常娴熟,因而授课方式、提交作业的方式,甚至考试方式都可以做相应的改革。影视教学与新媒介有天然的关联,应走在新媒介教学改革的前列。

(二)重视网络资源建设和运用,提高教学的效率

“戏剧与影视学”类本科教学要走在适应新媒介发展的前沿,必须高度重视适合新媒介平台运行的教学资源建设。在这方面,该学科开设“微课”和“慕课”有其自身特有的优势。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3]大学“微课”建设的成效比较显著,但各高校的实际使用率却不高。整体看,高校“微课”建设的理念和教学环境都跟不上国际前沿教育的步伐。江苏省教育厅很重视“微课”的建设,沈国芳参加了江苏省首届高校教师公共艺术精品“微课”大赛的评审,全省有200多人参加了竞赛,出现了不少优秀的课程,但在评审中发现了几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一是对“微课”的网络化的手段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有些课程的设计还停留在对课堂的简单录影,没有利用互动性强的网络平台和具有海量信息的网络资源;二是有些选手对“微课”的理解不够准确。“微课”是将知识点分解成一个个“知识元”,教师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挖掘式讲授和训练,学生通过一个个“知识元”最终形成一个提升能力的“知识网”,以便更多的学生能够从这个知识网络中学习知识和技能。但从参赛的课程来看,有些内容太过庞杂,体量太大就容易显得“浮光掠影”。比如,有的课程试图用10分钟时间对一部电影作品进行整体的赏析,从主题讲到叙事,再讲到视听语言,10分钟显然不够,因此需要组织影视“微课”的专门研讨和培训,探讨影视“微课”教学资源建设的相关问题。

“慕课”(MOOC)和“微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MOOC 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的缩写,中文意思是‘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从理论上讲,Massive(大规模的)是指对注册人数没有限制,用户数量级过万;Open(开放的)是指任何人均可参与,并且通常是免费的;Online(在线的)是指学习活动主要发生在网上;Course(课程)是指在某研究领域中的围绕一系列学习目标的结构化(Structured)内容。”[4]慕课中的每段视频一般约5至8分钟,最长不超过10分钟,每个视频讲解一个小知识点。它符合新媒体时代碎片化的接收信息方式,学习者可以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学生自己控制学习节奏,学习效率会因此大大提高。客观地看,教育的人际因素是不可替代的,师徒传授式的课堂教学不会自行消亡,那么“慕课”的意义在哪里呢?关键还是在接收、融合新的教学形式,利用其优势,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比如现在很流行的“翻转课堂”理念——传统的课堂上,老师在台上讲课,学生在台下听讲,课后做练习。而在“翻转课堂”上,学生在家或宿舍通过看视频,了解基本知识内容,再到课堂上跟着老师做练习、做活动,课堂变成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动的场所,答疑解惑,掌握知识的运用。

影视学科开设“慕课”和“微课”有其自身的天然优势。这个优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影视学科的教师有先进的制作意识。由于“慕课”需要教师自己组织录制,其它学科的很多教师不知道拍摄教学视频需要付出多大的人力和时间成本,也不清楚教学视频如何设计,而影视学科的教师本身都是这方面的专家。其二,影视学科的教师有现成的制作设备和团队,制作“慕课”往往在本学院就可以实现,拍摄用的演播室、机器、人员都是现成的,不用像其他学院的教师那样,需要寻求制作方面的支持。其三,最重要的是影视学科教学更适合用“慕课”表现。影视学科的学习需要参考丰富的媒体素材,很多不方便在线下课堂上展示的,在线上都可以做到。因此,影视学科中传统教学与“慕课”、“微课”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值得提倡。

(三)将教室与虚拟网络无缝衔接

按照地理学的空间理论,传统的教室实际上是一个有边际的相对封闭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教学资源其实就是教师头脑中的知识、学生手上的教材和部分下载的视频等资料。目前条件好的高校在教学空间中已经达到网络化,但是,利用率并不充分,教务管理人员和一些年纪偏大的督导,看到影视学科的教师在课堂上频繁点击网络资料或者连线网络视频,总觉得不符合传统教学规范,甚至认为教师不以讲授为主,放这放那的是消磨课堂的有效时间。实际上,随着教育部和高等教育出版社近些年的提倡,课程教学资源包、微课、慕课等教学资源的发展非常快,教师合理地利用这些资源,既令教师从消耗大量时间收集教学资料中解放出来,又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满足他们对接受海量信息的渴望心理以及游戏和娱乐心理,这样的教学活动本身也是对如何利用网络资源的一种示范。

三、各校应制定与就业市场无缝衔接的培养目标

“在21世纪,世界上最激烈的竞争,不是在工业中,不是在科学技术上,而是在高素质人才上。”[5]因为目前开设“戏剧与影视学”类本科专业的学校众多,如果不实行错位培养策略,将会影响学生的就业。笔者(沈国芳)最近参加了常州工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和苏州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位点评估,这两所高校在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的设置上都有意识地贯彻错位培养的目标。常州工学院主要定位在为市级媒体培养操作能力强的采编和制作人才,他们特别重视影视制作领域全部动手环节的培养,每位学生的毕业作业是拍一部纪录片或微电影,学生独立完成整个制作过程,其制作水平非常高,在省内相关视频比赛中获得了优异成绩。苏州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则以培养新媒体的主持人为目标,他们开设了与网络主持相关的课程。南京师范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本科专业一直以培养“出镜记者”为专业目标定位,更注重学生的声、形和人文、新闻素质的培养。错位化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形成学校专业的培养特色,更有利于毕业生被影视就业市场良好地吸收。

在错位培养方面,公办大学因为体制和体系等问题,其实很难充分实现专业教师的一些设想,而民办的艺术类院校在目标培养上则相对灵活。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从大三开始,就实行学生个体的错位培养,适当地突破单一化的专业壁垒,设置系统的方向课程,如新闻播音、社教综艺、配音、音频节目主持、商务主持、电子竞技解说。这些方向课程的设置促进了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职业方向,同时也给学生“武装”了今后参与职业竞争的本领。这样的错位培养策略更能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

总之,新媒介的生命力在于它的“新”,数字化的“魔盒”还将不断变化出更多的“新媒介”,在此背景下的“戏剧影视学”一级学科的基础教育更要不断创新和创造,正如阿诺德·汤因比所言:“创造则是我称之为挑战和迎战之间发生的一场遭遇战的结果。”[6]“戏剧与影视学”类本科专业教学同样需要接受挑战,并主动迎战。

[1][丹麦]克劳斯·布鲁恩·延森.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M].刘君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1.

[2][美]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M].明安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1.

[3]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4]贺斌.慕课:本质、现状及其展望[J].江苏教育研究,2014(01):3-7.

[5]丁俊杰.网络传播与现代教育[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44.

[6][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M].刘北成,郭小凌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55.

[责任编辑:高辛凡]

沈浮郡,女,在读文学博士。(南京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210000)

G642.0

A

1008-6552(2016)05-0125-04

沈国芳,女,教授,文学硕士。(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210097)

猜你喜欢
影视媒介微课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中国影视如何更好“走出去”
影视风起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