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歌曲《木兰从军》的演唱分析及情感表达

2016-02-03 03:51:09直运芳
黄河之声 2016年9期
关键词:从军木兰旋律

直运芳

(太原师范学院音乐系,山西 太原 030006)

浅谈歌曲《木兰从军》的演唱分析及情感表达

直运芳

(太原师范学院音乐系,山西 太原 030006)

《木兰从军》是以北朝乐歌《木兰诗》为文本依据,由刘麟作词,王志信作曲,以我国中原一带的戏曲、曲艺和民歌音调为旋律素材创编而成的一首叙事性题材的民族声乐作品。作曲和演唱风格结合了北方民间音乐以及河南豫剧特色,旋律对比强烈,情节脉络清晰,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艺术感染力。对演唱者技巧的掌握、情感的表达、肢体语言、人物的内心刻画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也是诠释作品的关键。

风格特点;情感表达;演唱技术

一、创作背景

这首作品是以历史故事为背景而创作的民族声乐作品。讲述了北魏时期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感人故事。北魏当时由于少数民族的经常侵扰需要大量征兵,花木兰年迈的父亲也无幸免被征当兵,于是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英勇善战、屡立战功、战后木兰凯旋而归,脱下战袍,换成女装,梳理发髻之后,出门看望从行的战友,大家万分惊奇。从此木兰的英雄事迹广为流传。根据这个故事,1992年作曲家王志信几经修改创作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作品《木兰从军》,歌词来自于《木兰诗》,又名《木兰辞》。

二、风格特点

(一)歌词改编

词作家刘麟在沿用《木兰诗》重要诗句的同时,对原诗作了改动,在把握原始故事情节、风格特点、写作手法上,沿袭了诗歌以五言体为主的分节歌结构特征的基础上,根据现代艺术歌曲写作特点,以第一人称近似于口语化的演唱方式,与听众拉近了距离,加强了对木兰内心世界和心理活动的刻画。重新塑造了一个千古流传的女英雄形象,从不同的角度对木兰的性格及内心变化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刻画,使歌词更贴近木兰的内心情绪,更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变化。

(二)作曲风格

值得一提的是王志信多年从事合唱指挥工作,同时又是声乐教育家,因此,在创作中特别注意根据歌词的内容需要以我国中原一带的戏曲、曲艺音调为曲调元素,采取了戏曲板腔体的创作手法。在歌曲《木兰从军》的旋律里融合了豫剧唱腔中最常用的“慢板‘曲调,凸显了作品的地域性,并把中国戏曲的板腔体与西方的回旋曲式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作品抒情和叙事的手法,高度融合,使歌曲产生了十分强烈的感染力,突出了木兰的完美形象。全曲共有八段,其文本结构传统,是以五言体为主的结构。演唱技巧新颖,具有一定的戏曲演唱特点。作曲家以独特的民歌特色、诗歌韵味加上优美的句式,运用了排比、重叠、对偶、问答多种手法,是我国民歌中最为优秀的诗歌之一。

三、演唱技巧

(一)咬字发声

歌唱是语言与音乐相结合的一门综合艺术,歌词能直观地刻画出深刻的音乐形象。在演唱过程中,应该把歌词分析清楚,将咬字、吐字行腔归韵与歌曲的语言以及旋律结合起来。每首作品都有各自的语言表达方式,演唱者只有充分掌握语言的特点,才能完美地演绎出作品的艺术风格。所以,要想唱好一首作品发音的准确、咬字的清晰是至关重要的,把握好唇、齿、牙、鼻、喉及各发音器官是基本功。

首先要借鉴“五音”即:唇音、舌音、齿音、喉音。“四呼”即:开口呼、齐齿呼、撮口呼的学习。现把《木兰从军》的歌词进行归纳,唇音字有(复、明、边、迈、北)等,舌音有(兰、当、天、叹、年)等,齿音有(织、窗、长、昨、书、十)等,牙音有(唧、息、见、军、情、)等,喉音有(户、寒、坏、姑、花、豪)等,归整为五音。四呼中开口呼的有(当、望、叹、兰)等,齐齿呼有(织、倚、明、息)等,合口呼有(复、木、户、月)等,撮口呼有(女)等。

(二)归韵收声

在声乐和戏曲(豫剧)中,不仅讲究字正腔圆,且每个字都要归韵收声,要借鉴我国特有的“十三辙”发音规则。音节中的韵母分为;人辰辙、发花辙、由求辙等。使咬字器官按照韵头、韵腹、韵尾的特点规律,使声音饱满圆润、准确清晰。在此基础上,歌者还要仔细分析作品曲式结构、浓厚的地域特色及曲作家想要凸显的民族风格,尤其是曲中紧打慢唱的一段戏剧效果更佳,“但辞爹娘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寒光照铁衣”结合了曲艺的手法,伴奏旋律的紧与歌声慢形成歌唱语言与音乐相融合的声情并茂艺术画面,它直观地刻画出深刻的音乐形象(如果此处有肢体语言配合)那才让人拍案叫绝,使作品更有韵味、更赋予民族性。特别注意要字头清晰、字腹圆润准确、响亮、字正腔圆。例如“难坏了姑娘花木兰”中的“兰”字运用下滑音、旋律大跳,即要连贯自如。唱腔优美,更要体现豫剧唱腔特色。另有“替父从军走边关”中的“边”与“关”的收腔要干脆利落,不留痕迹,彰显木兰的女英雄气概,同样要借鉴豫剧的行腔韵味。“挥剑挽强弓,踏踏马蹄急……”作者采用了“剁板”的戏曲手法,生动的描写和刻画了激烈的战斗场面,充分运用了戏曲的元素及音乐优势,显示了音乐的无穷魅力。

