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群体的抗日宣传与抗战救护活动
——以《壬申医学》为中心的考察

2016-02-03 01:49王丽歌秦国攀WangLigeQinGuopan
山西档案 2016年3期

文/王丽歌 秦国攀 Wang Li-ge Qin Guo-pan



学生群体的抗日宣传与抗战救护活动
——以《壬申医学》为中心的考察

文/王丽歌 秦国攀 Wang Li-ge Qin Guo-pan

摘要:“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加快侵华步伐,1932年在上海制造“一·二八事变”,1933年进犯长城一线,长城抗战爆发。国难当头,河北省立医学院学生积极在该校学生社团——“壬申医学社”出版的《壬申医学》杂志上进行抗日爱国宣传,号召包括医药界人士在内的全国同胞担负起抗日责任,挽救民族危亡;并自发成立医疗救护队,两次赴前线参与抗战救护活动,在华北地区学生群体中树立了光辉榜样。

关键词:河北省立医学院;抗日救护;壬申医学

河北省立医学院的前身是原河北大学校医科,1931年10月原河北大学改组停办,校医科成为独立学院,即河北省立医学院。[1](p86)《壬申医学》是1932年4月河北省立医学院学生社团“壬申医学社”成立后不久开始出版的刊物,每半年一期,除刊载医药卫生知识外,还积极宣传抗日救国主张,并详细登载了河北省立医学院在上海“一·二八事变”和长城抗战时期的两次前线救护活动。笔者通过对《壬申医学》及相关材料的梳理,欲对该学院学生群体的抗日宣传及两次抗战救护活动进行分析考察,以便探究学生群体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一、《壬申医学》的创刊及主张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加快侵略步伐,激起了全国抗日热潮,学生群体也在其列。河北省立医学院学生社团在其创办的《壬申医学》杂志上积极进行抗日救国宣传。创刊号启事中声明:“国难才殷,复仇雪耻,人人有责,本刊征稿,对于短篇爱国文字及诗歌等,均无任欢迎,以期唤起同胞,共赴国难。”[1]院长马馥庭在《发刊词》中写道:“整个儿中华民族的出路问题,横亘在我们面前。每一个中国人,有忠实地替国家尽一份责任之义务。”[2]可见,该刊物办刊宗旨之一就是宣传抗日爱国思想,激发人民抗日热情。

创刊之后,刊登了许多与抗日有关的作品。如1932年第1卷第1期,发表了醒五的《忠告青年学生》,作者说:“往年九一八东北沦陷于暴日,今年一二八繁华淞沪又起战云,岁未及过,国际地位降低危亡可立而待。……凡我新鲜活泼的青年,莫不义愤填膺,痛哭流涕筹思所以拯救的方策”,并呼吁“吾认清敌人热心救国的青年!其速梦醒!抱定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我不杀敌人谁杀敌人的决心,发挥我民族固有智能,少喊口号少贴标语,利刃断铁,快刀理麻,自我作起,脚踏实地,舍己为群,务公去私;不图轰轰烈烈之伟业,但愿作星星点点的琐事。”[3]作者玉寒发表《九一八国耻纪念感言》一文,文章认为“国家者?全国人民之国家,非一党一派之国家也,更非党国要人私人之国家也!国家兴亡,人人都负相当责任,……只有全国人民厉行自觉和自决,以整个的国家利益为前提,不要再存一党一派之私见,同时政治要公开,以人民之参政之机;全民合作,共赴国难,庶几我四千年历史的祖国将不致亡于强权之下也”[4],呼吁全国人民共赴国难,体现了河北省立医学院青年学生们对祖国的热爱和愿与国家共存亡的抗日决心。

