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信仰,重建中华文化的主体性

2016-02-02 16:06:55毛佩琦
上海文化(文化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政治信仰中华文化信仰

毛佩琦

学术专题(信仰问题讨论)

构建信仰,重建中华文化的主体性

毛佩琦*

强势输入的外国思想理论和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的文化冲突,是当今信仰缺失的基本原因。一方面,我们对所谓西方文明做了实用主义的选择性引进,另一方面则是无情地、不加区分地抛弃了我们的固有文化,因而造成了信仰的混乱,甚或荡然无存。应把政治态度、政治主张与信仰剥离开来,在允许多种信仰的大前提下,重建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当代信仰的构建一定是多元的,需要有适应新时期、引领新时期的理论研究和理论建设。

信仰 中华文化 西方文明

一、什么叫信仰

我偶然看到一些辞书关于信仰的定义,比较复杂。我关于信仰的定义很简单,什么是信仰呢?信仰是敬畏和不可动摇的信念。对信仰有敬畏,一定要有敬畏,他所信仰的东西一定是崇高的,敬畏一定要有。要尊奉,是不可动摇的信念。

信仰可以是系统的,比如某种宗教,某种理论,某种学说。但是不信宗教,也不懂系统的理论的人也有信仰。没受过正规教育的老太太、老头,一些乡间老妇都可能有信仰,他们对某种事物充满敬畏,信奉某种信念而坚守不动摇,也是信仰。信仰不只是宗教,信仰也不只是某种政治理论。这是第一。

二、当前信仰危机的原因

当今信仰危机的原因是什么?在我看来,强势输入的外国思想理论与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的文化冲突,是当今信仰缺失的基本原因。

所谓强势输入是与扫荡固有文化同时进行的。输入者受到固有者公然的或隐性的抵制,它们之间的激烈冲突,使中国人从根本上找不到认同,因而无根,因而浮躁。特别是一些理论高悬了遥远的不可企及的目标,而现实的龌龊足以造成对高远目标的否定,理论与现实完全脱节,引起了怀疑和不信任。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和,是和平、是和睦、是和谐,是给予、是利人。西方文化的核心是分,从科学到社会都是分,是斗争,是夺取,是利己。中华传统文化讲究义利之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舍生取义是中华传统文化恒久的价值观。但在现实中,我们把义抛掉了。我们的理论出了问题。一方面,我们可能对所谓西方文明做了实用主义的选择性的引进,对其做出片面性的理解,甚至误读、歪曲;另一方面,则是无情地、不加区分地抛弃了我们的固有文化,完全没有坚守地突破了底线,因而造成了信仰的混乱,甚或荡然无存。

“文化大革命”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在我们中间延续着。其基本理念是以解放全人类的名义,通过无情斗争的手段,为本阶级夺取利益。而实际上,是以谋取阶级利益的名义,图谋个人的私利。我们现在的乱象,是“文化大革命”思维的发展。这种思维所塑造的是极端自私的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是唯利是图的人,所谓信仰是虚无的根本不存在的。

在传统上,中国人的信仰是多种多样的,而主流信仰可以说是“敬天法祖”,凡事可昭对上天,凡事要对得起祖宗。敬奉上天和崇拜祖宗是中国人的基本信仰。敬天法祖,都是一种敬畏。法祖,也不是僵化固步,历史上的维新多是以托古、法祖的名义进行的。所谓“天地良心”,是中国人不能突破的底线,是植入中国人灵魂中的东西。不论有没有文化,不论能不能做出系统的理论解释,都把它当做做人的基本准则,除非那些甘心为匪为盗、杀人越货所谓“良心泯灭”的人,一旦触碰“天地良心”,都会束手而止。它不是宗教,但具有宗教性;它也无需系统的阐述,但它确实是一种信仰。在中国人内心敬天法祖是神圣的,通过世代相传、耳闻目染、口口相授、风俗浸淫而根深蒂固,是不可改变的。相反,外来宗教进入中国都要因之而做出改变。

明朝末年耶稣会教士意大利人利玛窦来到中国传教,不仅标榜天主与上天的契合,还被迫容忍中国人的祖宗崇拜,教徒即使受了洗礼,也不忘要给祖宗磕头。为此教廷、耶稣会对利玛窦也不无非议。

佛教也是如此。佛教出家人的断发,即标志了却尘缘,割断世俗挂牵,无家无国。但是在历代寺庙的墙壁上、在他们铸造的钟磬上都会看到“皇图永固”的字样。许多和尚,甚至一些所谓高僧大德,都仍然要敬奉父母祖先。既不忘国,也不忘家。历代纯正的儒者是辟佛的。唐朝韩愈曾上书皇帝反对礼佛。他的《谏迎佛骨表》,说:“佛本夷狄之人”,“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天主教、佛教进入中国,不能不被中国文化改造。为什么?中国文化很强大,传统深厚,外来文化要服水土,才能在中国扎根,中国的信众才能信你。你让我割弃祖宗父母之情,只给释迦牟尼磕头,是难以接受的。给释迦牟尼磕头,也必须不能忘了我的祖宗爹妈。这是中国人的根本信仰。

