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军 李 扬
关键词
都市传说
张建军 李 扬
“都市传说”(urban legend),又被称为“都市信仰故事”(urban belief tale),“当代传说”(contemporary legend),“现代传说”(modern legend),“现代都市传说”(modern urban legend)等等。这些当代传说往往不能确证事实根据,令人难辨真伪、似是而非,但在讲述和传播的过程中,时常被当作“真人真事”。都市传说的内容大多与现实社会紧密相关,同时也可能包含着某些传统母题(traditional motifs)。这些传说通常反映的是当代生活中的某些社会话题,如旅行、购物、宠物、保姆、犯罪、技术、时事、性、职场、政府和名人,等等。然而,都市传说的事件背景和流传地域并不总是呈现为“都市的”和“现代的”,许多都市传说的异文都存在着古老传统或者是乡村社会的原型(prototypes)。有些都市传说是通过笑话等形式出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娱乐消遣,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这一特定文类作为“民间的历史或准历史”的“传说的”特性。这些传说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异文,这也是民俗学者归纳都市传说类型的基本标准。
西方的都市传说研究大致起源于20世纪上半叶。当美国民俗学者在1940年至1950年间着手搜集和研究“都市信仰故事”的时候,将之视为一种口头叙事类型。这些由教授和学生组成的工作团队,活动范围主要局限在校园。从事早期都市传说搜集和研究工作的主要有欧内斯特•鲍曼(Ernest Baughman)、理查德•比尔兹利(Richard K. Beardsley)、博特金(B. A. Botkin)、理查德•多尔森(Richard M. Dorson)、罗莎利•汉基(Rosalie Hankey)、威廉•休•詹森(William Hugh Jansen)和罗素•里维尔(J. Russell Reaver)等民俗学家。1959年,多尔森出版了他的《美国民俗学》(American Folklore)。在该教科书的最后一个章节“现代民俗”(Modern Folklore)中,他对于“都市传说”的体裁给予了关注,在举例时,他提及了“一个遍及各处的百货商店传说……‘包裹中的死猫’”。
至迟在1968年,多尔森与威廉•埃杰顿(William B. Edgerton)就已经分别在《我们的活态传统》(Our Living Traditions)和《鬼魂为垂死之人求助》(The Ghost in Search of Help for a Dying Man)中,使用了“urban legend”的术语。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印第安纳大学(Indiana University)已经成为了全美搜集和研究现代都市传说的中心。在民俗学家戴琳达(Linda Dé gh)教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他们的调查成果陆续在《印第安纳民俗学》(Indiana Folklore)杂志上发表。如卡洛斯•达拉克(Carlos Drake)的《深度记录“后座的攻击者”》(Further Notes on “The Assailant in the Back Seat”,1969),是对于“汽车后座的杀手”这一都市传说类型的首次文本记录。戴琳达教授及其学生们的搜集、研究工作成绩斐然。在接下来的数十年内,对都市传说的研究兴趣在美国和其他国家的民俗学者中间迅速蔓延,继而产生了许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和成果。
1973年,《美国民俗学》(American Folklore)杂志上刊登了威廉•休•詹森(William Huge Jansen)的《策划惊喜反被惊:一个现代传说》(The Surpriser Surprised: A Modern Legend)。作者对于这一传说的复杂性进行了经典的比较研究。它讲述的是在一个惊喜聚会上,主人公的行为反而令惊喜策划者大吃一惊的故事。詹森将这个传说划分为三个基本版本——“为什么我炒掉了我的秘书”“裸体惊喜聚会”和“黑暗中的屁”。1981年,布鲁范德(Jan Harold Brunvand)的首部都市传说专著《消失的搭车客》(The Vanishing Hitchhiker)付梓出版,成为当代都市传说的开山之作和学术畅销书,在学界和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006年,该书中译本出版,为我国民俗学者研究都市传说提供了重要参考。布鲁范德在都市传说研究领域做出了诸多的开创性贡献,出版和发表了一大批关于都市传说的研究成果,因而在美国被誉为“都市传说先生”(Mr. Urban Legend)。
