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有瑜,胡镜清,2,王传池,叶汝萍,刘 刃,吴 朦
(1.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州 350108;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3.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中医临床研究方法重点研究室,北京 100053)
“面色黧黑”内涵及诊治探源*
唐有瑜1,胡镜清1,2,王传池1,叶汝萍1,刘 刃3,吴 朦3
(1.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州 350108;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3.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中医临床研究方法重点研究室,北京 100053)
通过梳理面色黧黑的古今文献,系统回顾其内涵、病因病机、治疗及客观量化的研究结果。总结归纳得出,面色黧黑是“一种面色为黑中带黄,又晦暗无光的病色,可由面色青发展而来”。面色黧黑的病因病机主要有血瘀、阳虚水泛、肝病、肾精亏虚4个方面。治疗分别围绕活血化瘀通络、温阳利水、清肝化湿活血、补益肾精进行。另外,结合L值范围及血管硬度系数、心搏输出系数、心搏速率系数的检测值,可对面色黧黑进行客观量化。
面色黧黑;病机;方药;量化
“面色黧黑”作为临床常见病色,在中医辨证论治中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有关其内涵、诊治及量化等方面的研究尚无系统论述。笔者审读“面色黧黑”相关论著,试图明确其内涵、病因病机,梳理其治法方药,探索其客观量化方法。
1.1 厘清“面色黧黑”的定义
欲明确面色黧黑的定义,“黧黑”或“黧”字的解释是重点。目前有关“黧”的解释主要有二:一为“黑”,一为“黑中带黄”。如《中医名词术语精华辞典》中道:“黧,黑色。[1]”《古汉语实用词典》载有[2]:“黧,指黑中带黄颜色。”那么当取何义为宜?
溯本求源知“黧”为“黎”的衍生字、通假字。《汉字源流字典》载:“黎,借作“驪”表示一种黑中带黄的颜色,此义后作‘黧’。[3]”“黧是黎的后起加形旁孳乳字”[4],说明“黧”是由“黎”派生的声义相近的字。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黎,古亦以为黧黑字。[5]”《康熙字典》:“黎,<正韻 >:黑也。与黧同。[6]”《辞源》[7]:“黎,黑色。黧,色黑而黄。”《汉字源流字典》中指出:“黧,本义指黑里带黄的颜色。[7]3585”亦有“黧,黎明与黑暗的交界处,黑里带黄的颜色。[8]”
由此可知,“黧”作为“黎”的通假时为“黑”之义,但在“黧黑”中多取其本义,即用“黑中带黄”来释义。“黧黑”较早见于《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手足胼胝,面目黧黑”;《九叹·逢纷》“颜霉黧以沮败兮”。而“古代汉语的词以单音节为主,特别是先秦两汉时期更是如此,记录古代汉语时,大多数情况下是一个汉字表达一个单音节词。[9]”且从症状术语的结构来看,如果面色黧黑即为“面色黑”,“黧”字几乎无存在的意义,不符合中医症状术语语素“最小、不能再分割;有意义”[9]的特点。可见,“黧”在面色黧黑中当有其自身的且不同于“黑”的意思,即“黑中带黄”。
