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星麟
(湘南学院音乐学院,湖南 郴州 423043)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声乐课程教学研究
廖星麟
(湘南学院音乐学院,湖南 郴州 423043)
高校声乐课程教学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助于继承传统的民族文化,而且也有助于推进高校办学的发展,本文主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声乐课程教学的意义以及对策进行分析与探讨,以供相关人士参考和借鉴。
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声乐;课程教学
在当前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在尽享其带来优势的同时,也相应地承受不可避免的负面压力。比如全球化发展引发“文化同质”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国千百年来民族艺术传统和文化传承。为了尽可能地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第三十二界大会上颁布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国高校声乐教育发展迄今已有一百多年,虽然取得傲人的成绩,但也存在很多弊端,而其中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传承教育是当前最为明显的缺口。因此,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声乐课程教学之中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当然这也是每一位声乐教师值得关注的课题之一。
(一)是高校特色办学的重要体现
现代化高等教育的本质功能在于:选择、传播及保存文化;创新并发展文化;包容并吸收各种优秀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重要内容,不应被高校声乐教学排斥于外。对我国高校声乐课程教学而言,很多音乐领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极为宝贵的教育资源。在当前声乐教学过程中,绝大部分教师都侧重于西方声乐作品的讲授,比如《西方歌剧作品选》、《意大利歌舞集》以及《德国艺术歌曲集》等诸多教材比比皆是,以洋文化为艺术美曾一度盛行,甚至少数学生归纳出考试唱外文歌容易获高分的经验,只能说是一种遗憾。在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中,各民族艺术精华历历可见,譬如陕北民歌、布依族盘歌以及壮族来嘹歌等。由此可见,继承优秀的音乐文化遗产、拓宽声乐教学内容与方式、推进大学生就业,无论从哪个层面上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声乐课程都具有必要性。
(二)是声乐人才培育的中心环节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可以有效保护并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和旅游业的发展,并进一步提升民族形象。因此,我国各级政府对此工作热情高涨,各领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层出不穷。但是,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亟需高素质人才,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事业心和协调能力,熟悉该领域内相关法律法规,而且还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熟练的文字语言表达。当前,声乐人才从数量、质量等方面均不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进而导致将原生态文化遗产揉成一堆碎片,所以基于农耕文化下的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也不可避免受到了致命的打击。由此可见,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为社会和国家输送更多的优秀声乐人才。
(一)因地制宜地组织并开展各项工作
部分学者曾提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在于保护其所需的“文化生存空间”,但纯粹地保护这个空间实属不易。在当前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传统文化所依赖的“家园”发生根本性变化,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脱离了原来的土壤,如若完全复原可能不太现实。要想一味地保护“文化生存空间”,只恐唯一之选择,即使历史发展永远地停滞于某一时间点,显然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与此同时,还应清楚地识破其保护工作的内涵与本质:在原生态保护与尊故融新的理念下,更好地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彰显核心价值观。因此,高校声乐课程教学在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必须树立因地制宜的原则,切记鲁莽行事,否则会陷入困境之中。此外,高校声乐教师可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模拟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活氛围”,并试图将基本形态、核心要素展示出来。
(二)强化高校声乐课程教材建设
声乐教材作为高校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其已成为声乐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实施“一边倒”外交政策,主要采用苏联的翻译教材,到当前专业化、网络化的系统性声乐教材,即《全国高等教育声乐教材库》,该教材库分为四大部分,共计六十多册,现已全面问世,并取得辉煌的成果。然而,尽管在种类丰富、风格各异的声乐教材的今日,我们也难以看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声乐教材。事实上,在2014年10月份,全国高校第一届“非遗教育”主题研讨会颁布了《非遗教育宣言》,并且呼吁各大高校在知识传播方面注重多元化,增强传统文化认知自觉,妥善处理好目前声乐教育体系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缺失问题。而编辑并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声乐教材作为一项填补空缺的系统性工程,对继承和发展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高校应十分重视。
俄国著名哲学家赫尔岑曾说过,“只有清楚地认识过去,才能认清当下;爱好;只有深刻地沉思往事,才能去发现,回顾过去向前迈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衰历程都与“人”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确保相对稳定的热爱群体是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是否生存的必要前提。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尤其是高校声乐教育,更能为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庞大的潜在群体。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声乐课程教学,能够最大程度上地使民间继承与高校发展相结合起来,进而使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焕发新的活力,彰显中华民族文化之精髓。
[1] 廖明君,杨民康.传统音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民族艺术, 2008,01.
[2] 沈玉华.“原生态”民歌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职业圈,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