此外,还刊登了医学院学生参加抗日救护队、抵制日货、抗日捐款活动和抗敌宣传的诗歌作品。如奇光的《杀敌》诗:“勿留连!勿踌躇!竖起脊梁站定脚!人生少壮能几时?岂任岁月空蹉跎!睡狮警钟震边关,为国健儿誓不还;着我祖鞭赶上去,长白山头黄浦边!炮花火树满天飞,喊声杀气惊神鬼;野堆白骨知多少?河染赤血如胭水!祖国兴旺在今朝,秣而马兮荷而刀;男儿当爱沙场死,搴旗斩将立功劳!”[5]体现了广大师生同仇敌忾的气势和视死如归的精神。

二、第一次抗战救护

“九·一八”事变后,河北省立医学院师生了解到“锦州之役,我义勇军死伤盈野,惨淡万状,本队即请求当局,出发救护”。从“本队”一词判知,其实这时学校就已组建了救护队伍。由于“终以不日退守榆关,三省尽弃,目的亦未得达。”[6]但该队“战场救护工作,练习纯熟”,[7]所以四个月后,“一·二八事变”爆发时,学校毅然决定再次组建前线抗日救护队。该队于1932年2月25日贴出了征集同志启示录,此时正值开学之际,到校学生不多,但仅用两天时间救护队即组建完成。该队分为两队,共20名队员,由医院院长兼外科教授、医学博士于绍庆任总队长。3月1日上午9时,河北省立医学院于大礼堂召开了由全体教职员及同学出席的欢送大会,院长在会上对国家现状及组建救护队的意义进行了演说,大家听后深感国事痛心,情绪激昂。救护队一路辗转,经北平、天津、徐州、浦口、南京,于3月7日晚10时抵达距昆山前线仅数十里的苏州。[6]8日,经后方医院接洽联系,救护队被安排在苏州第二后方医院工作。后因该院大部分伤兵运往无锡,又由该院介绍他们赴无锡军政部后方医院。经与吴桥军政部第四临时后方医院院长靳连山先生、惠山镇军政部第四后方医院陈培瑜院长接洽,救护队被分到二院工作。

在工作过程中,救护队深感后方医院治疗条件简陋和设备缺乏,在需要给伤兵做手术时,常有因“器械不全,仍令其暂缓手术”[6]之事发生。他们对受伤官兵倍感同情,曾发文介绍说:“为国牺牲的同志在这里养病,简直是受苦;还不如内战时,医院也多,设备也好,伤兵的赏号又长发放,现在对外作战,诸同志是为国效力,伙食反赖院长操持,一切草草了事,那〔哪〕还有个医院的样子,更谈不到赏号了!”[6]由此可见,救护队同志已经初步认识到在这次战争中,国民政府对抵抗日本侵略的准备是不充分的,对十九路军的军事保障和支持更是虚与委蛇的态度。

此次抗战救护活动因淞沪沦陷,战事暂停而告一段落。救护队员于3月19日开始返校,25日抵达保定。此次救护工作虽仅历时25天,却受到了社会关注。如《益世报》曾高度赞扬了河北省立医学院的救护行为,认为他们生所表现出的“爱国热诚,令人钦佩,此行当为保定市学界扬眉不少。”[7]

三、第二次抗日救护

1933年3月长城战起,报纸上登载前方战事激烈急需救护人才的消息,河北省立医学院鉴于上次救护工作的实践经验,准备再一次组建抗日救护队伍,亲赴前线。为汲取上次救护时盲目出发、缺乏统筹安排的教训,救护队先派孙生桂、任盛章、郝光汉三位代表,去前方各伤兵医院接洽工作。[8]3月27日代表们返校,从二十九军军医处了解到:“前方治疗人才极感缺乏,伤兵因不得适当治疗,而殒命者颇不乏人,通县现正组织重伤医院,而治疗人员,尚无着落,请贵队速派人来通工作,敝军万分欢迎。”[9]翌日,救护队就发出征集同志启事录,“启事贴出不到半个钟头,预定的额数便被捷足者先登,还有很多的同学们,因为一步来迟的缘故,虽然抱着一腔热血,竟找不着发泄地点,仅好垂头丧气的难过罢了!”[8]学校最后决定从报名者中抽选三四年级学生组成救护队伍,欲携带多种重要治疗器械搭平汉火车赴北平前线。[9]医学院同时做好准备,以后战事需要时会继续派人前往。这次救护队除指导员李文轩博士外,还有上次参加救护的赫光汉、何彬、齐国华、巫祈华及新成员孙生桂、王俊秀、马文会、王作楫等,其中赫光汉任队长。

