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煤炭工业改革发展情况通报
“十二五”时期是煤炭工业改革发展很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煤炭行业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促进煤炭工业发展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坚持以提升煤炭工业发展的科学化水平为主攻方向,深化煤炭市场化改革,依靠创新驱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稳定供应,有力地支撑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一)行业发展取得新成绩
1.煤炭供应能力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国煤矿数量减少,大型煤矿比重增加。2015年底,全国煤矿数量1.08万处,其中,年产120万吨以上的大型煤矿 1050处,比2010年增加400处,产量比重由58%提高到68%;年产30万吨以下的小型煤矿7000多处,比2010年减少了4000多处,产量比重由21.6%下降到10%左右。大型现代化煤矿比重不断提高,全国煤炭供应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大基地建设稳步推进。14个大型基地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2.3%左右,比2010年提高4.3个百分点。产量超过亿吨的煤炭省区8个,产量比重84.1%,提高了8个百分点。
产业集中度提高。前4家煤炭企业产量 8.68亿吨,占全国的23.6%,比2010年提高1.6个百分点;前8家企业产量13.1亿吨,占全国35.5%,增加了5.4个百分点。神华、同煤、山东能源、陕煤化、中煤、兖矿、山西焦煤、冀中能源、河南能源等9家企业产量超亿吨,比2010年增加4家,产量14.1亿吨,占全国的38.2%,提高了13个百分点。
产业转型发展迈出新步伐。煤炭企业创新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了以煤为主,电力、现代煤化工、清洁能源生产、新能源开发、高端装备制造、现代物流、节能环保、金融服务等相关产业横向重组、纵向延伸、融合发展的新格局。煤炭企业参股、控股电厂权益装机容量1.5亿千瓦,占全国火电装机容量的1/ 6左右。一批大型煤炭企业非煤产业超过60%以上。
2.煤炭市场化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企业市场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2013年国家取消重点电煤合同,煤炭供需企业自主订货、协商定价,实现电煤价格并轨。煤电价格联动机制逐步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显著增强。
交易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国家明确了煤炭交易市场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市场交易规则逐步健全。煤炭主产区、主要消费地、集散地普遍建立了区域煤炭交易中心,并在发展中得到提升。煤炭交易市场合作机制更加完善,区域交易中心联合更趋紧密。
市场交易方式不断丰富。炼焦煤、动力煤期货成功上市,电子商务得到较快发展,集交易、物流、金融、信息等为一体的煤炭供应链管理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市场监测机制作用有效发挥。以中国煤炭价格指数为主体,区域价格指数为补充的全国煤炭价格指数体系不断完善,市场发现价格功能明显增强。煤炭大数据平台建设加快,运行分析、景气指数和行业预警定期发布,成为企业科学组织生产经营的重要参考依据。
3.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煤炭科技创新体系日趋完善。全行业共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18个,国家工程实验室7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8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院1个,国家能源研发中心5个,国家能源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7个,全行业共培育成立了1个国家级、2个行业级和14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全行业共荣获国家科技奖励35项,其中技术发明奖5项、科技进步奖30项,其中“特厚煤层大采高综放开采关键技术及装备”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中国专利奖36项,其中中国专利金奖3项,行业科技奖1501项。煤矿重大灾害防治、煤炭资源开发、煤炭转化等基础理论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大型矿井建设、燃煤发电超低排放、现代煤化工等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特厚煤层大采高综放开采关键技术及装备、生态脆弱区煤炭现代开采地下水和地表生态保护关键技术等攻关取得重大突破。初步测算,“十二五”时期,行业科技贡献率达到49%,比“十一五”时期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
重大科技工程示范深入实施。神华百万吨煤炭直接液化示范工程长周期平稳运行,兖矿百万吨级煤炭间接液化项目投入运营,神华宁煤400万吨煤炭间接液化等一批示范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千万吨级高产高效自动化矿井、智能矿山、绿色生态矿山、煤与瓦斯突出防治、高承压及深部矿井防治水、煤层气开发利用、煤矿井下高效选煤、褐煤干燥提质、煤炭转化、煤炭综合利用等领域示范工程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知识产权和标准化工作扎实推进。“十二五”,全行业14家单位入选“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和优势企业”,其中,兖矿集团和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被评选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行业标准化体系不断健全。全行业共立项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750项,制修订标准429项。国家标准《中国煤炭分类》(GB/T5751-2009)荣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一等奖。
