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承红,兰坚强,张 磊,韩 谦
(海南大学农学院热带兽医学与媒介生物学实验室,海南 海口 570228)
寨卡病毒-人兽健康新威胁
廖承红,兰坚强,张磊,韩谦
(海南大学农学院热带兽医学与媒介生物学实验室,海南 海口 570228)
2015年12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WHO)、泛美卫生组织(PAHO)发布关于Zika病毒的全球警告。迄今为止,寨卡病毒由非洲传出,在南美洲、中美洲和加勒比等地区迅速传播,在中国也出现输入性病例。截至2016年2月19日,世界卫生组织已证实36个国家有确诊病例,其中28个国家在拉丁美洲。到2016年3月2日我国共发现9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分别在江西(1例)、广东(4例)和浙江(4例)。寨卡病毒到底为何物,为何惊爆全球,感染后对人体有何严重影响,下一步人类将以何种方式与其对抗。综述如下。
1.1寨卡病毒的分类和组成结构寨卡病毒最早于1947年在乌干达寨卡丛林的恒河猴体内分离出来。1952年,Dick等人发现寨卡病毒是一种虫媒传播的致病病毒,属于黄病毒家族、黄病毒科、黄病毒属[1],与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西尼罗病毒(West Nile Virus)和登革热病毒(Dengue Virus)类似。主要在野生灵长类动物和栖息在树上的蚊子如非洲伊蚊中传播。
寨卡病毒是单股正链RNA病毒,全基因长度约为11kb,全基因包含5′非编码区、3′非编码区和单一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个多聚蛋白,分为3个结构性蛋白(Capsid,Premenbrane/membrane,Envelope)和7个非结构性蛋白(NS1,NS2A,NS3,NS4A,2K,NS4B和NS5)[2]。对NS5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可将寨卡病毒分为3个型:东非型,西非型和亚洲型[4]。
1.2寨卡病毒的致病机理有关Zika病毒的致病机理目前知之甚少,但是蚊虫内寄生虫媒病毒首先在接种部位附近的树突细胞复制,然后传递到淋巴结和血液[5]。人们普遍认为虫媒病毒复制发生在细胞质中,但是有一项研究发现在感染的细胞核中也有相应Zika病毒的抗原[6]。Zika病毒感染后发病初期就能在人类血液中发现,病毒的核酸最迟在发病后的11 d也能检测到[7]。在实验室给猴子接种Zika病毒后的9 d也从猴子的血液中分离得到了相应的病毒。
第1例寨卡病毒在人类身上感染报道于1954年[8]。在此之后,该病毒活动一直比较隐匿,仅在赤道周围的非洲、美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有寨卡病毒感染散发病例。直到2007年寨卡病毒在密克罗尼西亚的雅浦岛上185人出现头痛、皮疹、发热和关节痛等症状,其中49例为Zika病毒感染的确诊病例,59例被诊断为Zika病毒感染疑似病例,引起人们的关注。这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Zika病毒人类感染暴发事件,此次暴发也是寨卡热首次发生于非洲及亚洲之外[9]。
2013-2014年,在大洋洲的法属波利尼西亚、新喀里多尼亚、复活岛及库克岛暴发了寨卡病毒。2014年2月,寨卡病毒到达西半球,并迅速在拉丁美洲扩散,2015年11月传播至墨西哥。紧接着通过游客传播至美国及欧洲等国家,但在这些区域并无本土传播的病例[10-11]。2015年5月,PAHO首次报道了在巴西的16例寨卡的病例,同年10月,巴西卫生部报道称寨卡病毒的暴发导致小头症与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ian-Barre syndrome)病例急剧上升。至此,寨卡病毒惊暴全球。
寨卡病毒的传播方式主要包括蚊媒传播及非蚊媒传播两大类。
