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甜
[摘 要]随着高校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学科设置、办学形式的新变化,对高校基层党组织机构设置提出了新要求。本文通过对高校基层党组织机构设置的探讨,分析现在高校基层党组织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设置的模式,力求进一步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充分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关键词]高校党组织;优化;机构设置
[中图分类号]D2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 — 0022 — 02
高校是塑造、培养青年人才的摇篮,作为党密切联系广大党员、教师和学生的桥梁和纽带,高校基层党组织是高校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在当前经济社会转型和深刻变革的重要时期,随着高校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学科设置、办学形式的新变化,高等教育更加注重以质量提升谋求内涵发展,也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要求。〔1〕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优化党组织设置、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做好高校党建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一、高校基层党组织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党支部规模过大,党员人数多
随着近些年基层党员规模的不断扩大,党员数量的大幅增加,高校基层党组织结构也在不断进行优化,目前我国高校的基层党组织设置覆盖面较为合理,基本做到了广覆盖,但也存在部分高校单个党支部规模过大,支部党员人数较多,造成了学生党员日常管理和教育的较大难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组织功能的发挥。
《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例》(以下简称《工作条例》)明确提出了“学生中正式党员达到3人以上的班级应当及时成立学生党支部”,“党员100人以上的,设立党的委员会。党员100人以下、50人以上的,设立党的总支部委员会。党员不足50人的,经学校党的委员会批准,也可以设立党的总支部委员会”。但实际上,在部分高校,学生党支部的党员人数远远不止几人或十几人,有的超过了50人,甚至也有超过100人的情况,这样的党员人数都已经达到了成立党总支或者党委的标准。
党支部人数过多,这不仅同《工作条例》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也直接导致了党支部工作的难度增加。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各种主题活动很难正常组织和有序开展,也很难达到预想的效果,党支部缺乏活力。同时,党支部党员人数多,也对支部委员会关心每一位党员的生活学习以及思想动态造成了相当的难度,这样基层党支部缺乏凝聚力和吸引力,党员感受不到党组织的温暖和活力,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党员的入党后教育的效果。
(二)基层党组织结构有待完善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基层党组织设置与传统的教学工作相对应,实行的是层级化模式设置,学生党支部的设置体现的是以年级、学科为主的特点。但随着学校教学、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深入推进,学校内部教学、科研组织方式以及管理服务组织设置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青年学生的活动地点除了教室、实验室,同时也将更多的时间分配给了社团、园区、网络等。学生管理体制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学生的管理方式除了传统的班级管理,也出现了学生园区、学生社团、学生网络阵地等多样化的管理方式。与此同时,高校基层党组织结构设置就面临了新的问题,即如何顺应学生管理模式的变化,以有利于青年学生更好的成长成才的方式设置基层党组织。
但是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却未根据学校内设机构的调整,及时优化和创新基层党组织的机构设置,未在学生活动较为频繁的学生园区、学生社团、学生网络阵地等新型学生组织中建立党支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党组织功能的进一步发挥。
(三)作用发挥有待夯实
《工作条例》规定,高校党委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但由于部分高校基层党组织规模和机构设置不合理,影响了其功能的发挥,对学生党员教育和管理工作不够到位,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强。
重庆某大学对全校基层党组织设置和功能发挥情况的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目前高校基层党组织面临支部活动形式特点不鲜明、吸引力不强、成效不明显;党支部组织生活不严格、欠规范,学生党员参与班(年)级事务管理,主动维护校园和谐工作积极性不高;党员普遍缺少较强的党员意识和宗旨意识,主动服务群众意识不强,未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等问题。
这一系列的问题也带给了我们困惑和思考:如何才能更好的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培养更多优秀的党员,真正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其根本在于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创新党组织工作模式,提高党建工作水平,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二、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的四种模式
大学生党建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理应主动探索实践学生党组织设置方式的创新工作。〔2〕
