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雅颉
[摘 要]当前,大学生社会心态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仍有某些不良社会心态的存在。高校作为教育和培养大学生的主要阵地,理应正确的认识大学生的社会心态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完善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引领大学生的社会心态朝健康方向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心态;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 — 0138 — 02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1〕〔P32〕社会心态,是人们的精神状态和和理想信念在心理上的反映,它决定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以及价值取向。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代表着民族的希望,决定着国家的未来,他们的社会心态状况会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培育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是高校当前和今后都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一、 培育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的必要性
大学生的社会心态是他们对社会存在在心理上的客观反映,他们是否具备良好的社会心态,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全面发展,也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当前,培育他们的健康社会心态是十分必要的。
1.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
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指的就是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的和谐发展。也就是说,只有实现大学生自我各方面的和谐发展,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才有可能,前者是后者的前提条件。然而,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健康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影响和制约着大学生能否实现自我各方面的和谐发展。一个积极的社会心态,能够使人充满活力,时刻保持乐观、进取的精神状态。大学生只有具备健康的社会心态,才能够从内心深处修正错误的思想观念,抵制社会不良思想的干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还可以帮助大学生清楚的认识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以更加理性和客观的态度看待当前我国社会的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增强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引导大学生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恰当的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用实际行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大学生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就决定了必须培育他们健康的社会心态。
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实要求
习近平同志指出: “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2〕任何行动的产生,都必然有一定的思想铺垫,没有无思想的行动。而人的思想,又来源于人的社会心态。因此,大学生只有具备健康的社会心态,才能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出合理的行为选择。大学生作为当今社会发展和未来社会变革的后备军,培育他们健康的社会心态是党和国家的要求,也是时代的使命。大学生健康的社会心态,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情感意志、思想道德品质和远大的理想信念,始终保持积极乐观、斗志昂扬的精神状态,从而为大学生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促使他们刻苦学习、团结同学、奋发向上,并且力争做到学以致用。在这样不断成长的过程中也有助于大学生形成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顽强的意志品质,使他们成为有品格、有才干、有毅力的新一代知识青年,在广阔的人生大舞台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尽情地投身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事业中,为之而不懈努力奋斗。
二、 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缺失的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伴随而来的是他们的社会心态问题也日益凸显。其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
1.家庭环境的影响
每个人一生下来,面对的第一个成长环境都是家庭的环境,面对的第一任老师都是我们的父母。我们的身心发展都不可避免的受到家庭的影响和制约。每个家庭的环境氛围、教养方式以及收支状况对我们能否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环境氛围方面:和谐的家庭氛围使孩子做事耐心、充满自信、乐观向上、懂得孝敬长辈、尊敬师长等等;然而有家庭暴力或父母经常争吵的家庭往往导致孩子蛮横粗鲁、孤僻、消极、缺乏自信、目无尊长等等。其次,教养方式方面:专制型父母对孩子要求过于严厉,造成孩子缺乏主见,顺从父母;宽容型父母则溺爱放纵,造成孩子缺乏独立性,意志力薄弱。第三,收支状况方面:经济条件好的家庭无形中给学生带来了无比的优越感,而经济不太好的家庭则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造成心理压力,不平衡的心理状态和虚荣心理会促使他们进行盲目攀比,对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的形成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2.就业竞争的压力
当前,大学生毕业也就意味着失业,毕业后找工作难,找到理想的工作更是难上加难,这已成为绝大部分大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心理感受。然而,大学生的就业难这一社会现象,背后隐藏着很多的值得每一个大学生都深思的问题,我们应该以客观的立场和理性的思维来审视它。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大部分的大学生都存有职业功利化和职业偏见的思想观念,表现在:大学生毕业后都想去大城市、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而不愿意去中小城市或乡镇条件相对艰苦的地方工作,而且大学生大多眼高手低,过高的估计自己的能力,由于对毕业后工作的期望值过高而带来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从而产生心理上的落差,可能引起大学生迷茫失落、焦躁恐惧的心理反映;同时,在当前的就业过程中存在某些不合理、不公平的就业现象,容易使大学生产生读书无用的思想和不平衡心理,这些都是引起大学生社会心态朝不健康方向发展的不利因素。
3.西方价值观和多元文化的冲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各国之间文化交流的加强,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渗透到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当前,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中国文化与西方多元文化相互碰撞与摩擦的结果。在积极与消极、先进与落后、本土与外来的价值观念相互交锋的情况下,往往会使得大学生陷入各种价值观的迷茫与混乱之中,无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因此,在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容易迷失方向,滋生了信仰缺失、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社会心态。
三、加强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的现实路径
当前,培育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如何培育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其路径选择尤为重要。
1. 完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大学生正确的认识人生和社会的现实问题,让他们能够在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冷静思考和正确处理他们所遇到的各种难题。现阶段,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解决大学生的现实问题,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但是,当前我国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到位,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导致学生难以提起兴趣,不能从内心深处认同和接受,甚至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和逃课现象。学生仅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并不会在根本上领会和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意义,更谈不上形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信仰和价值观。因此,高校应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方式方法,提升其感染力、吸引力和说服力,让大学生切身感受到教师是在帮助他们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升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健康的社会心态,促使他们自身的全面发展,增强在社会上的竞争力。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应重视对学生健康心态的培育,将培育学生具有健康的心态作为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的组成部分来抓。”〔3〕〔P215〕因此,高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的整个工作和规划之中,并不断的将它进行完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仅以部分“问题”学生为重心,也要注重对大多数学生的心理教育和疏导,这就要求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团体辅导、心理健康月活动等,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且普及学生有关心理方面的知识,预防大学生产生错误的心理倾向或心理偏差,提高他们进行自我心理疏导的能力,提升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都能够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从而增强大学生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高校还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大学生社会心态监测机制,建立学生的社会心态档案,掌握大学生心态状况和变化规律,有助于校方及时、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品质,塑造健康社会心态。
3.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马克思曾经说过:“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决定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4〕〔P211〕环境对人的思想形成和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或约束作用,能够延伸或扩展教育的效果。既然,环境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起着一定的教育作用,会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那么,就高校而言,无论是其物质环境还是精神环境都要高度重视。因此,高校要致力于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首先,营造校园文明的物质环境,设计具有本校独具特色建筑风格、校服、艺术性雕塑以及园林园艺等,渲染校园的气氛,使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其次,营造校园高尚的精神环境,突出办学特色,使校风、班风、教风和学风走向规范化,激励学生奋发图强、锐意进取;再次,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的和谐能够引导学生之间的团结和协作,带动同学间的互帮互助,为学生心态的健康发展起到熏陶和感染的作用;最后,举办各种各样的校园活动,如:辩论比赛、歌唱比赛、话剧表演、体育竞赛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在活动中充分展现自己的天赋和才华,他们得到认可的同时也是培育他们健康心态的过程。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社会心态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将来工作都有重要的影响。只有培育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才能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便于他们更好的成长成才;才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用武之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做出贡献。
〔参 考 文 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4.
〔3〕崔金鑫.大学生健康心态的培育〔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0):21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1.〔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