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媒介素养提升方案研究

2016-02-03 05:16
未来传播 2016年4期
关键词:媒介思政素养

郝 欣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媒介素养提升方案研究

郝欣

高校思政工作者肩负着拥护党和国家的政策主张、引导正确舆论方向的重任,而新媒体的冲击使信息的传播具有快餐式、碎片化、社交化等新型特征,如何准确地引领舆论的正确导向,掌握对积极、健康、向上的价值观的宣传话语权,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面临的重要挑战。文章提出了从高校思政教育战略规划层面和思政教师新媒体素养执行层面综合发力,快速地提升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媒介素养的方案。同时,根据艺术类高校的特殊情况,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媒介素养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领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媒介载体深入创新、媒体格局深刻变革的当下,自媒体“野蛮生长”,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强势崛起”,社会进入了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崭新时期。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转变思路、开拓创新,通过提升媒介素养使自己具备灵活应对高校大学生思想变化的能力,是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为88.9%。可见,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影响已经深入到老百姓日常生活、学习的各个角落。其中,以高校学生为主的年轻人群是网络的用户主体,因此受网络信息传播的影响也最为明显。[1]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为用户带来了便利的信息发布和获取途径。微博、微信、映客等新兴传播媒介日益普及,使得个人都能成为信息发布的中心点。新媒体包含着的具有即时性、交互性、社交性等特点的海量信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价值观。

在媒体载体深入创新、媒体格局深刻变革的当下,传统的单一渠道信息的权威地位遭到撼动,主流价值观的阵地受到冲击。高校学生亲历和见证着互联网上多元化的价值取向相互交织、冲突和碰撞。如对待同一社会问题,大学生会受到不同人群的指引,会在一个社会问题上接触到很多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解释,让他们陷入价值选择的困境。[2]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逐步成长定型的重要阶段,他们同时也是最直接、最广泛接触网络信息的群体。作为高校思政工作者,为了提高应变能力,更好地完成自己的教育使命,就必须在思想上除旧革新,以与时俱进的态度和观念,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实现价值祛魅和价值重构。因此,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转变思路、开拓创新,通过提升媒介素养使自己具备灵活应对高校大学生思想变化的能力,是当今高校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3]

综合来看,提升高校思政队伍媒介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发挥着思想引领、舆论推动、精神激励的重要作用,一直为党和国家所重视。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除了为国家培养、输送各种专业人才,还肩负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高校如何充分应用新技术创新思政教育模式,占领思想信息传播制高点,增强思想教育的实效性,是当前高校思政队伍必须共同思考的问题。对高校思政队伍来说,提升媒体素养,转变路径依赖,树立全媒体理念,灵活应用科技手段,牢牢掌控最新思想动态,掌握网络话语权,是新时期做好思政工作的有效途径。

其二,新媒体的繁荣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效应,也成为高校思政队伍提升媒介素养的压力和动力。例如,网络传播形式的多元化催生了大量个性化的网站、个人主页、公众号,许多负面信息因此泛滥,这对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大学生很容易形成误导,从而对思政工作者的教育工作造成障碍。网络信息具有碎片化的特征,大学生通过新媒体获得的信息实际上大多来自于快餐式的阅读,常常在不知不觉中断章取义,最终步入思想歧途。网络信息传播的虚拟性、开放性和隐蔽性增添了信息来源的不确定因素,来自恶意网站的暴力色情信息、敌对势力的煽动性言论等源源不断地出现,这些都严重危害着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掌握新媒体技术及其相关领域的运行规律,掌握抵制不良信息的方法,是高校思政工作者在教育教学素养上需要做的重要补充。

二、高校思政队伍媒体素养现状分析

高校思政队伍主要包括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管理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以及讲授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师;同时,团委作为学生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宣传部作为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中心部门也应包含在内。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好奇心强,往往最先接触新媒体的各项新生事物,而忙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的思政教育者却往往无暇关注这些新媒体,错失了应用新媒体与学生互动交流的机会。一些思政教育人员的新媒体意识淡薄,观念落后,网络操作能力不强,缺乏对新行为、新信息的敏感度,本身就处于获取信息的不利地位。当前也的确存在着“懂思政教育的人往往不懂互联网,懂互联网的人又缺乏思政工作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现象。

高校思政队伍的媒介素养现状主要可以从高校的统一战略规划层面和思政管理人员的新媒体执行意识层面来作分析。

一是在高校统一战略规划层面。首先,高校为主体的思政相关主题网站的建设密度较低。据统计,全国一半以上的高校尚未建立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已经建立的网站也存在着内容单调死板、信息更新不及时、与学生缺乏互动等问题。其次,面向新媒体环境下的教育模式创新度较低。如思政课堂上的教学模式,仍以硬性灌输为主,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还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也没有发挥出整合后的突出优势,大多数尚停留在简单的、叠加式的拼凑、组合,属于低水平的量的积累,没有实现“1+1>2”的质变突破。