针对科研团队、学生社团、学生园区、学生网络阵地等新型组织在师生员工中发挥的作用已超过传统班级组织的特点,在传统基层党组织设置体系的基础上,重视各种新型组织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探索优化基层党组织结构的多种新模式,把支部建在年级、班级上的同时,也建在教研室、学科、系科、社团、宿舍区等等, 优化党组织结构,增加党组织的覆盖面,巩固与深化学生园区化管理模式和学生自发组织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党建工作、支部工作直接渗入到党员的学习和生活管理中,不断提高高校党建科学化水平,进一步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与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一) 传统的层级化模式
根据办学规模和党员队伍的大小,目前高校学生党支部设置一般采用传统的层级化模式:(1)办学规模大、党员数量多的高校, 党组织设置一般采用的是:党委—分党委—党总支—学生党支部—党小组的模式;(2)办学规模相对小、党员人数相对少的高校,党组织设置采用党委—党总支—学生党支部—学生党小组模式, 或者党委—学生党支部—党小组模式。传统的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的组织模式是传统的学校管理制度的产物,即工作中以上级为中心,各院系大同小异,整个运行模式彰显权威式、层级式、控制式的特点〔3〕。但同时,传统的层级式模式也具有较为封闭,工作执行力强而创新性不足等特点。endprint
(二)传统的层级化模式的延伸
高校毕业班学生外出实习,因为分散且流动性大的特点,造成了对学生党员的管理和教育的难度加大。如何管理好、服务好这些实习生中的流动党员,事关学校党建工作的大局。在传统基层党组织层级化模式的基础上,创新教育的思路和方法,对传统基层党组织结构设置进行延伸,可以采取校党委——党总支——学生流动党支部的新模式。
这样的模式,在发挥学校的作用的同时,积极主动的发动实习单位的力量,共同对毕业生进行思想教育和管理。结合毕业生的特点,密切关注毕业生在实习期间容易产生的对融入社会的困惑、对理论走向实践的探索等思想上的波动,对学生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解决新形势下学生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使实习生党员流动但不流失、离校但不离党组织,教育上不脱节、管理上不断线,不仅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和学生成才,同时也能更好的加强党员教育和管理。
(三)创新非层级化模式
在高等学校,学生园区既是学生学习、生活休息的场所, 也越来越成为了学生之间进行思想情感交流的关键场所。学生园区的和谐和稳定直接关系到校园的稳定、社会的稳定以及学校教育改革的成效。学生园区作为高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更要认识到在大学生园区中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把党建工作延伸到学生园区,占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进一步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
做为传统基层党组织层级化体系的重要补充形式,可建立一个负责非层级化学生党建体系的党的工作委员会,打破学生党组织机构设置的限制,通过设立学生园区党组织,建立校党委——学生园区管理委员会党总支——园区学生党支部的模式,更加科学、规范、合理地设置学生党支部。
学生党建非层级化模式是在适应学校学生园区化管理模式下的产物,突显的是学生党建资源的协调与整合,更加有利于将学生党建贯穿于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更加有针对性的围绕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和活动来开展党支部工作,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学生园区打造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四)创新性非层级化模式的延伸
一方面,当前高校教师党支部的设置普遍以院系、教研室为单位,一个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教师党支部,能够在引领优良教风、学风、校风,弘扬先进文化,培养高素质人才等工作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4〕在新形势下,以建设学习型组织为指导思想,探索以学科组、课题组、创新团队为基础设立党组织的新形式。通过调整,使支部工作更加紧密的与教学、科研工作结合,为广大教职员工更好的服务,进一步巩固高校党组织的基础,为科学技术工作者潜心科学研究、服务国家社会、传承先进文化、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思想政治环境,推动高校教育、管理与业务工作的共同发展。
另一方面,学生党支部的设置可以探索以学生社团为基础设立党组织的新形式。大学生社团,是当前除学校传统教育外,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另一个有效载体,但目前我国高校的学生社团普遍存在价值取向偏移、管理不够规范、思想教育薄弱、缺乏专家型教师指导等问题。〔5〕因此, 延伸学生党建非层级化模式,在社团中成立党支部, 建立校党委——院系党总支——学生社团(学生网络阵地)学生党支部,把党支部工作融入到社团活动中,让社团成员定期接受党的教育, 突显学生党员在学生社团活动中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努力实现党的组织工作全覆盖,这也是创新高校党建工作的良好途径。学生党建非层级化模式作为传统层级化学生党建的补充,更加有利于学生党员群体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同时,延伸学生党建非层级化模式也是学校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优化设置实践与探索的重要途径。
〔参 考 文 献〕
〔1〕谭明刚.加强基层党建工作 推动高校内涵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2,(02).
〔2〕张克荣.高校大学生党组织设置方式创新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02).
〔3〕江洪,司忠业.探索高校学生学习型党支部建设〔J〕.上海支部生活,2007,(01).
〔4〕 包丽颖,周波.以学习型组织建设为牵引 增强高校教师党支部凝聚力与战斗力〔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2).
〔5〕 苏镇松,孙华.高校学生社团设立党支部的实证研究〔J〕.新课程(下) ,2015,(06).
〔责任编辑:张 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