3.1蚊媒传播寨卡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是蚊媒传播,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是主要的传播媒介。埃及伊蚊在我国仅分布于海南、广东沿海部分地区和云南的边界地区。研究发现其他伊蚊属蚊子如Ae.Albopictus(白纹伊蚊),Ae.Africanus,Ae.apicoargenteus,Ae.furcifer,Ae.hensilli,Ae.luteocephalus和Ae.vittatus体内也分离出寨卡病毒[12],是次要的和潜在的传播媒介。在没有非人灵长类的情况下,人类作为潜在的传染源成为主要的病毒宿主,患者和感染者都是该病的可能传染源。不仅如此,目前在许多动物体内也检测到寨卡病毒的抗体,如水牛、大象、山羊、河马、狮子、绵羊、鼠和斑马等[13]。
3.2非蚊媒传播除此之外,寨卡病毒可能的传播途径还有非蚊媒传播途径,如母婴传播、性接触传播和输血传播等。
3.2.1母婴传播(perinatal transmission)2015年,首先在两个孕妇的羊水中检测出寨卡病毒RNA,而她们的胎儿被确诊患上小头症,这意味着病毒可能引起子宫内感染,可穿过胎盘感染胎儿,引起母婴间传染[14]。对寨卡疫情开展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寨卡病毒与小头症之间存有关联。然而,在解释婴儿小头症与寨卡病毒之间的关系之前仍需要做出更多调查[15]。
3.2.2性传播(sexual transmission)截至到2016年2月,共有3例可能通过性传播扩散寨卡病毒的案例。患者1是1位44岁的塔西拉岛人,在2014年出现寨卡病毒感染的症状,至少两周后在患者的精液样品中检测到了寨卡病毒的RNA及复制,患者的妻子在没有去过寨卡病毒暴发地区的情况下,也出现了寨卡病毒感染的症状[16];患者2是来自于美国的生物学家,2008年在塞内加尔工作一段时间,期间曾多次被蚊虫叮咬,出现ZIKV病毒感染的症状,之后患者2的妻子也出现了寨卡流感的症状,并在患者2与其妻子的血样中检测到寨卡抗体[16-17];达拉斯健康与人类服务部门(DCHHS)报道了一例患者在与另一来自高风险区的患者性接触后感染了寨卡流感,目前该案例仍在调查阶段[16]。因此,人们怀疑寨卡病毒可能通过性接触在人际间传播,精液是潜在的病毒载体。
3.2.3输血传播(transmission by blood transfusion)
至2016年2月,未见通过输血传播寨卡病毒的案例,但不排除通过输血可以传播寨卡病毒的嫌疑:在2013年11月至2014年2月法国大暴发寨卡病毒期间,在2.8%(42名)献血者的血液中检测到寨卡病毒RNA,且没有出现症状,在献血后有11名献血者出现了寨卡病毒感染的症状[18]。自2014年1月起,法国波利尼西亚将献血者的血液核酸检测列为血液检测的标准,以防止寨卡病毒的传播[18]。
寨卡病毒病的潜伏期(从接触到出现症状的时间)尚不清楚,可能为数天。寨卡病毒感染者中,主要表现症状包括急性起病的低热、斑丘疹、关节疼痛(主要累及手、足小关节)、结膜炎,其他症状包括肌痛、头痛、眼眶痛及无力,以及少见的症状如腹痛、恶心、呕吐、黏膜溃疡和皮肤瘙痒[9,12]。临床表现与登革热类似,但症状通常较温和,持续不到1周,需要住院治疗的严重病情并不常见。但是,巴西报道发现寨卡病毒会引发致命并发症,到2016年2月19日已有3名成年人因此死亡。
2013年和2015年分别在法属波利尼西亚和巴西寨卡疫情期间,有报道称寨卡病毒可能会造成神经和自身免疫系统并发症,如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ian-Barre syndrome),属于一种脊神经和周围神经的脱髓鞘疾病,又称急性特发性多神经炎或对称性多神经根炎。临床上表现为进行性上升性对称性麻痹、四肢软瘫,以及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经过治疗多数人可完全恢复,少数严重者可引起致死性呼吸麻痹和双侧面瘫[19]。