1982年,在英国的谢菲尔德(Sheffield)举办了首次国际性的当代传说学术会议,学者们围绕“当代传说”(contemporary legend),讨论了其术语和定义。1988年,“国际当代传说研究学会”(ISCLR)成立。在学会内,“当代性问题”一直吸引着该领域内的众多学者,在ISCLR成立之后,“当代传说”术语接纳的范围涉及到的不仅是所谓的“现代都市传说”,而且还包括在特定社区内普遍流传的任何传说。三年之后,ISCLR出版了学会刊物——《当代传说》(CL)。在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Memorial University of Newfoundland)保罗•史密斯(Paul Smith)教授的主持和编辑下,1991年出版了第一卷《当代传说》,该刊物“旨在提升和鼓励研究,为致力于传统叙事学活跃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个平台”,其中典型的议题包括研究发现、案例分析、理论文章、文献综述、书评等。
相对于“都市传说”“现代传说”,或者是合成术语“现代都市传说”来说,该学会的多数民俗学者倾向于使用“当代传说”术语。例如,英国民俗学家杰奎琳•辛普森(Jacqueline Simpson)在1998年发表的《“现代”和“当代”的术语是同义的吗?》(Are the Terms “Modern” and “Contemporary”Synonymous?)中,对“都市传说”术语进行了断然的批评和否定,认为:“对于整个体裁的术语定义来说……都市并非是一个好的选择。”一些民俗学者也始终秉持着“当代传说”术语要优于其他术语的看法。在他们看来,“当代传说”无疑包含着很强的学术意味,似乎成为了学者研究的专属定义。但是,“当代传说”概念的合法性地位同“都市传说”一样,也时常遭到其他民俗学者的质疑,布鲁范德便是其中的一位。
布鲁范德是“都市传说”概念的积极推广者。如他2012年增订出版的《都市传说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of Urban Legends),其书名依然是在沿用和发展“都市传说”的学术概念。布鲁范德指出,“都市传说”并非只是单纯的“民间”叙事,其本身已经渗透了许多流行文化(popular culture)要素。“都市传说”经常出现在美国流行文化的各类刊物中,同时也在收音机和电视脱口秀等商业媒体中被反复提及。因此,他更倾向于使用已经被美国公众所熟知的“都市传说”用语。此外,他认为,学者应该对单个的传说及其历史进行案例研究,否则我们无法断定一些根源于古代民俗的传说传统,也很难指出,它的哪一部分是属于当代的问题。无疑,在字面的理解上,“当代传说”中的“当代”难以对于传说的传统性和连续性做出比较合理的解释和说明,这与“都市传说”中的“都市”所遭遇的定义指向性困境如出一辙。关于这一民间文学叙事体裁的概念之争已然延续至今,然而民俗学者在实际的研究中,又是在交叉使用“都市传说”“现代传说”“当代传说”等不同的术语。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用法确实是“同义的”。
1993年,吉里安•本奈特(Gillian Bennett)和保罗•史密斯的《当代传说:民俗参考目录》(Contemporary Legend: A Folklore Bibliography)问世,总共包含了1116个词条。1989年,布鲁范德出版了《婴儿列车》(The Baby Train),作者在该书的末尾附录了“都市传说类型索引”(A Type-Index of Urban Legends)。2001年,布鲁范德又在该索引的基础上编撰了《都市传说百科全书》,并于2012年将其增订为两卷本的鸿篇巨制。这些大型百科全书和类型索引的编制,为都市传说的搜集整理、文本保存,以及跨文化比较研究都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料。如2012年版的《都市传说百科全书》,其类型索引的编制主要参考了阿尔奈《民间故事类型》(The Types of the Folktale)的形式和风格,采用了数字和字母相结合的编码系统,其中预留的空白考虑到了将来的扩充,以加注的形式设置了类型相互参照,等等。这类大型都市传说研究工具书的出现,进一步巩固了都市传说的研究基础。