面色黧黑还有“面色晦暗”的特征。《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辞典》[10]对面色黧黑的释义是:“面色黑而晦暗。”《中医大辞典》[11]对“面色晦暗”的解释:“面色或白、或青、或黄、或黑而色黯,缺少光泽的表现。”由此可知,面色黧黑是晦暗、无光泽的。
至此,可将面色黧黑释义为一种面色黑中带黄、晦暗无光的病色。
1.2 面色黧黑与面色青的关系
通过整理面色黧黑相关的文献,笔者还发现面色青的主病与面色黧黑的主病在发展过程中存有一定联系。章真如谓:“黧黑是青色发展,青色为黧黑前期。[12]”孙广仁辨析面色黧黑与面色青的主病时亦指出:“青与黑有程度的差别,青为黑之渐,黑为青之甚。[13]”
综上所述,面色黧黑是一种面色为黑中带黄又晦暗无光的病色,可由面色青发展而来。
2.1 血瘀
从面色黧黑的源流到现今有关血瘀的诊断标准、临床实践,均明确表明血瘀为面色黧黑的主要原因。《难经·第二十四难》:“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色泽去;故面色黑如黧,此血先死。[14]”《灵枢·经脉》亦曰:“血不流则鬃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15],说明当时血瘀诊断的重要参考指标中已出现“面色黧黑”。现代著述及研究中,亦有将“面色黧黑”作为血瘀的诊断要点。朱文锋主编的《中医诊断学》[16]总结“面色黧黑”的临床意义:“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者,多由血瘀日久所致。”《中医辞海》[17]:“瘀血内阻面色黧黑者:面色黧黑而青滞,伴见肌肤甲错,口干不欲饮……”李洪成等编著的《中医证候学》[18]中诊断“心肺瘀热证”的“血滞不行”这一症象之标准就有“面色黧黑无华,神萎”。颜德馨[19]经过多年临床经验积累,也认为“瘀血为污秽之血,其色紫黑,若蓄于颜面,则面色黧黑不泽。”
2.2 阳虚水泛
面色黧黑与心肾阳虚、水邪上泛关系密切。心阳不足,寒湿太盛,水饮上冲,则有黧黑之色呈于面。《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20]50”清代《周学海医学全书》[21]载:“心火自衰,寒水侵凌,阳气不伸,其脉累累如珠,应指无力……是痰饮淫泆膻中之所致也。其兼证,必面色黧黑,夜寐梦魇。”面色黧黑亦可因各种原因致肾阳亏虚,阴寒内盛,阴无阳附,浊阴上犯导致。如《医学纲目》卷二十五云:“忧思不已,饮食失节,脾胃有伤,面色黧黑不泽,环唇尤甚……饮食失节,气耗而不足,使阴气上溢于阳中,故黑色见于面。[22]”《中医辞海》曰:“临床上阳虚水泛面色黧者:面色黧黑而虚浮暗晦,伴见浮肿、形寒肢冷、腰膝酸软。[17]”傅宗翰治疗“全身皮肤黧黑、形体羸弱、便溏溲频”一案中也阐释了肾阳大虚,寒水浊邪上犯可致面色黧黑:“病人主病在肾,肾命衰微,阳虚若天日无光……肾阳大虚,阴无阳配,阴寒之象毕露,故面容黧黑。[23]”
2.3 肝病
面色黧黑的病机还与内伤厥阴、肝胆湿热、肝气郁结有较大关联。元·王好古在《阴证略例》[24]中述及“内伤三阴”:“……若病在厥阴肝经,则四肢厥逆,爪甲青,面黧目黑色,或自汗不止,脉沉弦无力。”由此可知,肝经出现病变可导致面黧。有学者指出,黄疸为湿蕴脾胃,累及肝胆,而黑疸较黄疸更甚(黑疸之病名见于《金匮要略》),以示其湿聚热蕴更甚,亦可致面色黧黑[25]。章真如在《肝胆论》中写道:“面青为肝病本色,面色黧黑是肝病后期表现。肝病气多郁滞,气滞血瘀,五脏受累,颜面为三阳经集合之处。肝脉与胆经相通,肝胆经脉瘀阻,必然表现于颜面。始则出现青铜色,继而为黧黑色。[12]”