2015年巴西暴发的寨卡热发现了很多小头畸形的新生儿(小头症,即出生的新生儿头围与匹配的相同性别和孕龄的孩子比,低于平均值超过了两个标准差)。小头畸形新生儿的头颅CT及头颅超声提示存在脑组织钙化、皮质和皮质下萎缩造成的脑室萎缩也能见到。小部分婴儿出现关节挛缩,提示周围和中枢神经系统受累[15]。在2015年5月-2016年1月间,共报道4 000例感染寨卡病毒的孕妇分娩了小头畸形儿,与往年小头畸形的比例相比,上升了20倍。
由于寨卡病毒与登革热、西尼罗河病毒和黄热病等其他黄病毒比较相似,引发症状也类似,无法完全可靠地区别诊断出来。检测寨卡病毒特定IgM与IgG抗体的血清学方法也已成功建立,IgM抗体可在发病3 d内检测到[12],但是寨卡病毒的血清学检测与相近的黄热病毒如登革热、西尼罗河热及黄热病疫苗的交叉反应的存在,对寨卡病毒的检测带来困难[3]。寨卡抗体的商业化检测已经出现,但仍在接受FDA的验证[20]。目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血中病毒分离培养可以确诊寨卡病毒,RT-PCR测试血样应在出现症状的1~3 d内完成,唾液及尿液样品应在3~5 d内收集[21],寨卡病毒在精液中存在的时间更长,且较易检测到[22]。
目前,对于寨卡病毒病还没有特异性的治疗方法。由于寨卡病毒病通常相对温和,不需要做出特别处理,以对症治疗为主。在登革热被排除前尽量避免给予阿司匹林等甾体类抗炎药物治疗。
蚊虫是主要的病毒来源,滋生地对寨卡病毒感染也带来很大危险。目前,尚无疫苗可以进行预防,美国等多个国家正在研制寨卡病毒疫苗,预计两年后能制备出疫苗,但也需要10-12年的临床试验期。
因此,预防和控制工作主要依赖于通过减少来源(去除和改造滋生地),以及减少蚊虫与人的接触来降低蚊虫数量。一方面,个人应该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避免蚊虫的叮咬,尽量不要去病毒高发地旅游(尤其是孕妇),如巴西、委内瑞拉等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已怀孕的女性游客(在寨卡病毒高发的区域旅游)应在旅游结束后的2~12周内进行血清学检验。另外,研究开发新型的蚊虫控制方法以减少蚊虫数量,如利用沃尔巴克菌控制蚊虫的种群数量,新型杀蚊剂,高效蚊虫驱避剂,以及蚊虫诱捕剂或装置等。
寨卡病毒的急剧扩散对于全球有着极大的威胁,2016年8月,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将汇聚里约,巴西作为奥运会的主办国正在遭遇寨卡病毒的侵袭,如何有效的预防及治疗寨卡病毒病将成为巴西乃至全世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1]Dick G W,Kitchen S F,Haddow A J.Zika virus I Isolations and serological specificity.Trans R Soc Trop Med Hyg[J].1952,46(5):509-520.
[2]Kuno G,Chang G J.Full-length sequencing and genomic characterization of Bagaza,Kedougou,and Zika viruses.Arch Virol[J]. 2007,152(4):687-696.
[3]Lanciotti R S,Kosoy O L,Laven J J,et al.Genetic and serologic properties of Zika virus associated with an epidemic,Yap State,Micronesia,2007.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J].2008,14(8):1232-1239.
[4]Enfissi A,Codrington J,Roosblad J,et al.Zika virus genome from the Americas.Lancet[J].2016,387:327-328.