三、如何走出当前的信仰危机

如何走出当前的信仰危机?第一,是把政治主张和个人信仰相剥离,或者说区分政治主张和个人信仰。一个人可以信仰伊斯兰教,但是不妨碍拥护共产党,拥护现政府,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体制。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等于要改变个人的宗教信仰。许多宗教人士、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都是这样。他们拥护共产党,支持现行体制,但他们可以有不同的信仰。长时间没有把这个搞清楚,因此把很多老百姓都弄得五迷三道的,把政治主张和信仰混为一谈了。

信仰分政治信仰和非政治信仰。有的人信仰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他们的信仰就是政治信仰。有的人信仰不是政治信仰,信仰宗教或其他什么,但不妨碍他拥护共产党、拥护现行制度。把政治态度、政治主张与信仰剥离开来,允许信仰的不同选择,这样更实事求是,也避免了信仰者的内心纠结,使信仰更为坦然。让人们更为宽松地选择不一样的信仰,这大概是当今建立信仰的一个关键所在。一个人拥护共产党,拥护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那是政治主张、政治态度而不是信仰。如果把这称为政教分离,也似无不可。因为如果不分离的话,真正的信仰建立不起来,而声称的信仰可能是虚的。当然,也会有许多人政治主张和政治信仰是一致的。可以不一致只是一个选项。

第二,在允许多种信仰的大前提下,重建中华文化的主体性。中华文化具有包容的特质和包容的传统,不排斥任何正当的宗教信仰和正面的价值观,所以当代信仰的构建一定也是多元的。但是,近百年以来,中国自强图存,引进西学,评判中学,摒弃中学,弃之如敝屣。以西学改造中学,割裂中学,中学沦落为西学的奴婢。我曾经撰文称赞胡适。胡适提倡整理国故,声称再造文明、重建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但是近年来仔细一想,不对了。他所走的路子,是从根本上瓦解中华文化。五四以后的新学大多如出一辙。什么中国史、哲学史,甚至中医,都要强行纳入西学的框架。割裂肢解,削足适履。打个比喻,就仿佛拆毁中国的庙,用这些砖石木料建起一座教堂来。所有中国学,统统纳入西学话语体系。中学失去了主体性。

因此,我们的道德重建和信仰重建,应在承认多种信仰并存的前提下,重建中华文化主体性。让中国人的传统信仰与外来信仰平起平坐。让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与世界各种文化平起平坐。这样,在我们的课堂上,理学、易学等和辩证唯物论在学理上平起平坐。所有的学问一律平等,不分主从。现在一个奇怪的现象是,一个学中医的人,中医学院培养的医生,不懂中医学理,他们是以西医学来解释中医,不是在用中医的理念去看病,而是用西医的理念看病,这很危险。中医需要进步,需要更严密更严谨,乃至需要学习西医的科学精神,但不是要把它变成“科学”,不是要消灭中医。中华文化恢复了主体性,中国人就从根本上恢复了信心。中国人的信仰就有了主心骨。

近些年我们亲历了中国的大变革,都是划时代的。很多人把中国经济的起飞,GDP世界第二看得很重要;但是我看到另外一个重大变革,甚至比经济起飞更重要,就是文化的变革。近百年来的一系列运动、斗争、革命,都是在反对传统文化的名义下进行的。但是,目前正在发生变化。党的领导人在重要的场合发言,强调继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这是一个重大的转变。领导中国的党应当是中国优秀文化的继承者。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人,将会更加有能力管理国家,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人,就会更加受到中国老百姓的拥护。这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大事,它的意义是很重要的,是划时代的。

第三,还要进行研究、讨论,进行理论建设,要开展人生观的讨论。这个讨论在20世纪20年代曾经进行过,当时出过很多关于人生观的书。当前更应该进行大讨论、大辩论。当代的信仰危机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过一次,但近年的危机更严重,而且层次大大降低,已经降低到了常识的层面以下,突破了常识道德的底线,甚至老太太倒了扶还是不扶都成了问题。扶者一方、被扶者一方都出了问题。“文革”式思维仍在继续发酵。这是很令人震惊,也很令人痛心的。

需要进行理论研究和理论建设,需要有适应新时期、引领新时期的理论。无论是要想走出新路,还是要构建信仰,都需要理论建设,没有切实可行的理论是不行的。

责任编辑:沈洁

*毛佩琦,男,1943年生,河北鸡泽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史研究。

猜你喜欢
政治信仰中华文化信仰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华人时刊(2022年9期)2022-09-06 01:01:52
与信仰同行
黄河之声(2021年19期)2021-02-24 03:27:46
信仰之光
心声歌刊(2021年6期)2021-02-16 01:12:34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论政治信仰在党的政治建设中的作用
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 00:41:52
新时代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坚定政治信仰
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 00:41:06
信仰
心声歌刊(2019年1期)2019-05-09 03:21:26
论信仰
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3:50
杭州市“90后”大学生政治信仰现状与分析
美育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教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