2.4 肾精亏虚
肾精亏虚者,可见面色黧黑。《医学准绳六要·望法》曰:“肾属水,水涸则面黧”。《中医名词术语精华辞典》亦云:“面色黧黑,因……少阴气绝……肾虚水枯所致。[1]”此面黧在晦暗无泽的表现上更为明显,且现形枯憔悴。《中医辞海》中“临床上肾精亏耗面色黧黑者:面色黧黑而枯萎,伴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发脱齿摇,耳轮焦干、消瘦乏力,五心烦热。[17]”王忆勤在《面部望诊的临床应用》[26]中写道:“面色黧黑,形瘦,耳郭焦枯,面容憔悴,精神疲惫,唇干而齿槁者,多为肾精久耗,虚火灼阴之证。”
现今医者对面色黧黑多从瘀论治,但不同病机导致的面色黧黑伴有不同的临床特征,治疗当结合不同病机分而治之。
3.1 针对血瘀的治疗
面色黧黑因瘀血内阻者,治法多以活血化瘀通络为主、祛风等法为辅,方有大黄虫丸、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等。如《金匮要略·血痹虚劳》曰:“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黧黑,缓中补虚,大黄虫圆主之。”[200]王清任《医林改错》中的通窍活血汤可活血通窍,治“头面四肢、周身血管血瘀之症”[27]。又如颜德馨治疗面色黧黑主张疏肝气、通心脉为治疗大法,习用血府逐瘀汤化裁治疗。又头为诸阳之会,惟风可到,故每于方中加桑叶、桑皮轻清上浮,引药上行[19]。
3.2 针对阳虚水泛的治疗
心阳亏虚、水饮上冲所致之面黧,张仲景以加减木防己汤治之[200]。程绍恩等编著的《中医证候诊断治疗学》[28]载,心阳受寒湿之阴邪所伤出现面黧之象,以温阳导水、驱散阴雾为治法。具体方药为生薏仁、云茯苓、漂白术、熟附子、法半夏、广橘皮、川桂枝、西砂仁、炒泽泻、淡生姜、炙甘草。
“肾阳虚水泛面色黧者,治宜温肾助阳,化气利水,方选真武汤、济生肾气汤加减。[17]”另还可选用桂附八味丸、麻黄细辛附子汤等治疗。程益春[29]运用桂附八味丸加味治疗肾阳不足、阴寒内盛所致之面部黧黑症,疗效明显。《伤寒论》第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以此为指引,刘龙等[30]提出用麻黄细辛附子汤作为以面色黧黑为主要表现之一的肾阳虚水气病的治疗主方,疗效较佳。傅宗翰针对肾阳亏虚所致之面黧,选用菟丝、枸杞、苁蓉、故纸、韭子、胡芦巴治疗,而不主张久用桂、附、仙茅和仙灵脾。其中,用枸杞温而不燥,且色红可温润营血,能改善面黧之象[233]。
3.3 针对肝病的治疗
面色黧黑因于肝者,用硝石矾石散合栀子大黄汤、膈下逐瘀汤、大黄虫丸或下瘀血汤等治疗效果明显。如对于湿甚蕴于脾胃、累及肝胆,终酿成黑疸,出现“面色黧黑”的治疗,张仲景投以硝石矾石散及栀子大黄汤清湿化瘀,或可投膈下逐瘀汤,药用生蒲黄、虫等破瘀之品,共达祛污涤浊之功[255]。岳美中[31]运用大黄虫丸治疗面黧胁痛的早期肝硬化患者,服丸1年后患者肝功恢复正常,面华神旺。姜春华[32]治疗面见黧黑之色的“黑疸”患者,以化瘀软坚利水为治法,用下瘀血汤(大黄、桃仁、土鳖虫)为基础方,加减利水退黄之药,服用1个半月患者面色黧黑减轻。
3.4 针对肾精亏虚的治疗
若肾精亏虚者当以左归饮、杞菊地黄汤等补益肾精,改善面色黧黑症状。《中医辞海》中肾精亏耗面色黧黑者,治宜补肾益精,方选六味地黄汤或左归饮加减。[17]”刘增昌[33]对颜面黧黑证属肝肾阴虚型者,以滋补肝肾、化瘀通络为治法,给予杞菊地黄汤加减治疗。姬云海[34]合杞菊地黄汤、四物汤及桃红、丹参组成“滋肾养肝汤”,治疗肾阴阳俱虚、无以养肝、精亏血虚所致颜面黧黑病30例,以颜面黧黑消失为治愈标准,总有效率达80%。
