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首届侨乡研究工作坊”综述
基于培养侨乡研究领域的年轻学术骨干,培育高质量侨乡研究学术成果的主旨,由五邑大学中国侨乡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台湾海外华人研究会、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和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16首届侨乡研究工作坊”于2016年8月23日—26日在江门举办。本届工作坊的主题是“侨乡社会治理”,邀请厦门大学的李明欢和郑振满、中山大学的刘志伟、台北市立大学的徐荣崇、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的张秀明和五邑大学的张国雄等诸位教授作指导老师。来自中山大学的黎相宜和段颖、福州大学的陈凤兰及五邑大学的姚婷为主讲者。30名年轻学者参与了工作坊的田野调查和主题讨论旁听。
8月23日—24日,年轻学者在开平的仓东村、风采堂和台山的琼林里、汀江圩和东宁里等传统侨村、侨圩和宗亲组织与当地乡亲互动,结合地方建设治理文献,跟随指导老师,探讨侨乡社会治理的多方力量介入及其运作模式与机制。
8月25日—26日,主讲者讲述研究课题,指导老师逐一评述,旁听者则提出自己的疑问与观点参与讨论。黎相宜的研究《后华侨农场时代下的移民聚集安置区治理模式及其绩效研究——以广州南涌华侨农场为例》,探讨顶层制度设计和基层政府对移民安置聚集区的双重影响及由此而来的治理模式对社区内融入差异的影响。指导老师指出,对华侨农场的治理也是利益博弈式的治理;华侨农场内部如果保持文化多元化,可能导致族群之间更大的冲突。陈凤兰的论文《华侨村官与侨乡社会治理资源的跨国动员——以福建省明溪县为例》,将华侨村官作为被动员回国的人力资源和可对国内外资源进行动员的群体进行分析。指导老师认为,可做一些比较研究:对出现华侨村官与无此现象的省份的比较,对历史和现今华侨参与侨乡事务的机制的比较。段颖的研究《地方与区域视野下侨乡社会治理与文化变迁——中国西南与华南侨乡的比较研究》,基于对云南和广东侨乡乡村的比较,探讨侨乡衰落之后的“侨”如何经由历史记忆与社区建设而为村民承继并形成新的行为与策略。对此课题,区域研究应该如何应用于侨乡社会治理研究成为指导老师和旁听者讨论的焦点。姚婷的研究《参与侨乡社会治理过程的侨刊探析——以台山侨刊为例》,将侨刊看作社会组织,讨论侨刊如何动员相关的民间力量与其一道参与社会治理,及在此过程中侨刊所面临的困境。指导老师和旁听者提出:侨刊能否算作社会组织?侨刊文本如何呈现侨乡社会治理中的冲突与对抗?
郑振满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提出与侨乡社会治理相关的问题:“如果华侨有足够的空间,他们想要什么样的政治参与?老侨乡和新侨乡有什么不同或相同的机制?”
在最后的讨论点评环节,指导老师引导年轻学者对工作坊期间所见所闻的侨乡历史与现实进行思考。年轻学者们对传统侨乡人口大量外移带来的问题非常感兴趣。传统侨乡是否在衰落?衰落之后的“侨乡”该如何定义?在侨乡研究的前景中,学科之间的壁垒能否被打破?这些问题或者有待下一届侨乡研究工作坊来探讨。(姚婷)