[5]Diamond M S,Shrestha B,Mehlhop E,et al.Innate and adaptive immune responses determine protection against disseminated infection by West Nile encephalitis virus.Viral Immunol[J].2003,16(3):259-278.
[6]Buckley A,Gould E A.Detection of virus-specific antigen in the nuclei or nucleoli of cells infected with Zika or Langat virus.J Gen Virol[J].1988,69(Pt 8):1913-1920.
[7]Filipe A R,Martins C M,Rocha H.Laboratory infection with Zika virus after vaccination against yellow fever.Arch Gesamte Virusforsch[J].1973,43(4):315-319.
[8]MacNamara F N.Zika virus:A report on three cases of human infection during an epidemic of jaundice in Nigeria.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Tropical Medicine and Hygiene[J].1954,48(2):139-145.
[9]Duffy M R,Chen T H,Hancock W T,et al.Zika virus outbreak on Yap Island Federated States of Micronesia N Engl J Med[J]. 2009,360(24):2536-2543.
[10]Aubry M,Richard V,Green J,et al.Inactivation of Zika virus in plasma with amotosalen and ultraviolet A illumination.Transfusion[J].2016,56(1):33-40.
[11]Gatherer D,Kohl A.Zika virus:a previously slow pandemic spreads rapidly through the Americas J Gen Virol[J].2015,97(2):269-273.
[12]Hayes E B.Zika virus outside Africa.Emerg Infect Dis[J].2009,15(9):1347-1350.
[13]Darwish M A,Hoogstraal H,Roberts T J,et al.A sero-epidemiological survey for certain arboviruses(Togaviridae)in Pakistan. Trans R Soc Trop Med Hyg[J].1983,77(4):442-445.
[14]Schuler-Faccini L,Ribeiro E M,Feitosa I M,et al.Possible Association Between Zika Virus Infection and Microcephaly-Brazil,2015.MMWR Morb Mortal Wkly Rep[J].2016,65(3):59-62.
[15]Oliveira Melo A S,Malinger G,Ximenes R,et al.Zika virus intrauterine infection causes fetal brain abnormality and microcephaly:tip of the iceberg Ultrasound Obstet Gynecol[J].2016,47(1):6-7.
[16]Oster A M,Brooks J T,Stryker J E,et al.Interim Guidelines for Prevention of Sexual Transmission of Zika Virus-United States,2016.MMWR Morb Mortal Wkly Rep[J].2016,65(5):120-121.
[17]Foy B D,Kobylinski K C,Foy J L C,et al.Probable Non-Vectorborne Transmission of Zika Virus Colorado USA.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J].2011,17(5):880-882.
[18]Musso D,Nhan T,Robin E,et al.Potential for Zika virus transmission through blood transfusion demonstrated during an outbreak in French Polynesia,November 2013 to February 2014.Euro Surveill[J].2014,19(14):1-3.
[19]Mattucci K F,Chodosh P L.Vocal cord paralysis in Guillian-Barre syndrome.Eye Ear Nose Throat Mon[J].1970,49(7):318-321.
[20]Fauci A S,Morens D M.Zika Virus in the Americas-Yet Another Arbovirus Threat.N Engl J Med[J].2016,374:601-604.
[21]Staples J E,Dziuban E J,Fischer M,et al.Interim Guidelines for the Evaluation and Testing of Infants with Possible Congenital Zika Virus Infection-United States,2016.MMWR Morb Mortal Wkly Rep[J].2016,65(3):63-67.
[22]Atkinson B,Hearn P,Afrough B,et al.Detection of Zika virus in semen.Emerg Infect Dis[J].2016,22(5).
R 373.3
A
0529-6005(2016)04-0074-03
2016-02-24
海南大学中西部计划学科重点领域建设项目(zxbjh-xk002)
廖承红(1977-),女,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病原与宿主关系和媒介生物学研究,E-mail:liaochh77@163.com
韩谦,E-mail:qianhan@hai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