二是在思政管理人员的新媒体执行意识层面。首先,大部分思政管理人员缺乏利用媒介开展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大多数思政教师对新媒体的认识往往局限于会使用各种媒介,对媒介的生产、传播等模式认识不足。因此在利用新媒体进行思政教育活动时,比较随意和被动,对哪种问题采用哪种相应的解决方法没有明确的意识,对大学生的引导效力也十分有限。其次,大部分思政管理人员缺乏处理思想引导问题的经验。对于大学生中存在的错误思想倾向,仍然将主要精力放在被动的“围追堵截”上,没有充分利用好新媒体的优势进行主动的正面引导。

三、高校思政队伍提升媒介素养的路径和对策

提升高校思政队伍的媒介素养,需要在高校战略规划层面和思政队伍新媒体执行意识层面协同发展,共同努力。

在高校战略规划层面,首先可以通过成立专门的媒介素养培训机构来培养教师的媒介素养。由专业机构实施教师媒介素养教育,在英美加等国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潮流,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教材编写、学习计划,培养教师的媒介认知理解能力、媒介批评思想和消除媒介负面影响的策略。不过,由加拿大14个省、自治区的成员组成的加拿大教师联盟,既为教师和家长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提供资源,同时承担着在学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的重任。[4]我国高校的媒介素养教育主要是针对从事该行业的专业人员,多局限在新闻传播类院系,很少有专业机构承担教学任务。不过,2007年东北师范大学和浙江传媒学院分别成立了媒介素养课程研究中心和媒介素养研究所,是高校媒介素养教育领域重要的尝试。

同时,高校应注意营造使用新媒体、学习新媒体的良好氛围,努力形成新媒体的正面引导力。高校还可成立与媒介素养教育相关的社团或协会,通过举办座谈会、沙龙等活动来进行资源共享、经验分享。同时,高校更要将教师队伍媒介素养教育的制度建设摆上日程。我国政府尚未出台有关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制度,但在新媒体日新月异的发展背景下,高校有必要提前做好准备。当前高校各类舆论危机事件频发,常态化、制度化的媒介素养教育对提高思政教师媒介信息处理能力、突发事件解决能力、信息判断能力都有促进作用。做好制度建设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对媒介素养的内容、标准、重点等方面进行规范和梳理,出台相关制度和规定;二是实施针对思政教师队伍媒介素养提升的课程设计,并作为思政管理者岗前、岗内培训的常规内容;三是制定相应的考核与奖惩机制,提高教师掌握媒介、运用媒介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就高校思政教师自身而言,应该提高重视程度,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打通与学生信息交流的新渠道。具体有以下两点:

其一,应该充分认识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在将两者进行有效结合的时候,不能只停留在“+互联网”,即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作简单嫁接,而要真正实现“互联网+”,让媒体融合实现从“加”到“融”的转变。因此,在创新思政教育模式、传播思政课堂理念的过程中,要拓展思路,既要靠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内容取胜,又要发挥新媒体条件下的传播优势,引导正确的舆论方向,将党和国家的政策主张传得更广、更远、更深,真正达到成风化人、澄清谬误的效果。

其二,主动创新思政教育工作的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等,适应分众化、差异化的传播趋势,精准定位受众,在新媒体载体的选择上,根据学生年龄、性别、民族的差异,针对不同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地域出身等做出调整,做到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要善于设置思政教育的主题,做到同一个主题、多样化传播,达到“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效果,着力打造全方位、多层次、多声部的主流舆论矩阵,从而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

针对艺术类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媒介素养的提升,有以下三点建议:

一是艺术类院校往往具备新闻传播、新媒体、编辑出版、电视节目制作等方面的人才,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更有利于帮助思政教师拓展思路、创新方法。借助相关专业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来提升思政教师的媒介素养,在教育过程中,双方处于一种相互促进、带动的关系结构中,在一种建设性的合作态度下共同提高,从而实现教学资源的最大化。

二是艺术类院校会更多地组织与新媒体有关的实践活动,思政教师往往担任着组织者或管理者的角色,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也能侧面学到电视节目的拍摄手法,某些基本的设计理念,网络编辑的相关流程,媒介信息的选取、组合、安排等。相比一般院校,艺术类院校的思政教师能更便捷地接触到来自信息源头的操作经验,而这些对于领会信息传播者的意图、信息传递的途径等都很有帮助。

三是艺术类院校更便于同当地的媒体机构合作共建、定期交流,例如浙江传媒学院与浙江省广电系统有着长期稳定密切的合作关系,通过组织一些经验分享、主题论坛活动,可以帮助思政教师了解到一线媒体鲜活而具体的媒介运作知识和技能,有助于培养其对媒体更为深刻的认识。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507/23/t20150723_6022843.shtml,2015-07-23.

[2]潘新华,何小青.互联网裂变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应对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5(20):49-51.

[3]刘君.新媒体时代提升高校政治辅导员媒介素养的价值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8):123-126.

[4]代香顺.加拿大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实施主体分析及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10(9):72-75.

[责任编辑:高辛凡]

郝欣,女,研究实习员,文学硕士。(浙江传媒学院党委办公室、院长办公室,浙江杭州,310018)

G641

A

1008-6552(2016)04-0144-03

猜你喜欢
媒介思政素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书,最优雅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