在对于都市传说进行整理归档的过程中,有的文献资料库依据真实性对都市传说进行分类,包括:完全真实(completely true),基本真实(based in truth),可能是虚构的(probably false),完全是虚构的(completely false)四个等级序列,一同构成了有关都市传说真实性的分类谱系。贝尔(Bell)在《购物中心的旧式爱情:青年的人性程式》(Courtly love in the shopping mall: Humanities programming for young adults,1991)中将都市传说的主题划分为:被污染的食物;可怕的形象,如购物中心的绑匪、情人巷或汽车后座的杀手和下水道里的鳄鱼;犯罪;身体里的异物以及其他的医疗恐怖;不幸的宠物;名人等。比较而言,布鲁范德的分类系统则更为成熟和具体,他将都市传说划分为十个主题,包括关于汽车的传说;关于动物的传说;恐怖传说;意外事故传说;性和丑闻传说;犯罪传说;商业和职业传说;关于政府的传说;名人谣言和传说;学院传说。
在早期的都市传说研究中,学者们大多是从口头传统中去进行搜集,比如在校园内、餐桌上、酒馆里、旅途中、聚会时等;在各种谈天、闲聊的场合,都有可能接触、搜集到日常生活中所流布的都市传说。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这段时间或许可以称之为口头都市传说的黄金时代,几乎每一个人都在讲述。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更多的民俗学者逐渐意识到,许多口头传统的都市传说除了口耳相传以外,也在印刷品中存在着一个真实而又活跃的传播路径。一些民俗学者把研究转向了报刊杂志和文学作品,并以此来对都市传说进行追根溯源,探究书面和口头传播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在21世纪前后,都市传说作为口头叙事体裁的活力日渐衰退。可以说,都市传说虽然还在通过口头或印刷品传播,但是网络却已经成为了最主要、最常见的传播媒介。其“表演”(performance)更加趋向于被相距甚远的电子媒介所塑造,而不是面对面的口头传播过程。布鲁范德在2000年出版的《真相挡不住好故事》(The Truth Never Stands in the Way of Good Story)中指出:“或许这才是都市传说真实的未来:令人生疑的故事在网络上迅速传播,随之而来的又是被网络迅速否定。”此外,都市传说由“民间文化”向“流行文化”和“商业文化”转变的趋势也日益明朗化。在商业文化中,这类传说被再次塑造、利用和包装,如1998年哥伦比亚影业公司出品的电影《下一个就是你》(Urban Legend)及其续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国内引入“都市传说”的相关概念大致出现在1990年之后。如在布鲁范德《美国民俗学》(The Study of American Folklore)的中译本(1993)中出现了“都市信仰故事”的专门讨论。李扬、张敦福、王杰文等是国外都市传说的主要译介者。到目前为止,国内公开发表的都市传说研究论文约有30余篇,2006年出版了首部美国都市传说研究的译著《消失的搭车客》和作品集《当代都市传奇》。在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连续举办的三届“海上风都市民俗学论坛”中,也都涉及到了都市传说研究的相关议题。
虽然我国的都市传说研究成果相对零散,但是其关注点却具有比较深刻的学术价值。如李扬的《当代民间传说三题》(2001)讨论了当代传说的情节、特征,及其与大众媒体的互动和传统传说的异同关系等。王杰文的《乘车出行的幽灵》(2005)阐释了现代都市传说的“反传说”特征;周裕琼的《伤城记》(2010)分析了“深圳学童绑架案”从流言、谣言到都市传说的嬗变历程;陈冠豪的《中国当代恐怖之“解释”结构探讨》(2011)分析了中国当代恐怖传说的叙事结构,提出了“解释理论”;施爱东的《盗肾传说、割肾谣言与守阈叙事》(2012)探讨了都市传说的传播规律和守阈叙事理论;马伊超的《尸体新娘》(2013),涉及到了网络都市传说文本和图像叙事的生成关系;黄景春的《都市传说中的文化记忆及其意义建构》,对于“上海龙柱传说”做出了深入的剖析,等等。
总之,都市传说是一种充满了“现代性体验”的民间叙事文类,既古老又年轻,在现代社会生活的外衣下,也时常包含着某些古老的叙事模式和民俗传统。作为隐伏着日常生活的主题和当代社会的话题,都市传说既是时代文化的体现,也是我们生活世界的本身。
[责任编辑:马海燕]
K890
A
1008-7214(2016)03-0125-04
张建军,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李扬,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