4.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提高。绿色开发取得新成效。保水开采、充填开采等绿色开采技术得到推广。全年原煤入选能力26亿吨,原煤入选率65.9%,比2010年提高15个百分点。煤矸石综合利用率达到64.2%,提高2.8个百分点;矿井抽采瓦斯利用率达到46.4%,提高15.7个百分点;土地复垦率达到47%,提高9个百分点;大中型煤矿原煤生产综合能耗、生产电耗分别比 2010年下降 14.6%、14.8%。同煤塔山煤矿循环经济、神华宁东煤化工产业等一大批循环经济园区相继建成,实现了集中生产、集约发展,初步形成了资源环境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产业新格局。
清洁高效利用取得较快发展。全国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机组装机达到8400万千瓦,烟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水平达到或低于天然气电厂的排放标准。高效煤粉工业锅炉在甘肃、内蒙古、陕西等西部高寒地区和东部沿海等20多个省区推广运用,燃烧效率比普通链条锅炉提高28个百分点,污染物排放水平接近或达到天然气锅炉的排放标准。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气、煤制乙二醇产能分别达到 650万吨、406万吨、44.4亿立方米、150万吨。水煤浆、型煤、低阶煤提质等洁净煤技术攻关取得明显进展。
5.国际交流不断深化。市场一体化进程加快。五年累计进口煤炭13.3亿吨,占世界贸易比重由11.3%提高到25%左右。中美煤炭战略对话及与国际能源署、世界能源理事会、世界采矿大会、世界煤炭协会等国际组织交流日益深化,与俄罗斯、印度、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波兰、乌克兰等主要产煤国联系更加紧密。煤炭企业 “走出去”,大型企业在国外获取煤炭资源、投资建矿增加,煤机装备出口不断扩大,一批煤炭企业在纽约、香港、澳大利亚上市,国际资本市场融资能力增强。
6.文化建设成果丰硕。开展煤炭工业劳动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弘扬了劳模精神;举办中国煤矿艺术节,展示煤矿艺术辉煌成就;举办寻找感动中国矿工活动,展现当代矿工的精神风貌;举办全煤运动会,乌金杯、乌金奖系列赛事,活跃了矿山文化生活。煤矿文艺作品荣获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书法兰亭奖等多项国家级文学艺术大奖,煤矿体育代表队出征全运会,全国智力运动会,树立了新时期煤炭行业良好形象。第二轮修志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各煤炭企业结合实际,增强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探索和开展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文化建设活动,促进了企业转型发展。
(二)2015年经济运行情况
1.煤炭产量。根据国家统计数据,2015年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原煤产量36.85亿吨,同比减少1.34亿吨,下降3.5%。
2.煤炭进出口。2015年全年共进口煤炭 2.04亿吨,同比下降29.9%;出口533万吨,同比下降7.1%;净进口1.99亿吨,同比减少8700万吨,下降30.4%。
3.煤炭运输。全国铁路发运煤炭20亿吨,同比下降12.6%;主要港口发运煤炭6.44亿吨,同比下降5.5%。
4.煤炭库存。到2015年末,全社会存煤已持续48个月超过3亿吨,煤炭企业存煤1.01亿吨,比年初增加1443万吨,增长16.7%。重点发电企业存煤7358万吨,比年初减少2100万吨,下降22.2%,可用20天。
5.煤炭价格。2015年末,中国煤炭价格指数125.1点,比年初下降12.7点,降幅9.2%。秦皇岛港5500大卡市场动力煤平仓均价370元/吨,比年初降低155元/吨,下降29.5%,已跌至2004年水平。炼焦煤价格比年初下降约220元/吨。
6.煤炭投资。2015年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4008亿元,同比下降14.4%,其中民间投资2281亿元,下降12.2%。
7.行业效益。2015年前11个月,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主营业务收入 2.28万亿元,同比下降14.6%,同比降幅扩大8个百分点;企业利润额425.5亿元,同比下降61.2%,降幅比2014年同期扩大16.8个百分点。协会统计的90家大型煤炭企业 (产量占全国的 69.4%)合计利润 51.3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500亿元,下降90.7%。
分析影响煤炭行业健康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一是市场供需严重失衡。一方面,受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变化、生态环境约束等因素影响,2012年以来煤炭需求增速放缓,2014年煤炭需求减少2.9%,2015年预计下降4%左右;另一方面,近10年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加,目前现有生产能力40亿吨左右,在建规模11亿吨。与煤炭消费需求相比,煤炭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与此同时,煤炭进口继续保持高位,进口煤炭价格仍具有较大竞争力。二是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不合理依然突出,生产集中度低、人均效率低、产品结构单一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煤炭安全开发、洁净生产、深度加工仍面临诸多问题。三是体制机制约束。行业管理弱化,企业管理粗放,税费负担重,社会职能分离难,退出机制不完善,制约煤炭行业健康发展的瓶颈依然存在。
(三)行业脱困升级取得积极进展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煤炭工业健康发展,近年来针对煤炭行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作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有关部门建立了煤炭行业脱困联席会议机制,先后召开了46次联席会议,围绕 “控制总量、减轻负担、规范进口、金融支持、改善考核、转型发展”等六个方面,研究制定了40多项政策措施。2015年以改善供求关系为核心,以严格控制违法违规煤矿建设和生产、严格治理超能力生产、严格治理不安全生产、严格治理劣质煤生产消费等“四个严格”为重点,推进煤炭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市场供需平衡。主要产煤省区政府围绕减轻企业负担、人员安置、企业转型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煤炭企业加强自律,积极应对市场挑战,主动减产停产,降本增效,努力克服市场下行带来的影响。协会围绕行业脱困升级,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在加强市场监测、强化行业协调自律、积极反映诉求、推动政策落实;推动行业自主创新,推广煤炭绿色高效安全开采和清洁高效利用技术,促进行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经过多方努力,违法违规煤矿建设生产得到了遏制,产量盲目增长和劣质煤进口得到了控制,企业负担重的问题有所缓解。近期,国务院决策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煤炭钢铁等重点行业化解过剩产能,煤炭行业脱困升级进入了新的阶段。