目前所见面色黧黑的客观量化不多,与其较为相近面色的客观量化见于蔡光先、袁肇凯等的研究。其运用原理:一是颜色光学理论[35-37],即基于人眼对色彩的判别特性,通过运用孟塞尔表色系统的参数对面色进行色诊数字化分析,使面部色诊客观化、标准化;二是光电转换原理[38-39],即利用无创性检测浅表部位局部组织血液灌流状态及动脉血管功能状态的方法,得出光电血流容积图,量化面部色诊结果。
第一项研究所用参数有 L明度值和 a、b色调值。L明度值代表颜色明暗、深浅,L值越大亮度越高。a、b色调值表示色调的饱和程度,分别代表红光和黄光[40]。蔡光先、艾英运用日本CP6R-1001DP型携带式色差计对以下研究对象的面色L、a、b值进行测量,其中包括131例肺结核病气血阴阳虚证患者[41],120例不同病种气血阴阳虚证患者[42],508例病理五色组患者[43],90例慢性肝炎患者[44]及80例黄疸病人[45]。结果显示,以面部明亮度 L值为主,结合a、b值进行排列可分为以下5个等级:第1级别:淡白或白而有光泽;第2级别:淡黄红润而有光泽或红黄隐隐,明润含蓄;第3级别:红润而稍欠光泽;第4级别:黄而鲜明或黄略带白且少泽;第5级别:黄而晦暗、青紫晦暗无光、灰暗少泽或暗黑。结合“面色黧黑”的定义是“面色黑中带黄,晦暗无光的病色”。面色黧黑当属于第5级别,该级别的L值在(45.41±2.19~46.97±2.68)范围内,其与第4级别的L值范围(48.28±3.22~50.24±1.91)有显著差异[41-45]。a、b值的范围分别为(11.02±0.69~11.37±1.28)和(12.02±1.59~12.97±0.54) (单位:NBS)。通过比较,该a、b值范围并非仅第5级别独有范围,故可作为确定面色黧黑L值范围后的2项参考值。
第二项研究,黄献平、袁肇凯[38]等运用北京BC-4型定量式光电血管容积仪检测了87例病理面黑组患者,其中包含有31例面色黧黑组病人的面色血管容积图参数特征:心搏输出系数(Tae-Tab)/Tag分别为(0.17±0.03)、(0.17±0.04),血管硬度系数(Tw/Tag)分别为(0.37±0.08)、(0.36±0.07);面色黧黑组的心搏速率系数(Tae/Teg)为(0.60± 0.13)。光电血管容积仪的检测突破了单纯色度学范围,初步揭示病理面色与面部血管硬度、外周阻力、心脏搏出量和射血功能之间的关系,可提供面色黧黑的血管容积图参数,客观量化面色黧黑。
综上所述,笔者探讨可结合 L值范围及血管硬度系数、心搏输出系数、心搏速率系数进行面色黧黑的客观量化。即可以先测量患者面色的 L值进行等级划分,确定属于第5级别后,再通过面色光电血管容积仪检测相应参数进行判定。同时符合第5级别和光电血管容积仪特征值者即可确定为面色黧黑。
面色黧黑作为一种常见病色,其内涵与病因病机的探究、诊疗方面的梳理对临床辨证识机论治具有一定的意义。另外,结合现代仪器与技术对面色黧黑进行客观量化的研究,有助于临床对此病色的客观认识。其中,面色黧黑与“面色青”主病的关系阐述,亦有利于临床对2种症状的辨析及诊治。
[1]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中医名词术语精华辞典[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714.
[2]《古汉语实用词典》编写组编.古汉语实用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4:317.
