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琳琳
(天水师范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1)
道教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影响
——以清水道教音乐文化为例
范琳琳
(天水师范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1)
道教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影响很大,主要体现在审美观念以及创造性想象上。清水道教音乐也受到道家“悟”与“和”的思想观念的影响。道教思想是中华民族审美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后人得重视研究。
道教思想;传统音乐;清水道教音乐;影响
传统音乐是中国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音乐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很多宗教因素的影响,比如儒教、道教与佛教等。其中儒道思想发挥的作用最大。而道教所谓的道是指最高的艺术精神。[1]道教思想中蕴含的诸多元素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审美观念和创造性想象。清水道教音乐是道教音乐的一个分支,道教“悟”与“和”的思想理念对清水道教音乐影响很大。
道教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审美观念的塑造主要体现在虚实互生和形神相依两个方面。虚实互生和形神相依的审美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传统音乐真实可感的表现形态。下面分别论述:
(一)虚实相生的审美观念
虚实相生虽是道教中一个重要思想观念,但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也有所体现。古语云:“夫音,非空也,以致真事,以虚致实,以无形身召有形身之法也。”这种虚实相生的审美观念在中国传统的戏曲文化中得到了明显地体现。例如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以及清孔尚任的《桃花扇》等戏曲著作中都呈现出虚实相生相长的时空观念。中国戏曲艺术中蕴含的虚实相生的艺术理念对于展现戏曲美的丰富性很有帮助,同时也是对中华民族含蓄的审美心理和趣味的揭示。此外,中国的古琴音乐文化中也蕴含了虚实相生的审美理念,这主要体现在琴曲的演奏方式上。古琴散音、泛音和按音三种不同的音色有虚实之别,在演奏时,将这三种音色穿插交错使用,能产生虚实相生的纯粹之感,让人享受琴声的至美境界。
(二)形神相依的审美趣味
这里所说的形神相依指的是形体与精神相互依赖的关系,也就是所谓的“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形与神的基本要求,反映了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用意外的形象反映意中的神韵的本质特征。[2]道教思想强调形神相依,反映的是对艺术真实的追求。中国传统音乐在形象塑造上对形神兼备的追求可以视为对艺术真实追求的一种表现。我国传统的器乐创作一向主张形神应该完美地结合,这种结合偏重虚,强调神。清代古琴家祝风曾指出“乐曲以音传神而会其意”,也就是说,音乐形象的塑造要以形传神,讲究形神的兼备与统一,才能表达人心中真实的感受,才能进入一种自由的创作境界。
中国传统音乐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元素。其中,儒释道三教对传统音乐中想象力的形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这三者之中,道教思想无疑最重视人的创造性想象。道教思想的精髓有齐物、逍遥、无为等,而齐物的想象方式与逍遥的思维特征共同塑造了传统音乐文化所独有的想象魅力。
(一)齐物的想象方式
“齐物”一说来自《庄子》,意思是主张破除成见,承认个体价值,使万事万物各适其适,各安其份。世界上的万物千差万别,秉性各异,道教主张的是“万物平等,物无贵贱”,这种齐物的观照方式在宏观层面对事物进行了整体性观照,实现了道的复归超越以及精神的升华。道家齐物的想象方式,拓宽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时空境界,将个人置身于宇宙当中,使人的想象力得到了极大地扩展。中国的戏曲艺术受到了道教这种齐物的想象方式的影响,呈现出了明显地突破时空限制的虚化表达方式以及写意特征。再以中国传统器乐为例,从整体乐曲风格来看,传统器乐具有意在言外的想象特点,像古琴曲《流水》的主调是抒情,但却蕴含着诸多模拟性描写,给人以丰富的联想空间。
(二)逍遥的思维特征
逍遥是道家的核心思想之一。所谓逍遥的境界就是达到超脱万物、无所依赖、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而庄子认为达到这种境界的最好方法就是通过“心斋”与“坐忘”。二者体现的是精神自由与天人合一的精神逍遥与思维想象。在我国古代的传统乐曲当中,《庄周梦蝶》、《高山流水》、《凌虚吟》等曲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古人对于精神自由的追求,而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想象空间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人们的精神审美领域。
清水道教音乐是道教音乐的一个分支,它是起源于全真道派的一种汉族宗教音乐。清水道教音乐在清乾隆年间分为“龙门派”和“华山派”两个派别。清水道教音乐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以经韵唱诵为主,伴奏主要用打击法器,并吹奏管、笙、笛、箫等乐器。清水道乐营造的音乐氛围恢弘大气、庄严肃穆,在人民群众中有着很大的影响。[3]
首先,清水道教音乐受道教“悟”的思想影响很大。道教经典《清净经》提出:“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也就是说通过自得的悟,人们可以达至清净的境界。受道教“悟”的思想的影响,清水道教音乐在演奏过程中,也特别强调自悟的重要性。例如演奏者对于乐器演奏中的技术、节奏、呼吸、音腔与神韵的理解和掌握,都得依靠自悟的能力。另外,清水道教音乐常会给人一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感觉,也是通过“悟”来实现的。
其次,道教中“和”的思想理念也对清水道乐风格特点的形成起到了积极作用。清水道教音乐的主要内容是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以及幸福吉祥,这与儒道各学派所推崇的“和”的审美理念相一致。“和”的概念在古代应用范围很广,人们往往通过音乐之“和”来反映政治方面的“和”,这样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和谐状态。而在演奏形式上,清水道乐也很讲求“声乐”和“器乐”的协调配合以及笙、笛、箫等乐器之间的配合。有名的如《开坛韵》、《大赞韵》、《山名韵》等清水道乐都呈现出一种和谐的状态,让人听后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
总的来说,道教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确实有着很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音乐上,可以说,在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中,随处可见道家、道教的影响。道教思想是中华民族审美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后人重视及研究。■
[1]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张华信.道家、道教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影响[J].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12,04.
[3] 李文红.大音希声 阴柔清韵—认识道教音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02.
范琳琳(1976-),天水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讲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