(三)声音处理

在学习和教唱时,除了挖掘作品中的创作特点和角色特征外,掌握呼吸与共鸣等歌唱技术更是唱好作品的基础与关键。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而声乐则是人们最能直接接受的一种艺术形式,通过语言与旋律的有机结合,直接地抒发人们的内心情感。气息的控制,共鸣的运用、音色、音量的变化以及音域拓展诸方面,要进行严格的训练打下坚实的声音基础,驾驭作品,才能更好的表达歌曲所体现的思想感情,传递给听众完美的艺术效果。

《木兰从军》主人公所处的环境不同,在声音上要根据不同段落的结构特点、故事情节以及旋律色彩来演唱和诠释。歌曲开始木兰正值青春年少,第一段:作者运用慢板速度来体现叙事性。演唱时要亲切、深情、声音要表现出稚嫩、娇柔的情绪。旋律的大跳音要连贯自如,气息的保持和腔体的稳定非常重要。第二段:情绪转变,速度变快。“怎么办……难坏了姑娘花木兰”,表现木兰焦急担忧无奈的心情,声音要强,但“强而不喊”。第三段:“忽见墙上,龙泉剑,胸中豪情逐浪翻,乔装男儿跨战马,替父从军走边关”,体现木兰替父从军,豪情万丈的心理。旋律速度转快,充满戏剧性,演唱时声音要坚定有力,气息要保持积极的状态,一气呵成,声音不拖拉还要有韵律感。第四段:乐曲速度更快,此段运用戏曲当中的“摇板”手法,体现了音乐内部的矛盾冲突,节奏紧凑,烘托气氛。演唱时既要充满激情,又要细腻。主旋律上的“慢唱”但声音要非常激动,要力争做到“强而不喊,虚而不散”该断的延长气息要足,换气迅速自然。第五段:描绘了木兰血战疆场的场面。“挥剑挽强弓,踏踏马蹄急”,到“将军百战多,碧血染旌旗”速度由快至慢转为广板,在演唱时要铿锵有力、所向披靡、表现出木兰勇敢、英勇的民族精神与气魄,声音要坚定有力,斩钉截铁。最后木兰凯旋而归声音上要显得成熟,同时带有喜悦的心情。第六段:战争胜利。心情由紧张激烈转为舒展、自由、轻松,调式返回G大调,速度变为中板,演唱时要表现出木兰的喜悦之情。第七段:具有抒情性。木兰回到故乡,换成女装,演唱时要激动深情,同时又细腻。第八段:结尾。歌颂木兰“千秋赞歌唱英雄,木兰从军美名扬”要充满无限的赞美激情。

四、情感表达

情感与音乐是密不可分的。情感是艺术产生、表现和鉴赏的原动力,情感要通过音乐才能得到充分的诠释和表达。声音就是要通过完美的歌唱技巧和丰富的情感表达使演唱者与听众在互动中实现深刻的体验交流和情感共鸣。其中音乐情绪是整个作品的灵魂,起到主导和贯穿的作用。动声之前先动情,才能以己之心去感人之心,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才能直指人心。

这首叙事性歌曲,内容丰富、情节曲折复杂。整个演唱情绪变化幅度大,同时歌曲的音域较宽,声音的张力要求高。歌曲中柔情似水、悲愤欲绝、坚定勇敢等形象兼备,要求声音的变化大,戏剧性对比强烈。如描写木兰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的场面时,曲作家采用了激烈的剁板与辉煌的广板音乐,配以歌词,使木兰英勇杀敌的形象跃然而出,令听众仿佛置身于战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在中间部分描写战争场面时,音乐采用了紧拉慢唱的摇板节奏,使乐队的急速进行和悠长的唱腔密切交织在一起,生动传神地描绘出木兰在战场上纵横驰骋、所向披靡的英武形象,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情感的表达更赋予了音乐的灵魂。■

[1] 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2] 金铁霖.中国民族声乐教材.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3] 黄友葵.声乐教学艺术.华乐出版社,2003.

[4] 郭祥义.民族唱法.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5] 赵淑云.歌唱艺术与实践.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6] 张前.音乐美学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7] 傅雪漪.戏曲传统声乐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从军木兰旋律
春天的旋律
广西农学报(2023年2期)2023-07-13 23:55:30
木兰剧片段展示
送友人从军戏作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黄河之声(2020年5期)2020-05-21 08:25:02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青年生活(2020年6期)2020-03-28 01:25:37
木兰从军
若是木兰能网购
幽默大师(2019年5期)2019-05-14 05:39:58
最适合从军的七大犬种
新教育(2018年9期)2018-07-12 09:14:46
7月,盛夏的旋律
37°女人(2016年7期)2016-07-07 11:34:21
滇中木兰的“农资梦”
营销界(2015年25期)2015-08-21 07:2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