3月29日,救护队出发,30日抵达通县后方医院。救护队员主要被安排参加换药工作,每天与病员进行沟通,了解抗日情形。他们还经常帮伤兵写信,并在此过程中真切感受到伤员的抗战热情和保家卫国的决心。很多伤兵都心系前线和战友,决心伤好后继续为国效力。如有的伤兵在给他们部队的信里写道:“在医院里很好,伤好必要赶紧再上前方和倭奴拼命”。[9]伤兵们赴前线的急切心情和对祖国人民的热爱,深深鼓舞了抗日救护队员们。

4月13日,因前方战事日急,医疗救护人才缺乏,救护队由通县转赴蓟县,到二十九军伤兵医院工作。[10]该院“内共可收容伤兵300余人,共有病院2个,一名总院,一名分院,分院共有病室十个,总院共有病室十二个,此外尚有手术室二,设于分院,缠带室一,设于总院。”同时在此服务的,还有10名红十字会救护人员。[8]为解决混合工作带来的不便,更好的提高工作效率,医院于15日将工作人员重新做了分配。其中,“郝光汉、孙生桂担任第四组主任医官,管分院第五、六二病室;马文会、王作楫担任第五组主任医官,管总院第一、二、三、四病室;巫祈华、何彬担任绷带室主任医官,管各组轻伤之治疗。”[8]在有序组织和安排下,河北省立医学院救护队完成的手术有确切记载的有22例,成功救治伤兵21名,取得了出色的救护成果。5月12日战事停寂,医院无紧迫工作,救护队欲暂时返校,待学年考试结束后再返前线。5月13日下午,救护队回到保定,结束了此次工作。

总之,1932年和1933年,河北省立医学院先后两次成立救护队赴前线参加救护,与红十字会[11][15]、红卍字会及各地组织的救护队一道,形成了除政府救护以外的另一支救护力量。救护队成员大部由学生组成,救护工作一方面使同学们了解了抗战前线的艰苦条件,国家在外患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对抗日的组织情况,以及不抵抗政策给国家抗战带来的危害,增强了同学们报效国家的热情;另一方面锻炼了同学们临床实践能力和紧急救护能力,为进一步医学学习增加了经验,更为重要的是青年学生们用自己的所学为抗战做出了贡献,实现了个人的社会价值。

(责任编辑:元 木)

参考文献:

[1]中华民国教育部编.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丙编·教育概况[M].上海:开明书店,1934.

[2]壬申医学社编辑部.本刊启事[J].壬申医学,1932,1(1).

[3]馥庭.发刊词[J].壬申医学,1932,1(1).

[4]醒五.忠告青年学生[J].壬申医学,1932,1(1).

[5]玉寒.九一八国耻纪念感言[J].壬申医学,1932,1(2).

[6]壬申医学社编辑部.编完之后[J].壬申医学,1933,2(1).

[7]记者.本学院抗日救护队出发救护经过[J].壬申医学,1932,1(1).

[8]开救国会.救护队即赴沪[N].益世报.1932-03-04.

[9]漫生.本学院抗日救护队出发救护经过[J].壬申医学,1933,2(1).

[10]省立医学院救护队出发.李教授率领赴前方工作[N]益世报.1933-04-04.

[11]冀医学院抗日救护队赴蓟工作[N].益世报.1933-04-19.

中图分类号:K2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652(2016)03-0174-03

作者简介:

王丽歌(1984—),女,河北抚宁人,周口师范学院讲师,博士。

秦国攀(1981—),男,河北馆陶人,周口师范学院教师,硕士。

A Study of the Rescue Movement and Anti-Japanese Propaganda of Stud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