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资讯
要闻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释放五大积极信号
刚刚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围绕农业结构性改革,对“三农”工作进行了明确部署,释放出惠农强农富农的强烈政策信号。
信号1:中央首提“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会议强调,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
信号2:农业生产也要“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会议提出,当前,要高度重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加快消化过大的农产品库存量,加快粮食加工转化;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减少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开展社会化服务等,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等农业供给的薄弱环节,增加市场紧缺农产品的生产。
信号3: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将获更多政策“关照”。会议提出,要充分发挥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结构性改革中的引领作用,农业支持政策要向规模经营主体倾斜。
信号4: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政策。会议提出,要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政策,为农业结构性改革提供动力。价格是调节农产品供求最有效的手段。目前,我国对稻谷、小麦两大口粮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制度,对玉米实行临时收储制度,同时开展对新疆棉花、东北和内蒙古大豆的目标价格补贴试点,这些政策对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市场变化,现行政策有必要进行与时俱进的调整。
信号5:财政投入“力度不减、总量有增、结构有调”。会议强调,优先保障财政对农业农村投入,确保力度不减弱、总量有增加。
会议同时提出,要加大涉农资金的整合力度,发挥财政投入对结构性改革的引导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农村。
农业部:力争2020年消灭小反刍兽疫
2015年12月24日,农业部发布关于印发《全国小反刍兽疫消灭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计划》要求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实施分区域、分阶段的防治策略。以区域化管理为抓手,全面推动小反刍兽疫消灭工作。2016年,全国所有省份完成本行政区域内小反刍兽疫总体状况评估。到2020年,除毗邻小反刍兽疫疫情国家的陆地边境县(团场)或沿边境线30公里范围内的免疫隔离带以外,力争全国达到非免疫无疫区标准。
农业部要求各有关单位销毁牛瘟病毒
农业部日前发布公告,为保障生物安全,履行国际义务,自2016年3月1日起,除指定保藏机构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外,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保藏任何含牛瘟病毒材料,不得开展牛瘟全长基因感染性克隆合成等活动。各省级兽医部门依法加强监督检查,对私自保藏含牛瘟病毒材料,及开展牛瘟全基因感染性克隆活动等行为,应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从严从重处理。
农业部发文推进农业大数据发展
2015年12月31日,农业部网站发布关于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实施意见,提出到2017年年底前,跨部门、跨区域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格局基本形成。到2025年,实现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联通,大幅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全面建成全球农业数据调查分析系统。同时,建设国家农业数据中心,推进数据共享开放,完善农业数据标准体系。
食药监总局等五部门发文加强食品药品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
国家食药监总局、公安部、最高法、最高检、国务院食安办日前联合印发《食品药品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将进一步健全食品药品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机制,加大对食品药品领域违法犯罪行为打击力度。
我国推进食品药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实现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
国家食药监总局2015年12月15日公布《关于推进食品药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加快建设食品药品安全信用信息数据库和信息交换共享平台,加强信用信息收集、管理与公开,开展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及相关人员信用等级评价,实现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最大程度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推进食品药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加强食药监管,保障食药安全,政策信号释放明显。其中提出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是亮点,而对于企业来说,最值得关注的则是,意见要求将信用信息作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行政审批和日常监管的重要参考。在行政许可事项的审批过程中,对于有不良信用记录的,视情节严重程度,增加其核查力度,暂停或者不予审批;在日常监管中,将有不良信用记录的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者列入重点监管对象,加大监管力度,增加日常监督检查频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