(一)面临的形势
“十三五”时期,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趋势,能源革命提出新要求,我国煤炭工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从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看,一方面,到2020年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十三五”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将保持在 6.5%以上。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持续推进,能源需求仍将保持增长,煤炭作为我国能源的主体地位不会改变。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体;国家推动能源革命,能源结构不断优化,非化石能源比重上升,替代煤炭作用增强。与此同时,随着科技进步,煤炭利用方式、利用领域不断拓展,煤炭将由燃料向燃料和原料并重转变。预测“十三五”煤炭需求将低速增长并保持较大的规模。
(二)“十三五”煤炭工业发展思路
我国煤炭工业已经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新理念为煤炭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煤炭安全高效智能化开采和清洁高效集约化利用将成为发展的主旋律,全行业要围绕“控制总量,优化布局;控制增量,优化存量;淘汰落后,消化过剩;调整结构,促进转型;提高质量、提高效益”的总体思路,创新发展理念,推动行业发展由数量、速度、粗放型向质量、效益、集约型增长转变,由煤炭生产向生产服务型转变,提升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1.着力推动行业发展理念创新。创新发展理念核心是要牢固树立市场经济理念,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强化市场意识和市场竞争理念,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发展活力,提升市场竞争能力,促进行业发展由依靠政府和政策支持向依靠创新和市场竞争转变。
2.着力推进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要优化资源开发布局,严格控制煤炭总量;根据市场需求,控制煤矿新建规模;建立煤矿退出机制,淘汰落后产能,消化过剩产能,优化煤炭生产结构;支持建设大型坑口电厂,促进煤电联营和煤电一体化发展;支持现代煤炭物流、煤炭金融等新兴产业发展;鼓励煤炭上下游协调发展,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推动煤炭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催生新的增长点,促进发展方式由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3.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发展。以推动煤炭消费、供给和技术革命为目标,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围绕煤炭安全高效智能化开采和清洁高效集约化利用,推进重大科技示范工程建设,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加强行业教育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推进煤炭行业两化深度融合,促进行业发展由劳动密集型向两化融合、人才技术密集型转变。
4.着力推动生态文明矿山建设。推广应用绿色开采和清洁生产技术,控制和减少地表损害,以最小的生态扰动获取最大资源收益;鼓励原煤全部入选,支持煤炭分级分质利用,促进行业发展由生产、销售原煤向销售商品煤、洁净煤转变。加快煤层气开发利用,推动煤矸石、粉煤灰、矿井水等二次资源的综合利用,加大矿区生态环境恢复与治理力度,构建资源、环境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5.着力推进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科学规划现代煤化工产业布局,总结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气等示范工程取得的经验,深入研究煤质与气化炉的适用性,开展低阶煤提质、煤炭气化、新型催化剂等关键技术攻关,提高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有序建设一批大型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气等示范项目,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炭间接液化技术研发示范和产业化进程,加大煤炭转化力度,推动煤炭由燃料向原料与燃料并重转变,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6.着力推进煤机装备制造业发展。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快关键部件研发,攻克核心技术,增强大型成套装备制造能力和产品的可靠性;注重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提高煤炭装备智能化水平,推进煤机装备的数字化控制、自动化生产和远程操作能力;健全产业配套体系,促进全产业链整体升级,提高我国煤机装备制造能力,促进煤炭行业向现代化、信息化发展。
7.着力推进市场体系建设。运用现代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推动煤炭交易数据平台建设,完善煤炭市场交易规则,建立煤炭市场信息服务和监测预警新机制,构建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煤炭交易市场体系;创新企业商业模式,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促进行业发展由不完全市场向完全市场化转变,实现煤炭企业由单纯提供煤炭产品向提供产品服务转变,促进煤炭价值链由低端向高端转变。
8.着力推进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建立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加大安全投入力度,加强煤矿瓦斯、水害、冲击地压等重大灾害治理,提高煤矿安全生产保障能力,落实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规定,健全职业安全健康监管体系,提升煤矿职业健康保障水平,实现煤矿安全管理从大幅降低安全生产事故向提高职业健康保障程度转变。
(来源:国家煤炭工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