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秦生
(天水师范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1)
清水道教音乐文化研究综述*
杨秦生
(天水师范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1)
源于全真道派,起于甘肃省天水市的汉族宗教音乐——清水道教音乐以“全真正韵”作为其两大支派宫观“龙门”与“华山”的统一范本,由道士口传口授道乐,四处游方之下,地方韵使其道乐的风格颇具特色。
清水道教;音乐文化;审美价值
雅乐高奏,妙音袅袅;凤萧鸳管,一唱三叹。道教音乐是在道教活动中所使用的音乐,简称“道乐。道士们为了“绝尘欲,炼心性”须得定期面对神灵上殿诵经,以显心志。作为一种古老的汉族音乐——清水道教音乐在发展和传承的过程中也有了派别之分,“华山”、“龙门”两派至今以其各自鲜明的特色共存于清水的大小道场。千百年,道声悠扬,虽历经沧桑岁月,遭受风雨磨砺,清水的道教音乐至今却已绵延相传了四五百年。乐义由娱神而娱人,扬善弃恶,凭以音乐净濯人的心灵。在文艺活动极度贫乏的过去,它曾长久地活跃于清水的高天厚土,为辛勤劳作的人们带去安慰,为他们祈求幸福、安康和吉祥。现在,清水道教音乐依旧不息,活跃在人们的视野之内,心田之上。
清水,古称上邽,素有“陇上要冲,关西首障”之美称,相传为黄帝的诞生地和秦人的始兴之地,是古丝绸之路陇山道的咽喉所在。清水东面的陇山,即关山,乃中国历史上一条重要的人文地理分界线,因而演变为古代内地与西北之间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必经之地,这也为清水道教音乐的生长和传承培育了特殊的地理环境。
(一)清水道教音乐的发展之源
明万历年间,民间已有清水道教音乐的开源之说,其源头出自秦汉神仙方士重个人修养,以修道成仙为宗旨。当时的音乐相较于今日而言,依然比较简单,但是清水道教音乐的基础想象创造力已经初有体现;到了民国时期,经历了几百年间的发展,这一派音乐达到鼎盛时期,类型多样、想象丰富,逐渐成为当时的潮流音乐。[1]而中国传统音乐与民间各种其他类型的音乐,通过单独演奏、大家传播等方式手段,慢慢发展起来,并且相互吸收,包含了各门各类的音乐文化与特征。
(二)清水道教音乐文化特点
道乐,民间谓之“经韵”,道场则俗称之“念经”、“唱经”。清水道乐作为各道教活动中的专用音乐,其经词和曲调随着道场的不同,也略微演变有所不同。道场的搭建有繁简之分,道场法事也根据事件有大小之分,分为:六分、八分、十二分、二十四分等道场。道场规模则根据法事大小选择,分大意味着道场规模也必须有相应规模,分小则道场所需一应从简。
道教音乐作为一种综合表演形式,在初创时,并用声腔,器乐,打击乐。管乐主要是用笙、箫、笛等乐器齐奏曲调,打击乐则用于各种不同曲调之间的起承转合、气氛烘托。经词即理解为现代歌曲的歌词,一般具有典型的道教色彩,其义甚远。道乐曲调悠扬,抑扬顿挫,富含深情。[2]清水道乐由于曲调繁多,约莫360余种,广泛用于各大道场演奏中。盖因经词繁多,道乐常常“换词不换调”,一曲到底,因而其内容丰富,每换一词,又有新的词义,使用用途及其广。
(一)道教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塑造
在道教长久的发展过程中,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虚实相依和形神具备两要素中,二者共同塑造了传统音乐文化中的真实可感的特性。中国古代有关于虚实相依的文化音乐作品、小说故事众多,如著名的桃花源记中,记述了与当朝完全不同的秦朝先民的生活状态,作者往往借用这类不可能发生的“虚假”的故事。来映射那一个朝代人们不可说的话,从而含蓄地表达了群众的真实思想。[3]再者,中国的古琴音乐中也有这层表达,古琴的演奏方式可以细分为按音、泛音和散音。以三种演奏方式的不同演绎虚实共生的音乐之美,这也是演绎至后世的道教清水音乐文化的历史走向。
形神具备的音乐审美,在古代的音乐表达和演奏也有具体长足的发展。古代奏乐者的思想境界,可依照演奏的性质来区分,低级者仅仅是能够完整演奏,中级演奏者则可以有感情地表述音乐之美,思想境界最高的人则可以达到道家宣扬的“形神具备”的境界。所谓形神具备,即是作者对于音乐的理解,和音乐本身的文化底蕴能够完美相融,从而达到如流水般自然、流畅的境界,演奏者和听众都可以凭借音乐进入到自由的思想空间中去。
(二)道教的创造性想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包含丰富的想象力,其中中国传统三大教“儒释道”皆有促进和提升创造力的贡献,其中道教因为本身宗教性质的自由、外延丰富等特点,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造性思维提供具体的方式方法,和想象力素材。[4]道教思想中的精华部分包括逍遥和齐物。逍遥的思维方法和齐物的想象特征,赋予传统音乐文化独特的魅力。道家“逍遥”的境界要求人达到物我两忘、超脱自然和世俗、无所依赖、极度自由的思想境地。在中国古乐器演奏的乐曲中,古筝代表作《高山流水》等代表作品,往往利用乐器宽阔的演奏空间,在表达自然空灵和自由的特性时,往往不采用具体的演奏说明,演奏者可依照心性自由演奏创造,这其中包含了人们极高的精神追求和思想境界。[5]“齐物”之思,在于人们需要破除万物之间的高低贵贱的等级之分,将自己置于天地万物之间,承认每一个个体的意义和价值,各种物体生灵皆有存在的必要。也可以利用形象力将自身物化,逍遥于万物之间。
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戏曲,包含众多拟物、虚化特征。言之有物,并采用大量拟声词和假借他物。来表现自由、平等的思想追求。传统乐器的抒情曲调中,利用这种拟物的表演手法,不断增加了乐曲的丰富性,给人们带来新奇的体验。
[1] 杨秦生.清水道教音乐的表演形式和艺术特征研究[J].黄河之声, 2016,09:111.
[2] 范琳琳.道教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影响——以清水道教音乐文化为例[J].黄河之声,2016,09:116-117.
[3] 杜新平.清水道教音乐的地域性特征研究[J].黄河之声,2016,09:121.
[4] 杜新平.浅论清水道教音乐的保护和利用[J].音乐大观,2014,06:131.
[5] 赵书峰.湖南瑶传道教音乐与梅山文化[D].中央音乐学院,2011.
杨秦生(1960-),甘肃天水人,天水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教授,本科,主要研究方向:音乐史学。
甘肃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清水道教音乐文化研究》研究成果(1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