[3]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815.
[4]向光忠.说文学研究(第4辑)[M].北京:线装书局,2010: 271-272.
[5]许慎.说文解字注[M].2版.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330.
[6]汉语大词典编纂处.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1519.
[7]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辞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79:3576.
[8]萧启宏.汉字世界(下)[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7: 1139.
[9]张志强,王永炎,盖国忠.中医症状术语的表述类型及特征管窥[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4(8):520-522.
[10]李振吉.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辞典[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260.
[11]李经纬,余瀛鳌,等.中医大辞典[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13.
[12]章真如.肝胆论[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105-106.
[13]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332.
[14]秦越人.难经[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15.
[15]张新渝,马烈光.黄帝内经·灵枢[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17.
[16]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42.
[17]吴大真,余传隆,袁钟,等.中医辞海·中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732-733.
[18]李洪成,李新平,李新晔.中医证候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3:1004.
[19]胡泉林.颜德馨医案医话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212-213.
[20]中医出版中心.金匮要略方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5.
[21]周学海.周学海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580.
[22]楼英.医学纲目[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570.
[23]潘文奎.全身皮肤黧黑、形体赢弱、便溏溲频案[J].江苏中医药,1981:57-59.
[24]王好古.盛增秀.王好古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345.
[25]潘文奎.活血化瘀法治疗面色黧黑的体会[J].中医杂志,1993,34(9):568-569.
[26]王忆勤.中医面诊与计算机辅助诊断[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7.
[27]王清任.医林改错[M].李天德,张学文,点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21.
[28]程绍恩.中医证候诊断治疗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27.
[29]程益春.黑疸(阿狄森氏病)[J].山东中医杂志,1987(6):41.
[30]刘龙,岳小强.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阳虚水病刍议[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1):149-150.
[31]何清湖.现代名医用方心得[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195.
[32]戴克敏.姜春华运用下瘀血汤的经验[J].山西中医,2012, 28(1):4-6.
[33]刘增昌.如何治疗面部色素沉着[J].现代中医药,1985(5): 39.
[34]姬云海.滋肾养肝汤治疗老年颜面黧黑症30例[J].陕西中医,1994(12):542.
[35]刘颂豪,邓铁涛.光子中医学[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4):241-243.
[36]曾常春,王先菊,李子孺,等.中医色诊研究及光子学技术在色诊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9): 74-76.
[37]曾常春,李丽君,刘汉平.中医五色的基础与色诊的光学过程[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7:254-256.
[38]黄献平,袁肇凯,范伏元.面部病理五色光电血管容积图的观察[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3):61-64.
[39]胡志希.基于光电血流容积的中医面部色诊研究[D].长沙:湖南中医药大学,2008.
[40]张伯礼,徐宗佩,刘华一,等.舌象色度学研究[J].天津中医,1992(4):38-40.
[41]蔡光先.肺结核病气血阴阳虚证患者面部色泽定量的初步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1987,3:45-47.
[42]蔡光先.不同病种气血阴阳虚证面部色泽定量的初步研究[J].山西中医,1988,4(4):47-48.
[43]蔡光先.508例病理五色定量计测[J].中华中医药杂志,1996,11(1):20-21.
[44]蔡光先,艾英.慢性肝炎患者面部色泽定量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6,2(2):37-38.
[45]艾英.黄疸病人面部色泽定量实验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1998,13(05):71-72.
R241.24
:A
:1006-3250(2016)07-0895-04
2015-12-11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课题(2014CB542903)-冠心病痰瘀互结证临床表征的演变研究;中国中医科学院自主选题项目(YZ-1548)-综合结局评价指标构建的方法学研究
唐有瑜(1991-),女,福建福州人,在读硕士,从事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临床与研究。
△通讯作者:胡镜清(1965-),男,研究员,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适应中医药理论构筑与诊疗模式的临床方法研究,Tel:010-64089008,E-mail:gcp30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